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路交通
分类号: D035.37
页数: 3
页码: 312-316
摘要: 境内航道纵横,主要航道有黄河、卫运河、小东运河、徒骇河等。早在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省宿胥口决口,改道东行漯川,全境即有航运之便。隋、唐、宋时期,为漕运干线。1194年,河道南徙,断航达700年之久。1855年,黄河归故,恢复航运。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坝,致使黄河南徙,航运瘫痪。
关键词: 交通管理 水路交通

内容

航道
  境内航道纵横,主要航道有黄河、卫运河、小东运河、徒骇河等。
  黄河境内航道长59.52公里。早在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宿胥口决口,改道东行漯川(徒骇河故道),全境即有航运之便。隋、唐、宋时期,为漕运干线。宋代,断流。1194年(金明昌五年),河道南徙,断航达700年之久。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归故,恢复航运。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坝,致使黄河南徙,航运瘫痪。1947年3月,修复花园口坝,黄河归故,复航。1954年始,清除障碍物,固定深槽,打通航道。
  卫运河境内航道长83公里。608年(隋大业四年),开挖永济渠,形成大运河。宋代永济渠通称“御河”。明代称卫河,流经至今。民国时期,航道中断。建国前后,经整治得以通航。至1966年断航。
  小东运河境内航道长120公里,古称“漕河”。1881年(清光绪七年)疏通运河,并改河口由张秋镇为陶城铺,引黄济运方通小船。1951年,进行分水级治理,重修周店、临清两座船闸,河宽10〜20米,可通5~10吨木帆船。1959年,开发位(山)临(清)运河,小东运河于周店改道西行经王堤口、堂邑至临清。1964年,因河道枯水而断航。
  徒骇河境内航道长169公里,古称“漯水”。1959年,治理航段110公里,拓宽河道达40米,最高通航水位10米,达到4级航道标准。1960年4月试航,同年6月正式通航。1961年,因河道设施不配套,河道枯水,遂停止通航。
  设施
  渡口境内沿古黄河的古津渡有,在今在平县城西南的碻磝津、城南的四口津,在今范县界去东阿30公里处的仓亭津,在今观城的观津、观城东南的高陵津。1965年10月,区内在黄河、金堤河、卫运河3河系中设民间渡口52处,其中交通渡口占69%。备有渡船151只,计1047个载重吨位,共有渡工542人。1985年,区内除黄河沿岸的陶城铺、位山、范坡、鱼山、王洼、夏码头、东圈、米圈、夏沟等渡口外,其余河流上的交通渡口相继停渡。
  港口和码头古代称港口和码头为水驿(站)或水次。元代,在会通河上设会通水站。明清时期,在会通河张秋至临清河段上设荆门水驿(今张秋镇河西)、崇武水马驿(今聊城东门外河西)、清阳水驿(今临清魏湾)、清源水驿(今临清会通河南);在卫河上设陶山水驿(今南馆陶镇),并在张秋、阿城、七级、梁水镇、魏家湾等地设有水次,并有水次仓库。至清末,区内漕运停滞,驿站废除。上述水驿、水次便成了停靠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
  建国前,境内港口多系临时性的自然坡土码头,只能停靠载重较小的木帆船和小型轮船,其装卸能力低,吞吐量小。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港口和码头调整布局,进行治理,增加泊位,使吞吐能力大大提高。至60年代,聊城港分小东运河和徒骇河两个作业区。小东运河作业区,港区为顺岸式,北自王口起至闸口南大、小码头,全长2.5公里,水位0.85-3.5米,通行船只最大为10。吨木帆船;设有码头3处,每处岸长300米,均系临时性自然土斜坡,可同时供20余条船只装卸货物,货场面积为0.8万平方米。日装卸量为150〜200吨。徒骇河作业区,位于王碧子至八里庄之间,面积为10万平方米,港池顺河长300米、宽2.5米,水深2.5米,可同时停靠6只40~60吨的木驳船;货物靠人力装卸、露天堆放。临清港,自古以来,其吞吐量、船舶停靠能力和日装卸量均居全境港口之首。1957年,临清港口的码头发展到7个,停泊总量为1650吨。1960年,该港码头调整为4个,岸长共计700米,露天货场面积1万平方米,可供20只驳船同时停靠作业,日吞吐量为2500吨。同年7月,将原码头改建为岸壁式石砌码头和栈桥式码头,试装了简易吊车和输送带。1965年,因河道枯水断航。至此,区内港口停用。
  航运
