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武器装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5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武器装备
分类号: E92
页数: 2
页码: 664-665
摘要: 1982年,随着民兵武器集中公社以上统一管理,对武器装备维修体制进行相应改革。在原来县农机厂民兵武器维修组基础上,组建民兵武器修理分队,每分队10一20人,作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编入基干民兵组织,每年进行修理专业训练15天,负责修理公社、县民兵武器仓库修理不了的各种武器。同时,县和公社两级民兵武器仓库的管理人员,实行武器维修、仓库管理和警卫三结合。省军区于1982年9月在聊城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1983年,全区先进修理分队达到75%,县乡两级武器优秀维修员分别达到58%和48%。
关键词: 聊城民兵 武器装备

内容

第三节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抗日战争初期到1996年,按各个时期武器装备来源的不同,主要经历了土造自制式武器时期、旧杂式武器时期和国产制式武器时期。
  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初建时期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民间。各地组织民间力量,制造大刀、长矛、土地雷、土枪、土炮,并征收民间闲散枪支、弹药。另外,抗日群众集资从敌占区购买枪支。当时,冀鲁豫民兵有各种步枪2466支、土枪土炮4287件、大刀长矛27154件。其中莘县拥有铁枪12支、土枪土炮110支(门)、大刀长矛500余件。1942年后,民兵武器主要靠作战缴获。另外部队赠送给民兵一部分武器、弹药,同时军分区机械厂补充给民兵一些炸药、地雷。当时,武器种类主要为三八式大盖、套子筒、捷克式等。至1945年,冀鲁豫边区民兵有各种枪炮46135件。
  建国后,旧杂式武器逐步被淘汰。1958年后,部队陆续装备国产“五三式”武器,将换下来的旧杂式武器全部装备民兵。到1961年,全区民兵有旧杂式武器十几万件。
  1962年,部队相继装备国产“五六式”武器,又将“五三式”武器陆续装备民兵,并且总部每年有计划地调拨给民兵少量最新制式武器。1971年后,民兵武器装备列入国家军工生产计划,地方军工产品不断补充给民兵。
  武器装备管理从抗日战争到1996年,随着民兵任务的改变和民兵装备的发展,民兵武器装备的管理形式由个人分散管理逐步过渡到由民兵连和乡镇以上人武部集中管理。
  战争年代主要是个人分散管理。民兵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部队作战,情况千变万化,民兵武器装备只能固定个人使用和管理。各级党组织经常对持枪民兵进行政治审查和爱护武器装备的教育,广大民兵深知武器来之不易,均以持枪为荣而爱枪如命。在战争和训练中,武器发生故障和损坏就千方百计进行修理,始终保持武器的良好战斗性能。
  建国后,为适应民兵战备、训练的需要,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将民兵武器集中起来,在县人民武装部的统一规划下,有重点地配给一些村、区民兵连队,多者10支,少者5支,实行“定人、定枪、定职责”的制度,把武器固定给民兵管理。1958年后,每个县装备一两个机枪连,每个公社装备1个武装基干连及若干排、班。随着武器数量和火炮的增加,逐步采取由民兵连集体管理武器的形式。全区实行连队集体管理的单位达到88%,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好的单位达39%。1981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民兵武器管理的形式作了相应调整。在农村,民兵武器均改为由公社人武部集中管理;在城市,改为由市、区以上人武部集中管理,民兵通信分队的装备器材由县人武部集中管理。1986年后,积极推广武器装备管理“三化”(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经验,广泛开展“三化”达标活动,加强保管员队伍建设,落实各项安全规定,坚持干部住库值班制度,保证了武器装备的完好率。至1990年连续实现武器装备管理第六个安全年。1991〜1996年,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结合实际,狠抓以武器装备安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正规化建设,全区民兵装备仓库设施配套、技术管理等“软,,“硬”件建设全部达标。1995年,军分区、临清市、东阿县民兵装备仓库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
  武器装备维修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初期,民兵武器发生故障或损坏主要靠民间铁匠修补,大的部件损坏只有报废,武器的完好率极低。1963年,军分区确定各县农机厂建立民兵武器维修组,由于维修力量单薄,待修武器数量多,武器完好率仍提高不快。
  1972年,全区建立起县、社、队3级民兵武器维修网。1974年12月,莘县武装部投资0.8万元在县农机厂建立武器装备维修车间,并设立维修组,配备2名专职人员、3名兼职维修人员;各公社均设有1名专职、3名兼职维修人员,凡配有枪支的民兵连亦设有1名军械员,形成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的武器维修格局。1981年,全区3级维修网累计修理各种武器数万件。1982年,随着民兵武器集中公社以上统一管理,对武器装备维修体制进行相应改革。在原来县农机厂民兵武器维修组基础上,组建民兵武器修理分队,每分队10一20人,作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编入基干民兵组织,每年进行修理专业训练15天,负责修理公社、县民兵武器仓库修理不了的各种武器。同时,县和公社两级民兵武器仓库的管理人员,实行武器维修、仓库管理和警卫三结合。省军区于1982年9月在聊城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1983年,全区先进修理分队达到75%,县乡两级武器优秀维修员分别达到58%和4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