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邹城市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生态靓市、和谐新市”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工业化城市化为重心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转型强市”战略,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神聚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年内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1亿元、增长12.2% ;财政总收入完成72. 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6亿元、增长10. 2%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 亿元、增长44. 9% 。被命名为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市,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十强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 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在第九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我市列全国第17位、全省第4位。
一、组织概况邹城市委下辖56个基层党(工)委,其中13个镇党委,30个市直党委,7个社区党委,3个街道党工委,3个市直党工委,全市共有183个党总支、 201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869个;共有党员 48349人,其中农村党员31941人。
(一) 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学三创”等活动,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通过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对全市在职科级干部、村“两委”干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负责人2000余人进行集中轮训。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企业上市与金融高级研讨班。
(二)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双百工程”和“远程教育入户工程”,为全市现职村党支部书记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8名村支部书记考录为镇街公务员。新引进4名“千名优秀人才”,为51 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千名优秀人才”解决副科级待遇。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规范提升创新年”活动,市财政出资527万元,为93个村新建活动场所。实施“基层党组织城乡联建工程”,72个市直部门联建83个村庄。
(三) 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济宁市“十不准”和邹城市“十个坚持、十个反对”、“十个不要”规定,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推行涉企收费 “一费制”改革,集中专项治理执法管理中的“六乱”行为。建立量化计分问责制度,开办解放思想学习班,确定每年11月11日召开作风建设大会, 着力解决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岀问题。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立查违规违纪案件150起,处理党员干部154名,挽回经济损失1315万元。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一) 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3311”工程,对85个重大项目实行专班制度和指挥部推进模式。全市1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430 个,总投资410亿元,完成投资168亿元。实行专业招商、市直部门督帮招商和镇街“二分之一”招商工作法,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38. 6亿元,增长 42.9% ;直接利用外资6672万美元,增长595% ;完成外贸进出口1亿美元。
(二)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制定岀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若干规定》、《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设立企业联贷互助基金、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企业技改“种子基金”、中小企业续贷过桥周转金,建成地产工业品联网联销平台。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2亿元, 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发展到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3亿元、利税91亿元、利润 42亿元。加大银政企合作力度,先后与建行、工行签订78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搭建6个融资平台, 向金融机构争取5年以上中长期贷款19.86亿元。
(三)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各类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61处, 新培植省名牌农产品和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各2个,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处。基本完成村村通硬化路、客车、自来水、数字电视“四通”工程。 启动2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其中10个济宁市级示范点社区全面竣工。
(四) 城市规模档次全面提升。对总投资210 亿元的28个重点城建项目全部实行指挥部会战模式,新建华电大道、平阳路东延、牙山路等重点道路,完成岚济路、104国道北段、峄山路综合改造、 唐王河公园、铁山公园二期等工程,启动建设护驾山植物园、唐王湖公园改造、择邻山庄二期建设,集中规划建设规划展览馆、商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启动实施利用邹县电厂热源的城市供热工程。 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体制改革,一次性平稳取缔1-2 万辆非法营运三小车辆,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观。
(五) 社会和谐局面得到巩固。圆满完成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对402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建成6.4万平方米可容纳 760户的一期经济适用房。创建省级教学示范校6 处、济宁市级教学示范校12处。启用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培训中心,安置困难群体就业18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新增就业再就业1. 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率先在全国开通城乡客运“一元通”,覆盖农村人口近30万人,每年直接让利于民450余万元。
(六)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开展“民主评机关、 评行风”活动,开展“百个涉企科室”评议活动。启用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重点工程廉情监察制度,深入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活动。深化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279家规模以上企业纳入“一费制”管理,完成协议定费1.05亿元。集中开展“六乱”行为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查处“六乱”案件15起,12名工作人员受到责任追究。
三、创新与经验(一)强化理论武装,以解放思想引领发展。 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大讨论、重大课题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广大干部发展观念、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邹城已进入全面推进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心,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 和谐新市”的工作思路。
(二) 突出鲜明主题,以经济建设推动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立市、转型强市”战略,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举全市之力、 聚全民之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战略转型。
(三) 狠抓制度创新,以转变方式加快发展。 以传统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和简化优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行投融资体制、项目策划包装推介、 国有企业、涉企一费制、财政体制、城市管理、镇区 (园)合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激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活力。
(四) 完善保障机制,以责任落实保障发展。 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督查考核等制度,以良好的机制体制保障发展。推行实施“一线工作法”、“限时工作法”和“现场会办制”,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月调度、季考评、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制度,切实把各级干部群众的精力引导到推动经济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