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甫】(?-629)魏州观城(今属莘县),刘祥道之父。武德时为内史舍人,时兵务繁紧,庶事草创,高祖委林甫专典其事,以才干见称。不久,召与萧瑀等撰定律令,林甫因著《律议》万余言。后擢拜中书侍郎,赐爵东平男。贞观初,再迁吏部侍郎。奏请四时听选,当时甚以为便。任才荐能,咸得其宜。时人对林甫有很高的赞誉。
【德美】(572—635)临清人,唐代高僧。俗姓王,自幼信佛,十九岁落发出家,隋末在太白山诵经修佛,后回京师住慧云寺,从静默禅师十余年。唐武德初年(618)创立会昌寺。生活节俭,常赤足节食,专诵弥陀。
【尉迟恭】 (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先仕隋,后降唐,从李世民,战功卓著,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剌史等职,封鄂国公。曾到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监修阿井。今阳谷县阿城镇阿井旁“古阿井碑”碑文犹记此事,上载:“唐朝尉迟恭身为钦差,重修此井。”
【刘祥道】 (595-666)魏州观城(今属莘县)人。少袭父爵为乐平男。永徽初,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显庆二年(657),迁黄门侍郎,仍知吏部选事。以铨综之术犹有所缺,及时上疏陈其得失。不久,以修礼功进封阳城县侯。四年(659),迁刑部尚书。龙朔年,迁右相。性谨慎,请退就闲职,转司礼太常伯,罢知政事。麟德二年(665)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666)致仕。卒后赠幽州都督。谥“宣”。
【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高唐县旧城镇)人。贞观时,直弘文馆,精阴阳、方伎、舆地、历史之书,尤长于乐律。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奉命删定《阴阳书》,颁行天下。确认“极征”和“气”是世界本源,并从“乾坤”、“刚柔”等对立关系中寻找事物变化的原因,反对宗教迷信,与“禄命生成”说、“五德”说、“风水”说
等进行了斗争。著作甚丰,大部散佚,保存在 《旧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以及《大藏经》中的《因明注释立破图解》等篇,可见其反对封建迷信和他罗辑思想的一斑。贞观初受诏参论乐事,为〈秦王破阵乐》协音律。显庆中又奉高宗命修订《白雪〉、《阳春》等曲。
【马周)(601-648)博州茌平(今柱平县)人,字宾王。少孤,家贫,勤奋好学,善《诗》、《春秋》,性情旷达。武德中,补州助教,不就。贞观初,到长安,寓于中郎将何常家。贞观五年(631)太宗召百官言得失。何常本一武夫,学识甚少,马周代何为疏,所论二十余条,得太宗赏识,即日召见,以马周为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上疏言治国之本,太宗称善,擢拜给事中,转中书舍人。太宗常说:“我一时看不见马周就想他。”官至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卒后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
【马载】博州茌平(今茌平县)人,马周子。咸亨中为司列少常伯,擢吏部侍郎,与裴行检分掌选事,时人谈起吏部,必称“裴、马”。终官雍州长史。
【程知节](?-665)济州东阿(今东阿县西南)人,本名咬金。少骁勇,善用马稍。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为李密四骠骑之一。密败,先依王世充,后归唐,授秦王府左三统军,从李世民破宋金刚,镇压窦建德农民起义军,击败王世充,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又从讨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累迁左领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世袭剌史,改封卢国公。显庆二年(656)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攻西突厥,因屠杀降民被免官。后起为岐州剌史,致仕。卒后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程处默】济州东阿(今东阿县西南)人,程知节子,袭爵鲁国公。上元中,为平棘令。
【程处亮】济州东阿(今东阿西南)人,程知节子。以功臣子尚太宗女清河长公主,授鮒马都尉,左卫中郎将,终官宁远将军。
【李敬】字德贤,唐太宗李世民女,封于清河,称清河长公主。死于麟德年间,陪葬昭陵。
【清河长公主】 即李敬,字德贤,唐太宗李世民女,封于清河,义清河长公主。
【程伯献】济州东阿(今东阿西南)人, 程知节孙。开元中,为金吾大将军。与高力士结为兄弟,及高力士母亡,于灵前散发,服丧服, 受宾客吊答。宰臣韩休谧其恃恩而贪,室宅舆马超过了法度所允许的范围。
