临清裘皮作坊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0060
机构名称: 临清裘皮作坊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126.pdf
地址: 聊城
起始时间: 明代

机构描述

临清裘皮作坊临清生产裘皮的私人作坊。明代始有。清代为鼎盛时期。清康熙年间,生产裘皮的大作坊相继出现。至清咸丰年间,裘皮作坊发展至50余家,其中较大的作坊有文书厚、阜泉隆、蚨聚公、兴和成、潘兴茂、聚源隆、王乾聚、乾聚和、春元厚、潘兴盛、潘兴隆、庆顺成12家。文书厚、蚨聚公皮作坊有工人均在100人以上,年产皮100余万张。作坊大多集中在临清皮市巷,时有“行至皮市巷,遍地白如霜”(指各家皮行制裘料下来的硝面,落到地上像霜雪一样)之说。据《临清直隶州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山东巡抚塞楞额把临清产市口皮及束鹿小羔皮作为贡皮,“曾以恭进,嗣以为常”;至乾隆六年(1741),巡抚朱定元奉内廷之命,每年精选临清产裘皮中的大西皮、二西皮和珍珠隽毛皮各1000张作为贡品晋京。民国初年,滩羊皮主要销至天津“八大祥”(店号),年产近20万张。用滩羊皮下脚料缝制成若干方块的千张袄非常美观,被誉为“临清三桩宝”之一。高叉皮为皮中精品,是将大羊宰杀,取出肚中未出生的小羊羔作皮。此皮主要销往英、美、意大利等国做高级翻毛大衣,一张1尺见方的高叉皮价值40块银元。日伪统治时期,大作坊先后倒闭,小作坊大多改行。至临清解放前夕,此业已经绝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此业又曾恢复发展。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