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事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5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军事训练
分类号: E284
页数: 2
页码: 663-664
摘要: 1986年后,军事训练工作在适应新情况的前提下,逐步由抓基本设施建设转移到抓基层建设,重点增加训练数量,提高训练质量。特别是1989年后,根据全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训练基地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调整各单位的训练数量。其间,军事训练工作主要是突出训练重点,着重保证训练质量,使训练向高层次发展。大力开展训练基地达标活动。各单位按两级军区下发的民兵训练基地建设标准,采取措施,调整布局,逐项对照,狠抓落实。经济南军区检查组验收,全区8个县市民兵训练基地全部达标。
关键词: 聊城民兵 军事训练

内容

第二节军事训练
  抗日战争时期,民兵军事训练随着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的建立而展开。训练内容,除了新旧武器使用和战斗勤务外,增设投弹、埋雷、战场勤务、游击战术等课目。训练时间,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和平时早、晚间,以村或中队为单位集中训练。
  解放战争期间,区内民兵以射击、投弹、爆破技术训练为主,以战术训练为辅,实行战教结合,开展群众性大练兵运动。训练形式多为一面练武一面生产。练兵方法是基干民兵以中队为单位集中授课,各个村团部组织分散练习,一般民兵由村团部组织训练。练习内容是,基干民兵除进行爆破、射击、投弹等技术课目外,还在战术训练的基础上普遍进行野外演习训练;一般民兵进行战场勤务训练;在群众练兵运动推动下,普遍建立各项训练制度。坚持每年冬季大整训1次。整训前制定整训计划,整训期间民兵中队、大队、小队分别集中训练1次,每年检阅2次。
  1950~1957年,根据民兵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所担负的任务和实行民兵制的实际情况,开展普及军事知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埋雷、爆破和队列、防空、战斗勤务等课目。每年训练时间为5~7天。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以小型分散的形式,采取集中讲解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定期以区、乡为单位举行检阅比赛、会操及考核相结合。1952年还在各区设立训练站,建立专门教学组,组织民兵分批到站轮训。1950〜1952年,共训练民兵近20万人。1956一1957年,训练预备役人员0.5万多人。通过对参训人员进行理论与实弹射击两项考核,及格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
  1958一1965年,在全区城乡“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高潮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利用地形、地物、“三打”(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三防”(防空、防化学、防原子)等课目。训练方法主要是采取小型(以排、班、组为单位)、就地(民兵不岀村、队)、分散(连队组织、分散练习)的形式,在劳武结合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性练兵运动到1964年达到高峰。组织不同规模的军事比武活动,培养出一批训练“尖子”。全区训练“尖子”赴省参加军事比武大赛,获得二等奖先进单位1个、三等奖先进单位2个、个人一等奖5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4名,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80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训练被迫停止。1970年恢复训练,训练重点是以县为单位组建的民兵独立团(营)。训练内容除射击、投弹和利用地形、地物等课目夕卜,突出“三打”、“三防”训练,训练方法仍然是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形式。
  1973~1980年是民兵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技术战术基础训练时期。从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民兵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对武装基干民兵进行基础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打坦克和班以下战术。训练时间每年为15〜20天。训练方法由公社、厂矿武装部组织,先是采取适当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978年后,逐步发展到农村以公社集中训练为主,城市以厂矿人武部分期分批轮训为主。1977〜1980年,累计训练武装基干民兵达到及格以上成绩的占80%以上。
  从1981年起,以减少人数、精简内容、改革方法、提高质量为原则,对民兵军事训练进行全面调整改革。(1)训练周期由4年改为2年,每年训练时间由15〜20天减少到15天;(2)减少参训人数,将过去每件武器训练3个人或2〜3套人员改为每件武器训练1个人或1套人员。第一周期训练民兵3万人,第二周期减到2万人;(3)基干民兵训练内容由原来的26项减为17项;(4)在农村由过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形式,改为由公社人武部集中训练。在城市普遍把民兵训练纳入生产计划,统一安排,由厂矿人武部分批集中轮训。
  1986年后,军事训练工作在适应新情况的前提下,逐步由抓基本设施建设转移到抓基层建设,重点增加训练数量,提高训练质量。特别是1989年后,根据全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训练基地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调整各单位的训练数量。其间,军事训练工作主要是突出训练重点,着重保证训练质量,使训练向高层次发展。一是大力开展训练基地达标活动。各单位按两级军区下发的民兵训练基地建设标准,采取措施,调整布局,逐项对照,狠抓落实。经济南军区检查组验收,全区8个县市民兵训练基地全部达标。分区教导队建起“七室”、“六场”,完善教学、生活设施,在省军区组织的检查中得到好评,被济南军区评选为先进单位。二是狠抓民兵干部训练。各级人武部门采取集训、函授、比武、竞赛等形式,坚持新、老分训原则,认真落实民兵干部训练。1990年,培训民兵干部560人,优秀率达100%;培训人武干部123人,专武干部256人。三是突岀专业技术兵训练。各级坚持做到参训对象重点选拔,任课教员重点选配,训练器材重点保障,检查验收重点考核,有效地保证了训练质量。1990年训练民兵4026人,合格率为98%。四是加强民兵应急分队训练。全区各级下大力气抓民兵应急分队建设。1990年,军分区与行署联合召开民兵应付突发事件、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当年,对全区民兵应急分队的干部和骨干进行了集中培训,对民兵应急分队成员实施应急训练,提高了民兵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1991〜1996年,全区人武系统紧紧围绕军事训练中心任务,坚持以法治训,狠抓训练落实,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训练任务,训练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为4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