【馆陶公主】太宗李世民女,封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萧翼】莘县人,南朝梁元帝之后,梁灭后逃到北方,于莘县落户。唐时官至监察御史。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酷爱书法,尤喜王羲之真迹,听说《兰亭序》传入越州永欣寺一个叫辨才的僧人手中,随派萧翼去取。萧翼化装成一名穷书生来到永欣寺,设法骗取辨才的信任,窃 《兰亭序》而归。李世民死,《兰亭序》陪葬昭陵,后不知所终。
【谢偃】卫县(今莘县观城一带)人,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任北齐散骑常侍,后改姓谢氏。隋时,谢偃曾任散从正员郎。唐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出任高陵主簿。贞观十一年 (637),太宗驾幸东都,诏求直谏之士,偃上封事,极言得失,太宗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拜魏王府功曹。谢偃有文才,喜作赋,与当时的五言诗家李伯药合称“李诗谢赋”。曾受太宗召见,奉诏撰《述圣赋》、《惟皇诚德赋》。贞观十七年(643)岀任湘潭县令,后卒于任所。
【魏征】(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少孤,好读书,有大志。隋末时乱,诡为道士,后参加瓦岗寨农民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后封郑国公。魏征姓刚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条,深得太宗信任。著述颇丰,曾校定秘府图籍,总撰《隋书序
论》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有《魏征集》二十卷。为唐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著作家。他相太宗二十七年,为国家的繁荣统一,为“贞观之治”,立下了大功。后死于长安,陪葬昭陵。
【魏謩】 (792-859)字申之,魏州曲城(今河北省馆陶县)人。魏征五世孙。登进士第。同州剌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唐文宗读《贞观纪要》,思魏征之贤,下诏访魏征后人。杨汝士遂荐魏謩于文宗,官右拾遗,直言敢谏, 文宗说:“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謩,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又说:“謩名臣孙,有祖风,朕心惮之。”魏謩历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虽因刚正遭谗,屡受贬谪,谏言始终无所回畏。累迁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大中十年(856)以平章事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以疾,上疏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大中十二年(859)十二月,因久疾,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66。赠司徒。
【杜洪渐】濮州(今属河南范县)人,进士岀身,历官朔方判官、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至德二年(757)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进中书侍郎。崔旰
乱蜀,杜以宰相帅两川军往讨之。大历四年(769)以疾解宰相,赠太尉。卒谥文宪。
【唐高宗】(628-683)名李治,唐代皇帝,曾到过寿张。寿张古有张公艺,9世同居,从北齐至隋及唐,历代有慰抚旌表。唐麟德中,高宗登泰山祭天,路过寿张,到张公艺家,问以治家之道,张公艺书百余“忍”字以进。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
帛。时随高宗来的兵士随从驻寿张城东5里处的符家路口村,高宗驻符家路口以东的程岗村。为纪念高宗,寓“东影(迎)唐王西影(迎)兵”之意,符家路口村改名西影唐,程岗村改名东影唐。至今地名依旧。
【裴炎](?-684)字子隆,绛州闻喜 (今属山西省)人。高宗时曾任濮州司仓参军,宽厚侍人,有节守。累官至中书令。武则天为帝时,以谋反罪被杀。濮州,旧濮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今入河南省范县。【李冲](?-688)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子。自幼好学,有勇有才。擢太子太傅、豫州剌史,封琅琊王,累迁博州(治今聊城)剌史。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去帝位后,与父李贞、韩王元嘉等谋反武则天,仓促起兵,七日兵败,战死。
