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电信
分类号: F603
页数: 7
页码: 321-327
摘要: 1890年中国电线图记载,南北洋干线在今阳谷县阿城镇开口,并设有电报机构。1904年在东昌添设支线,始立聊城电报分局,局址在城内司马街。1920年12月,区内架设聊城至临清转报电报线路1条。1926年,改称聊城电报局。1938年11月日军侵占聊城后,有线电报通信中断。1948年9月5日,聊城电信局成立。1949年9月,聊城至新乡人工电报电路开通。同年,聊城市2条同城电路开通。
关键词: 邮电业 电信

内容

有线电报据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中国电线图记载,南北洋干线在今阳谷县阿城镇开口,并设有电报机构。1910年(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记载,1881年南北洋干线沿运河途经东昌若干里。1904年在东昌添设支线,始立聊城电报分局,局址在城内司马街。1920年12月,区内架设聊城至临清转报电报线路1条。1925年,聊城电报分局改称电报房。1926年,改称聊城电报局。1934年,改称聊城电报支局。1934年,全区电报电路共有4条,即聊城至临清、聊城至冠县、临清至德州、冠县至大名。1938年11月日军侵占聊城后,有线电报通信中断。1948年9月5日,聊城电信局成立。1949年9月,聊城至新乡人工电报电路开通。1950年聊城至临清人工电报电路开通,1974年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1952年12月开通聊城至济南人工电报电路,1959年,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1954〜1958年,相继开通聊城至冠县、阳谷、在平、高唐、东阿、莘县等6条人工电报电路;1975〜1980年先后均改为电传电路。至1980年6月,区内有线电报实现电传化。同年,聊城市2条同城电路开通。1987年12月15日,全区实现自动转报并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聊城至济南及全区7个县市邮电局的电报电路均改为4路差报机载报电路。转报时间由过去的40分钟缩短为2分钟,转报效率提高20倍。1985年,全区共有有线电报电路37条,电传机41部。地区邮电局拥有电报电路13条(幻线电路7条,载报电路4条,同城电路2条),电传机27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7部,载报机3部,译码机2部。1990年,全区共有有线电报电路24条,电传机47部,其中电子电传机35部,机械电传机12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6部,载报机2部,译码机2部,插报机14部,传真机2部。1994年,全区共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2路,其中省际电路1路,省内电路17路,县市内电路4路;另有用户岀租电报电路12路。1996年,全区共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2路,其中省际电路1路,省内电路17路,县(市)内电路4路;另有用户出租电报电路12路。
  无线电报1940年3月17日,聊城始设无线电台,并于堂邑、博平等县沟通联络,开办电报业务。1946年,无线电台设在聊城国民党六专署院内,专供军政使用。1947年1月1日聊城解放前夕,无线电台设备被国民党军队带走。1949年9月,聊城电信局配备15瓦电台1部、15瓦手摇发电机1部,且开通聊城至新乡,无线电路。建国后,区内无线电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1年,增配BC—375型150瓦发射机和短波收讯机各1部。1952年12月,开通聊城至济南无线报路。1964〜1966年,先后开通聊城至临清、莘县、阳谷3条无线报路。1971〜1973年,开通聊城至东阿、在平、高唐、冠县4条无线报路。至此,聊城至济南及全区7县局无线电报电路开通。1985年,地区邮电局共有对外无线电路8条,WF—115型发信机2部,KF—41型发信机2部,81型收发信机10部,7512型收信机3部,WS—430—2型收信机1部,339型收信机1部,150瓦通信车1辆。同年,全区办理无线电报业务的局、所发展到146处,拥有无线电报电路15条,15瓦发信机18部。1990年,地区邮电局共有对外电路8条,150瓦通信车1辆。全区共有短波发信机17部(其中地区局8部),短波收信机4部(其中地区局3部);办理无线电报业务的局、所148处。1996年,全区共有无线电路7条。1949〜1996年聊城地区电报电路及业务量
  电话
  长途电话1931年,境内始建聊城长途电话分局,时有职工5人,其中局长1人,巡线士2人,勤杂2人;配有1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同年,架设聊城至济南线路1对,后曾在聊城至临清、冠县的有线电报杆路上加挂长途电话线。1935年7月,山东长途电话信网组成后,聊城长途电话经过转接,可通往全省各县。1945年,国民党政府建立聊城长途电话局。1947年1月1日聊城解放后,聊城军分区接管长途电话局。1948年,该局移交聊城专署建设科管理。
  1949年,开通聊城至新乡长话电路。当年,全区共有长途电路8路,人工交换机10门。1950年,聊城城内营业室开办长途电话业务。1954年,区内长话交换机扩容为60门。1959年,区内交换机容量为150门。1950〜1954年,相继架设聊城至冠县、濮阳、东阿、济南、堂邑、范县、莘县、临清8条铁线或铜线长话电路。1955年,开通聊城至济南单路载波电路。1957年,开通聊城至济南3路载波电路。1958年,开通聊城至济南8路载波电路。1960年,聊城至济南载波电路发展到12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长话线路发展缓慢。1982年,全区共有长途电话业务电路146路,长话交换机容量增至800门。1985年,全区共有150个局、所办理长话业务,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66路,长途交换机容量920门,其中共电交换机容量110门,磁石交换机容量810门。长话业务量去话为100.4万次,来话为86.6万次,转话为22.1万次。1990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263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24路,省内区际电路95路,区内电路144路;有微波载波25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200门,共电交换机容量290门,磁石交换机容量380门;全自动对端设备48路,有载波电话终端机81部,容量为648路;另有12路载波电话有人增音机2部,微波载波终端设备7架、容量180路。1995年,全区长话业务电路共有1210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10路,省内区际电路1200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810路端;共有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17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920路;长话业务量1733.5万次。1996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572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10路。拥有省内区际电路1710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5550路端;全区共有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02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400路;长话业务量1855.50万次。
  1993年,区内始办直拨国际长话业务。当年,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共有25户。1994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发展到5268户。1995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达到16558户。1996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共有29979户。