  黄河航运境内黄河长59.52公里。黄河行洪达2100多年,向有航运之便。自宋代,黄河多次改道南徙,先后断航700余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回归故道,恢复航运,上通开封,下达利津;外运土特产品,内运日用百货。境内孙口、位山、鱼山等码头吞吐量逐年增加。1946年冬,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寿张县常刘村设立黄河河防指挥部,征集民船300余只,招收水兵0.3万余人,编为7个航运大队,担负濮县至东阿的全部军运和部分民运任务,先后强渡南下军民2800多万人次。建国后,黄河航运由军队管理转归地方管理。在位山、孙口等码头分别设立航运管理所。1952年12月,东阿航运站、范县航运队相继建立。1958年,建立国营黄河航运大队,下设46个小队,每小队配船4〜5只。聊城专署航运局建立后,增置了2艘机动船,共195马力。1962年6月,聊城专署航运局撤销,黄河航运大队分别下放到东阿、寿张、范县等县航运合作社。同年底,全区共有航运职工587人,机帆船2艘、木帆船90只,载重吨位1943.2吨。1964年,范县、寿张航运社移交河南省管理。东阿县航运社,后改为航运队。自1974年,因河道枯水,货源不足,将船只卖掉,区内黄河航运中断。
  小东运河航运境内小东运河长120公里,俗称“运河”。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开挖会通河,由于岸狭水浅,年漕运量仅几十万石。明、清时期疏浚治理,引水补源,使其河道畅通,漕运发达。运河航运被称为南粮北调的大动脉。明代,每年来往漕船1.2万只,运输粮米400多万石。明、清时期修建的故宫、十三陵、紫禁城城墙等雄伟建筑所用的砖多是临清生产。当时,临清共有官窑348座,年产砖总重量3.55万吨,全靠运河运往京都。清代,辖区东昌、临清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被誉为“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均为江北九大商埠之一。188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截断汶水,引黄济运。但因运河逐渐淤塞,水运衰竭。建国后,人民政府组织民工对运河进行分级治理,展宽河道,增高水位,使其水运再现生机。1953年8~10月,货运量即达1328吨。1956〜1957年,聊城、临清相继建立航运社。聊城航运社的前身是梁山县安山航运社,有职工203人,木帆船100只,载重吨位557.6吨,年货运量3.6万吨,年周转量210万吨公里。临清航运社由18家个体船户组成,有职工145人,木帆船48只,载重吨位980吨,年货运量4万吨,年周转量270万吨公里。1964年起,河道枯水,.遂停止通航。
  卫河航运境内卫河长83公里。东汉以来,即为漕运干线。京杭运河开通后,卫河运量骤然下降。清代后期,会通河淤塞,南北船只受阻,卫河航运反现生机。据《临清县志》记载:“每年帆船上下约计不下三千只,行船期达九个月,夏秋水涨至德州,并通小汽船。……仅棉花一项,每年输往天津者就商达一千一百二十吨。”1936年,设立临清信记汽船公司,开办临清至德州客运业务。“七•七”事变后,卫河航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民工治理河道,并实行运、购、销一条龙,使卫河航运又现生机,仅临清港,经常来往和停泊的船只就达0.1万多只,接运马车500多辆,装卸工600多人。1953年7月9日,卫河上第一艘“河丰”号拖轮,拖带4艘驳船,载重342.85吨货物,由德州至临清试航成功,从此改变了几千年来人力拉纤的落后生产方式。1956年,临清港货运量9.2万吨,周转量975.6万吨公里。同年,中断10年之久的临清至德州客运业务恢复。1960年,临清港经过调整,全长700米,码头4个,货场1万平方米,日吞吐量2500吨。自1963年,因水源不足,航运渐衰。1965年断航。
  徒骇河航运境内徒骇河长169公里。《禹贡》载;“浮于济、漯,达于河。”就是说,很早以前,运载贡赋的船只即可经过济水、徒骇河而驶入黄河。沿河渡口有杨堤口、郭堤口、宋堤口、姜堤口、王堤口、高堤口、靖堤口、陈口等。因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长期行洪于徒骇河道,使其河道淤塞,停航数代。1959年,区内人民政府组织民工对徒骇河进行清淤、扫障、加宽、建闸,使其达到四级航道标准。1960年初,从卫河调来拖轮5艘、木船44只。6月通航,至11月货运量达2.3万吨,周转量2050万吨公里。因河道枯水,1961年停航。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