【刘齐贤](?-689)魏州观城(今属莘县)人,刘祥道子,袭爵广平郡公。由侍御史出为晋州司马。高宗闻其严正方直,甚为尊惮和礼遇。后因避太子名讳,改名景先。永淳中,累迁黄门侍郎,修国史,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临朝,代裴炎为侍中。因抗词言裴炎不反, 贬吉州长史。永昌年间,为酷吏所陷,系于狱, 并抄没其家。建中二年(781)赠太子太保。
【王元感】濮州(今河南范县)人。擢明经高第,累补博城县丞。天授中,迁左卫率府录事兼直弘文馆。武后时,祠南郊、享明堂、封嵩岳,元感皆受诏共诸儒撰定仪注,几所立议,众咸推服。转四门博士,仍兼直弘文馆。年虽老益好学,常灯下读书,通宵不寐。撰文达数十百篇,魏知古叹其书为“五经指南”。后经多人推荐,拜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中宗以东宫旧僚,加朝散大夫,拜崇贤馆学士。
【路敬淳】(?-697)贝州临清(今临清市)人。自幼好学,足不出户,遍览古籍,后举进士。天授中,历司礼博士、太子司仪郎,兼修国史,授崇贤殿学士。数受诏修缉吉凶仪典,深受武则天器重。万岁通天二年(679)坐与綦连耀结交案,下狱死。撰有《著姓略记》20卷、《衣冠谱》60卷。后世撰谱学,多本路氏著作。
【路敬潜】贝州临清(今临清市)人。敬淳弟。少与敬淳齐名。历怀州录事参军,亦坐綦连耀案系狱,免死。后为遂安令,迁卫令,官至中书舍人。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改元之,避开元年号,又改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唐中宗时曾任濮州(后改濮县,属山东省聊城市,今入河南省,属范县)司仓参军,以廉直受称于时。后历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史称“开元贤相”,与继其后再任丞相的宋璟合称“姚宋”。
【崔灌】(?-770)博州博平(今属茌平)人。累迁澧州刺史,为政不苛,不繁烦骚扰百姓,许多流亡民众,齐还家乡。为表彰他的治绩,皇帝下诏,特进五阶。大历四年(769)迁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使。兵马使臧玠作乱,遇害。
【崔汉衡】(?-759)博州博平(今属茌平县)人,沉毅博厚,善与人交。始为沂州费(今临沂、枣庄一带)令,滑州节度使令狐彰表掌书记,累迁殿中侍御史。大历六年(771)以检校礼部员外郎为和蕃副使,还,迁右司郎中。建中二年(781),吐蕃请盟,擢殿中少监,为和蕃使,定盟清水。贞元三年(787)与吐蕃盟平凉,被执。因其诚信素著,吐蕃亦甚尊重,至河州得还。明年,岀为晋慈隰观察使,寻加都防御使。卒赠尚书左仆射。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大诗人。其先隋末以罪徒西域,后遁回,客居巴西 (今四川绵阳)。一度寓居山东任城(今济宁)。居任城期间,曾过阳谷。阳谷城南30里古有白宿寺,言为李白路过阳谷时,常居此。此外,他与聊城魏万、博平少府王志安为友,在〈李太白全集》中有《赠王屋山人魏万》诗,详细记述了他与魏万相见相交的过程,并曾将自己的全部诗文交给魏万,让其为编《诗文集》。又有《为王志安题山水粉图诗〉,详绘他观王志安山水粉图的情景。
【张镐】(?-764)字从周,博州(治今聊城)人。相貌瑰伟,有大志。少事吴兢,倍受器重。后游京师。天宝末年,杨国忠执政,求天下士,闻镐贤,荐之,历侍御史。玄宗西狩,镐徒步扈从。后遣诣肃宗所,擢谏议大夫,不久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时,宫中纳浮屠百官,号“内道场”。张镐谏曰:“未闻区区佛法而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之心,不以小乘挠圣虑。”帝然之。不久,诏兼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诸军事。宗州被围,张巡告急,他檄濠州剌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逗留不肯进,怒而杖杀之。帝还京师,封为南阳郡公。贼帅史思明请以范阳归顺,他揣其伪,奏帝“不宜以权威假之”。帝以其不切事机,遂罢其宰相,授以荆州大都督长史。后思明果叛,如其言。召拜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坐市嗣岐王珍第,贬辰州司户参军。代宗初,起为抚州剌史,迁洪州观察使,更封平原郡公,改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
【田弘正】(764-821)本名兴田,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通兵法,善骑射。季安任魏博节度使时,弘正为衙内兵马使、同节度副使、封沂国公。以季安奢靡忍酷,弘正规谏,季安对他心存疑忌,出为临清镇将。元和七年(812)季安死,宪宗召为检校工部尚书,充魏博节度使,赐名弘正。曾打败吴元济,迫降王承宗,平定李师道,因功进同平章事。十五年 (820)转成德军节度使。次年军乱,并家属将吏三百余人,皆遇害,年58。册赠太尉,谥忠愍。