  1949〜1996年聊城地区长途电话电路及业务量(续表)
  市内电话1948年前,境内没有专门市内电话机构,市话与长话合用,市话不开办民用业务,主要供军政使用。1948年9月,聊城电信局成立后,境内市内电话逐步发展。1949年,全区市话杆路长度50公里,架空明线长度140对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360门。1952年,全区各县城普遍架设明线线路,磁石式交换机增至820门。全区市话经过6次扩容,至1958年增至1760门。1976年,地区邮电局首次在聊城市内铺设市话电缆管道。1978~1982年,高唐、东阿、临清3县市先后将市话改为自动电话。1982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增至5840门。1984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增至7440门。1985年,全区市话杆路长度281公里,架空明线长度486对公里,电缆长度188.4皮长公里,芯线长度18465对公里;交换机总容量为7520门,其中自动3000门、共电2180门、磁石234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话机4124部,年末到达户数4077户。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606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话机8158部,其中自动话机6580部;用户交换机容量10678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6106部,杆路长度269公里,电缆长度223.8皮长公里;电话机总数为14264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8284户。1993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1552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17349户。1996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85344门,接入交换机程控话机56655部;用户交换机容量12933门;电缆长度1128.6皮长公里;电话机总数为6958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56579户。
  1949-1996年聊城地区市内电话基本情况(续表)
  农村电话1949年,全区农村共有电话交换机容量60门,实接电话27部;杆路长度114公里,架空明线长度88对公里。建国后,农村电话发展较快。1957年,全区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325门,拥有电话机800部;杆路长度1210公里,架空明线长度1695对公里。1978年,全区县市至乡镇的中继电路数发展到243路,农话交换机容量6555门,拥有电话机2797部,载波终端机205部;杆路长度2148公里,架空明线长度3964对公里,电缆长度33.4皮长公里。1985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长度2396公里,架空明线长度4191对公里,电缆长度95.5皮长公里;交换机容量7640门,拥有电话机274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154部,会议终端机61部,会议汇接机7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370户。1990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总长度为2214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248公里;架空明线长度3886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2721对公里;电缆长度289.3皮长公里。共有农话交换机160部、容量为7850门,实占容量4074门,其中自动10门。载波终端机37部,环路载波终端机177部,会议电话终端机46部,汇接机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485户。1993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总长度为1988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176公里;架空明线总长度为3621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2480对公里;电缆长度600.5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9435门,其中自动13415门;接入交换机话机4718门,共有载波终端机126部,环路载波终端机26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3377户。1996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架空明线总长度为3073对公里,均为自动门电缆长度为1133.7皮长公里。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8408门,均为自动门。接入交换机话机21152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1152户。1949~1996年聊城地区农村电话基本情况
  无线寻呼1988年,聊城地区邮电局筹建无线寻呼台。当年,安装XCF—12型发信机2台,无线寻呼操作终端机2台。198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1990年,拥有用户45户。1992年,拥有用户315户。1993年,全区共有无线寻呼发射机9部,中继机1部,操作终端机10部,拥有用户2117户。1995年,全区拥有无线寻呼基站8个,无线寻呼容量50000门,用户发展到13046户。1996年,全区无线寻呼用户发展至23950户。
  移动电话自1993年以来,区内移动电话发展迅速。1993年,全区有移动电话用户249户。1994年,全区共有移动电话用户518户。1995年,全区共有移动通信网话路30路,摸拟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7500路,移动电话基站8个,移动通信信道总数100个;拥有移动电话用户2816户。1996年,全区共有移动通信网话路90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7500路,移动电话基站9个,移动通信信道总数244个;共有移动电话用户6921户。
  程控电话工程系聊城地委、地区行署确定的“兴聊十大工程”之一。它即包括聊城及各县市的市话交换,又包括长途传输。整个工程总投资为1.4亿元人民币。1991年春,该工程筹备立项。1994年5月,该工程全部结束。它是区内邮电通信史上工程量最大、投资最多、时间最长的综合通信工程。该工程的市话容量除聊城市为8000门外,其它县市均为5000门,整个通信工程市话容量为4.4万门。长途传输聊城至临清、高唐、在平、阳谷、莘县、冠县6县市为数字微波,聊城至东阿为光缆。聊城市内程控电话于1992年12月20日开通,临清于1993年8月开通,东阿、莘县、冠县、阳谷、高唐、在平至1994年5月先后开通。区内程控电话的开通,标志着全区通信能力和通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个以聊城为中心,连接8县市,沟通全省、全国的快速迅捷的通信网络。1994年11月21日,莘县C4本地网建成,全县所有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并进入国内、国际直拨大网,属全区第一个建成的C4本地电话网。同年11月30日,东阿县C4本地网建成。至1995年12月17日,全区C3本地网全部建成。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