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实现科技规模化、产业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1324
颗粒名称: (一)农业实现科技规模化、产业化
分类号: D564
页数: 1
摘要: 南北羊庄、胡西头村成为鲁西南最大的养鸭基地,京杭运河弃土堆养鸭经济带,为美丽的微山湖又增添了一道新的经济风景线。养鸭业的发展带动了“百、千、万”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全镇新建万只鸡场6处,千头猪场1处,肉牛场1处,畜禽专业村16个,专业户900多户。该项目代表山东省接受了国家验收,夺得全省第一名,得到了世界银行项目专家团的一致好评。目前全镇2.2万亩小麦、玉米作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粮食总产达2.2万吨,连续12年保持了“吨粮镇”称号,粮经比例达到6:4。“日出斗金”的微山湖,又呈现出鸭鸣鱼跃、荷花米香、百舸争流的新生机,形成飘金溢彩的水上经济带。
关键词: 党委工作 工作成绩

内容

农业实现科技增效畜牧养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镇党委充分利用丰富的湖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采取内引外联、 优惠开放、重点扶持、注重效益、滚动发展的有力措施,大力发展鱼鸭混养,走户养、股份合作、租赁经营、反租倒包和规模化饲养、区域化膨胀、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镇掀起蛋鸭、肉鸭齐发展、鱼鸭混养、 庭院圈养、大湖放养互相促进的养鸭高潮。南北羊庄、胡西头村成为鲁西南最大的养鸭基地,京杭运河弃土堆养鸭经济带,为美丽的微山湖又增添了一道新的经济风景线。目前,全镇共搭建鸭棚426 个,养鸭总量突破160万只,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可达5000多万元,养鸭业带动了禽蛋业的发展,全镇发展蛋制品加工厂13家,2500多户,加工量1000 多万枚,年收入50多万元,蛋类加工业已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养鸭业的发展带动了“百、千、万”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全镇新建万只鸡场6处,千头猪场1处,肉牛场1处,畜禽专业村16个,专业户900多户。种植业实现高产高效。为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篇文章,镇党委按照“方田起步、林网上路、水利先行、综合配套”的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利用世行贷款,投资600余万元,将1.8万亩中低产田规划为高标准农业综合开发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 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新格局,为“两高一优”农业的长足发展夯实了基础。该项目代表山东省接受了国家验收,夺得全省第一名,得到了世界银行项目专家团的一致好评。为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科技、注重新成效,镇党委在项目区内与山农大携手,完成了 17个小麦、29个玉米良种的对比,成效较好。 目前全镇2.2万亩小麦、玉米作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粮食总产达2.2万吨,连续12年保持了“吨粮镇”称号,粮经比例达到6:4。渔湖业生产实现名特优养殖。围绕水上“三强”带动战略,确定以主攻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了规模化、立体化、名优化、产加销一体化的 “四化”工程,形成沿湖一条线、连起三大片的高产高效养殖经济带,建起马口河蟹、留庄二三村坑塘鱼苗培育,满口网箱、塘子千亩连片开发、羊庄鱼鸭混养的五大特色基地,培植了河蟹、乌鳢、淡水白鲳、青虾、罗非等名优水产品,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万余亩,其中河蟹突破5500万亩,乌鳢、彭泽鲫4500亩,沿湖南北40余华里建起上粮下渔、上菜下渔、上果下渔、上牧下渔的高标准鱼池7000余亩,全镇养鱼总面积突破1.5万亩。“日出斗金”的微山湖,又呈现出鸭鸣鱼跃、荷花米香、百舸争流的新生机,形成飘金溢彩的水上经济带。

知识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2002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