【田布】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田弘正之子。田弘正曾为临清镇将。田布历官御史中丞、左金吾卫将军。弘正遇害以后,穆宗召布为拜栓校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
【崔锐】博州博平(今属茌平)人,为博平官宦世家,其父崔安石与崔锐均官至给事中,其子崔咸有文才,官至散骑常侍、秘书监。
【崔咸](?-834)字重易,博州博平 (今属茌平)人,崔锐之子,素有高志,造诣深远。善属文,更以诗歌见长。元和二年(807)擢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入朝为侍御史。处正特立,风采动人。累迁陕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观察使等职。日与宾客僚属痛饮,未尝醒;入夜决事,裁判精明,吏称为神。入为右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和八年(834)十月卒。有《文集》20卷。
【李憕】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玄宗时任清河太守,治多善政。
【李栖筠】字贞一,赵(今河北赵县)人,唐肃宗时任冠县主薄,受到太守李砚的重视,遇事多有咨询。后历任安西节长判官、工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曾发兵参加平定安石之乱,兴水利、建学校,多有政绩。
【路季登】阳平冠氏(今冠县)人,大历
六年(771)登进士第,累辟诸侯府,再升尚书郎,迁左谏议大夫,卒。生三子:群、庠、单,皆登进士。
【路群】(?一834)字正夫,阳平冠氏 (今冠县)人,通经学,善属文。进士及第,又书判拔萃,累佐使府,后入朝为监察御史。穆宗时,奉旨犒宴西北军士,以功加兵部郎中。太和二年(828)迁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四年(830)罢侍讲,为翰林学士。五年(831)拜中书舍人, 学士如故。群为人纯正,志行贞洁,虽历践台阁,受使君异宠,然未尝以势位自矜,与士友相交,虽褐衣之贱,待以礼,始终如一。八年(834)正月卒。
【路岳】阳平冠氏(今冠县)人。路群子。大中年间中进士,历两郡刺史,入为给事中。
【路岩】字鲁瞻,阳乎冠氏(今冠县)人。路群子,幼聪明过人,大中年间进士及第,初为屯田员外郎,后入拜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咸通三年(862),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年三十六居相位,累迁左仆射,既得相位,奢肆不法,与宰相韦保衡相交.势倾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后与韦保衡交恶,岀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治关练兵加强防卫,以功迁中书令,封魏国公。后坐纵容亲吏,免官,流儋州,未至,赐死。
【路泌】 字安期,阳平冠氏(今冠县)人,少好学,通《五经》,尤嗜《诗》、《易》、《左氏春秋〉,博涉史传,工五言诗。端亮寡言,以孝弟闻于宗族。建中末(783),为长安尉,书判居高第,授城门郎。德宗逃奉天,路泌弃妻子,潜诣行在所,又从幸梁州,以策说浑瑕,被辟为从事。浑瑊讨李怀光,奏泌为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后随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因陷蕃。在吐蕃数年,传播佛教,为赞普所重,待以宾礼,卒于蕃。累赠太子少保。
【路隋】 (775-835)一作路随,字南式,阳平冠氏(今冠县)人,路泌之子。婴幼时以父恩授八品官.后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东都幕府,力陈与吐蕃修好。元和五年(810)擢拜左补阙,不久,迁起居郎,转司勋员外郎充史馆修撰。穆宗即位,入翰林为侍讲学士,拜谏议大夫。敬宗登极,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即位,韦处厚入相,隋代为承旨,转兵部侍郎,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处厚卒,代为相,拜中书侍郎,加监修国史。四年(830),转门下侍郎,加崇文馆大学士。七年(833)兼太子太师。九年(835),拜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15年。后为郑注排挤,岀任润州剌史、镇海军节度使、浙西道观察使等职。赴任途中病卒。路隋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韦处厚合撰 《六经法言)20卷,自撰《平淮西记》1卷。
【王少玄】一作少元。聊城人。孝子。其父名千,隋末,死于战乱中,他为遗腹子。10岁开始寻父尸,历尽苦难,终负归以葬。贞观间,州官言其状,拜为徐王府参军。
【吕方毅】博州清平(今属聊城市)人。7岁能诵《周易》、《毛诗》。太宗闻其幼而慧敏, 召见,甚奇,赐以缣
帛。后为右卫铠瑛参军。母终,哀恸过礼,竟以毁卒。
【梁载言】博州聊城(今聊城)人。历凤阁舍人,专知制诰。中宗时卒于怀州刺史。有 《具员事迹》10卷,《十道志》16卷。
【孙仲将】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曾任寿张县丞。三传至孙逖,官至尚书右仆射。
【孙嘉之】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少孤,住外家,客居涉、巩间。天册年间进士及第,又以书判拔贡,授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终官宋州司马。
【孙逖】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聪敏好学,才思敏捷。开元初(713)应哲人奇士举,授山阳尉,迁秘书正字。十年(722)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擢左拾遗,为集贤院修撰。逖典制诰,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竟不能,其行文精密如此。开元末年(741),累迁考功员外郎,取颜真卿、李华、萧颖士、赵骅等,皆海内士。后官中书舍人、河南黜陟使。天宝三年(744)权判刑部侍郎,改太子左庶子,转太子詹事。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文。有文集30卷。
【孙宿】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子。历河东掌书记。代宗朝历刑部郎中、中书舍人,岀为华州刺史,卒。
【孙成】(?一789)字思退,博州武水 (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第三子。以父荫累授云阳、长安尉。历监察御史,转殿中,陇右副元帅奏充掌书记,入为屯田、司勋二员外郎。后岀为洛阳令,转长安令。再迁京兆尹、信州、苏州刺史。所至有惠政。贞元四年(788)改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五年(789)卒。
【孙器】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孙,孙宿子。官至信州刺史、邕管经略使。
【孙简】字枢中,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曾孙,公器长子。元和初,登进士第,辟镇国、荆南幕府。累官谏议大夫知制诰,进中书舍人。会昌初(841)历河中、兴元、宣武节度使,迁尚书左仆射,.拜兵部尚书。
【孙范】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曾孙,举进士第,历诸道观察使。
【孙揆】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孙逖五世从孙。进士,辟户部巡官。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昭宗时,讨李克用,以揆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不久,更授昭仪军节度使,以本道兵会战。后遭伏,为李克用所执,李厚礼相待,将用之。揆大骂不屈,克用怒, 以锯解之,揆至死骂声不绝。卒赠左仆射。
【严浚】字挺之,华阴(今属陕西)人。少好学,举进士。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进给事中。殿中监王毛仲恃宠不法,挺之密奏于帝,帝不悦,出挺之为濮州剌史,治尚严威,吏民敬畏。毛仲败死,帝思挺之言忠,召为刑部右丞。
【慧震】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 高僧。据传肃宗末年(892)曾于荆州度门寺内得《大佛顶首愣严经》10卷,精心研读,撰《义例》流通,后散佚。
【王志愔】博州(今聊城)人。进士。神龙初年(705)为左台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执法刚正,百僚畏惮,呼之为“阜鹏”。迁大理寺正,著《应正论》以见志。景云元年(710)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寺少卿,沿汉例设剌史监郡,遂释齐州都督,事中格,复授齐州剌史、河南道按察使。徙徐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712)兼御史中丞供内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剌史,改扬州长史,所至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721)帝幸东都,诏其留守京师。京兆人权梁山谋反, 夜犯长安门,入宫城,他越墙逃走。后惭悸而卒。
【李萼】清河(今临清一带)人。天宝间安禄山叛。萼时年20,赴平原颜真处搬兵御敌。众将认为李萼年纪太轻,颜真卿想发兵,也有疑虑。李萼力陈清河若失守,平原孤立无援,后必悔。颜真卿遂借以6000兵,并安排参军李怿帮助,驻在堂邑一带。安禄山部将魏郡太守袁知太来攻,李萼与战,大败之,收复了魏郡。后又为颜真卿参定军队保障供应之法,使军需始终足用。
【孙偓】博州武水(今聊城市沙镇)人,第进士,历显官,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为凤翔四面营都统,不久,又兼礼部尚书,行营节度诸军都统招讨处置等使,封安东郡侯。后贬衡州司马。
【刘悟】 武陟(今属河南省)人,宣武节度使刘全谅之侄。全谅器其果敢坚毅,署为牙将。累官至都知兵马使。元和十三年(818)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据郓、兖、青等13州反,令刘悟率兵万余屯阳谷拒唐军。11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军自杨刘(今东阿县境)渡河,屡败刘悟军。刘悟移营而守,李师道疑其有意逗留,密令行营兵马副使张暹斩刘悟。张素与刘悟素友善,以实情相告。刘悟遂率众在郓州倒戈,斩李师道父子及其同谋,至田弘正营前请降。唐宪宗授刘悟为义成军节度使,淄青12州得以平定。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陈少游】博州博平(今属茌平)人,幼习老庄,长于权变。既擢第,补渝州南平令,治理有声。宝应元年(762)入为金部员外郎。后历晋、郑二州剌史。敛求无度,贿赂权幸,以是频获迁擢。永泰二年(766),李抱玉奏为陇右行
军司马,拜检校左庶子,兼中丞。其年,除桂州刺史、淮南节度观察使等职,封颍川县开国子。好行小惠,胥吏行职,人亦获安。十几年间,三总大藩,敛积财宝,累巨亿万,多贿遗权贵。德宗即位,累加检校礼部、兵部尚书。建中三年 (782)加同平章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又上表归顺。事败露,羞悸发病而死,年61。赠太尉。
【陈正仪】博州博平(今属茌平)人,陈少游之子。大和五年(831)以安州刺史为黔中观察使。其父少游卒后,正仪请袭封,时窦参大署尚书省门曰:“陈少游位兼将相之崇,节变艰危之际,君上含垢,未能发明,愚子何心,辄求传袭。”正仪惧,不敢求封而去。
【薛从】字顺之,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德宗时任濮州(后称濮县,归聊城,今属河南范县)刺史。储粟2万斛以备灾荒,后果遇水灾,所储粮食在赈荒救灾中起了重要作用。上以为有才,升将作监。
【崔元略】博州(今聊城)人,第进士,更辟诸府,累迁京兆尹,徙散骑常侍。与崔植素有隙,后崔植当国,以为宣抚党项使,辞疾不行,贬黔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后转鄂州剌史、鄂岳都团练观察使。长庆四年(824),拜大理卿。敬宗初,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收贷钱1700缗,为御史劾奏。元略素事宦人崔潭峻,授户部侍郎,讥谤大兴,谏官斥元略方谧而迁,有助力。刘栖楚觊觎相位,疑其妨己,故排去之。文宗朝,大和三年(829)转户部尚书,四年(830)判度支。五年(831)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防御使。是岁,又迁滑州剌史、义成节度使。卒,赠左仆射。子铉,封博陵郡公。
【崔元受】博州(治今聊城)人,崔元略弟。举进士,以高陵尉直史馆。元和时,从河北行营粮料史于皋谟,督供馈。皋谟得罪赐死,从坐,逐岭表,抑郁而卒。子钧、鉶、铢均相继举进士。
【崔鉶】博州(治今聊城)人,崔元受子,大中十年(856)中状元。多次入诸侯府内作幕僚。后不知所终。【崔元式】博州博平(治今聊城)人,崔元略弟。举进士后,始署帅府僚佐,累官河南观察使。会昌中,泽潞用兵,迁河中,拜河东、义成节度使。六年(864)入为刑部尚书。宣宗初,以刑部尚书判度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尚书。以疾致仕。卒赠司空,谥 “庄”。
【崔铉】字台硕,博州(治今聊城)人,崔元略子。擢进士第,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武宗好蹴鞠、角抵,铉切谏,帝褒纳之。会昌三年(84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不协,罢为陕虢观察使。宣宗初,擢河东节度使,博陵县开国子。大中三年(849),以御史大夫召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博陵郡公。七年(853)与馆中学士崔掾等撰《续会要》40卷。献上。九年(855),岀为淮南节度使。帝戗太液亭,赐诗宠之。居九年,条教一下无复改,民赖以顺。咸通初,徙山南东道、荆南二镇, 封魏国公。卒于江陵。子沆,累迁中书舍人。
【崔沆】博州(治今聊城)人,崔铉子。累迁中书舍人。贬循州司户参军。僖宗立,召为永州剌史,复拜舍人,进礼部、吏部二侍郎。乾符五年(878),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黄巢破京师,被杀。
【崔沂】字德润,博州(治今聊城)人。崔铉幼子。举进士,历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谏议大夫,入梁为御史司宪,擢礼部尚书。贞明中充西京副留守,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复为左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傅。
【崔彦昭】字思文,清河(今临清一带)人。大中三年(849)擢进士第,历左帅府、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咸通十一年 (870),由河阳节度使徙河东节度使。先是沙陀诸部多犯法,彦召至任,抚循有威惠,3年之间,境内大治。考满受代,耆老诣阙乞留。诏可。僖宗立,授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不久,同中书门平章事,仍判度支。萧傲秉政,与之协力,百职修举,察而不苛。未半年,迁门下侍郎。
虽为宰相,退朝侍母膳,与家人齿,顺色柔声,在左右无违,士人称其孝。伶人杨可及为懿宗所宠,横甚,他奏逐之,死岭南。累拜尚书仆射,以疾去位,授太子太傅,卒。
【张祜】字承吉,清河(今临清、高唐一带)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元稹所抑,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受到杜牧的敬重。他爱丹阳曲阿地,遂隐居于此,筑室种树,以终天年。卒于大中年间。有《张处士诗集》及《张祜诗》1卷。
【李丞】馆陶城内(今属河北省)人, 有学识,善属文。唐诗人皇甫冉有《题李丞旧居》诗,有“盛名天下挹余芳,弃置终身不拜郎, 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等句。
【郭震】 (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湖北大名)东北人,少有大志,18岁中进士,任通县尉。任侠好义,不理细务,武后闻名,亲自召见,元振上《宝剑篇》,颇受赏识,擢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出使吐蕃。大足元年(701)出任凉州都督,政绩显赫。神龙中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使河西诸郡边防日益巩固,百姓置生祠立碑颂德。武则天时期, 以兵部尚书门下三品,诛太平公主,进代国公, 封馆陶男,食邑300户。后复为朔州大总管,未行,玄宗阅兵骊山,以元振军容不整,将其流放新州。开元元年(713)帝念其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病死任途。年58。开元十年 (722)赠太子太保。
【崔昭纬】(?-896)字蕴曜,清河(今临清、高唐一带)人。及进士第,大顺二年(891)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凡八年,累进尚书右仆射。性阴刻,内结中人,外连强诸侯,内制天子以固其权,昭宗不堪忍。乾宁二年(895)罢相,授为尚书右仆射。再贬梧州司马,下诏条其五罪,赐死。
【崔协】清河(今临清、高唐一带)人,举进士,为度支巡官渭南尉,直史馆。后唐同光初改御史中丞。天成初,迁礼部尚书太常卿,拜平章事。四年(926)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恭靖”。
【马元素】唐中宗时为莘令,曾参与进剿琅琊王冲。
【韩国昌】莘(今莘县)人。孝弟成行,文武全才,不务虚华,喜怒不形于色。赠左散骑常侍。子韩君雄,咸通间为魏博节度使。
【韩君雄】 (814-874)莘(今莘县)人。懿宗咸通十一年(870)魏博节度使何全皓残暴不仁,为众所杀,韩被推为帅。为人磊落大度,仁德及众,勇力过人。官至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累加至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懿宗赐名允忠。僖宗乾符元年(874)卒。子简,继为魏博节度使。
【韩靖】莘(今莘县)人,咸通间魏博节度使韩君雄弟。官至魏博节度押衙兼部从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
【韩楚】莘(今莘县)人。唐咸通间魏博节度使韩君雄弟。官魏博节度押衙兼刀斧匠,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
【韩简】莘(今莘县)人。韩君雄子。唐乾符元年(874)君雄卒,继位为魏博节度使。
【玉蹀子骏】博平(今属茌平县)人。曾任博平令,戒酒戒色,洁身自好,又奉亲甚孝,虽居官,仍学古之老莱子,彩衣作儿童嘻戏以娱亲。为政不苛,受到百姓的称赞,作为名宦入祀。
【崔孚】博平(今属茌平县)人。天宝末年由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令,改湖州长城(今属浙江)令。因对地方的治理,大大超过前人, 备受赞誉。
【崔宏礼】(768-831)字从周。博平(今属在平县)人。登进士第。元和中,东都留守吕元膺表为从事,迁留守判官,授卫州刺史兼魏博节度副使。长庆初,迁卢龙军节度副使,未至,军乱。改绛州刺史。历河南尹、河阳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文宗立,加检校左仆射,迁东都留守。大和四年(830)迁刑部尚书。不久,复为东都留守。卒赠司空。
【王志安】博平县(今为镇,属茌平县)人,为县少府,与李白相友善。李白有《为王志安题山水粉图》诗云:“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贾耽】唐时,曾任临清县尉,官至左仆射,封魏国公,卒赠太傅。《旧唐书》有传,称耽嗜书,待人和亲,认为耽“淳德有常”。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人。擢进士第,任临清尉。安禄山知其名,表为蓟尉,署幕府。皋度禄山必反,借故诈死, 逸去。后,高适表试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永王举兵,协迫士大夫相从,皋变姓隐名得免。后屡召不仕。卒年46岁。诏赠秘书少监。元和中谥贞孝。《旧唐书》有传。说他在中原之乱中能全节,属高洁之士。
【李几】博平(今属茌平县)人。属历史上的长寿老人及善治家者。7世同居,家至198口。全家和睦,老少相悦,服役争先,受到乡里的称赞。
【魏万】聊城人,隐居王屋(今山西境),自号王屋山人。喜诗,与唐代大诗人李颀、李白为友。初慕李白名,相访数千里,不遇。最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相见,李白称赞他爱文好古,浪迹方外,赠以诗,诗中有“魏侯继大名,家本聊摄城”之句。李白还将自己多年写的诗文交给他,让其为编诗文集,还把儿子月明奴托付他。最后,他为李白编成了《李翰林集》。他是在李白生前唯一一个为李白编诗文集的人。
【葛同】唐时曾任堂邑宰,备受堂邑人的称赞,曾为之立碑,碑赞写道:“葛公宰邑,历代称贤,一方受赐,千金鸣弦,德政之碑,与陵谷迁,唯余令德,万古绵延。”
【刘光期】玄宗时为寿张令,以德化教民,受到当民众的称赞,秩满去,百姓立碑记其功德。
【罗弘信】(836—898)字德孚,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初为魏博裨将,后被拥立为主帅。大顺元年(890)朱温攻魏博,他战败求和,从此服从朱温。《稽神录》载:弘信幼时投高唐田氏,田氏抚爱如己子,遂冒姓田。一日,令弘信浚井,甫下,忽有龙出,雷电交作,众皆惊悸。弘信自井中出,神色自若。后以军功进封豫章郡王,迎高唐田氏夫妇事之如父母。田氏死后,又立祠堂于龙井之上以祀。龙井在高唐城西10里处,“龙井清泉”曾为高唐八景之一。唐乾宁二年(895),朱全忠欲攻取兖郓,李克用遣李存信救之,假道于魏,驻军莘县,回师时,遭罗弘信袭败。
【李克用】(856—908)别号李鹏儿,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沙陀部人。曾任代州剌史,率沙陀兵进攻黄巢军,中和三年(883)破长安,被任为河东节度使。次年破巢军于中牟北, 次年再破巢军于冤句。后受唐封为晋王。在他与黄巢交战期间,曾驻兵在今东阿一带。明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载:东阿县西南25里处的晋王城,为当年李克用屯兵处。
【李存信](862-902)原名张污落,回鹘部人,居于云中,善骑射,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李克用亲信,累官至马步军都指挥使,遂赐姓李,名存信。后加至检校司空。乾宁二年(895)朱全忠欲攻兖郓,李克用遣存信往, 军至莘县。在回师时,被魏博主帅罗弘信击败。
【刘仁恭】(?-914)深州乐寿(今河北省献县)人。原为幽州军校。后投李克用,被任为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光化二年(899)反, 起兵攻陷沧州、景州、德州等地。复攻贝州(今山东临清、武城、夏津和河北清河等县地,治所在武城),老少均杀,清水为之不流。继又进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冀鲁豫边界的大名、魏县、馆陶、南乐、清丰、范县、冠县、莘县等地),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求救于朱全忠,朱全忠派李思安、葛从周与刘仁恭战,李思安先败刘仁恭于内黄。葛从周夜岀馆陶袭刘仁恭,刘仁恭退至临清,葛从周追至临清,大战,刘仁恭再败,被逼至济水渠,被杀和溺死者不计其数。刘仁恭逃往沧州,从此一蹶不振。后其父子均被虏,处死于太原。
【张楚平】濮州范县(今属河南省)人, 曾任寿张县令。因事赴长安,值黄巢攻陷长安, 不知所终。后其子张直外出寻父过10年,终未能见。遂以死发丧。
【张直】濮州范县(今属河南省)人。张楚平子。时黄巢陷长安,时乱,张楚平走失所在。张直年幼,避居河朔。年长,徒步由秦至蜀,丐食外岀寻父。积10年,未能相见,乃发哀行丧。青州王师藩开学馆,聘直为师。后又招直为宾职,师藩降梁,直脱归,以教授弟子为业, 学者自远方而至,人称直逍遥先生。其子张昭, 仕宋,官至吏部尚书,封陈国公。
【史仁遇】魏博人。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勇士5000人为牙军,侍左右以为心腹。他亦被召,成为牙将。天雄军节度使罗绍威对这支部队非常厌恶,借口行事沧州而兴兵,乘其不备,发动攻击,杀了八千多家。全军惊惧,史仁遇聚众起叛,据守高唐。周围多处响应。后被朱全忠攻进高唐县城,兵民老幼,尽被杀死, 史仁遇被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