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儿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439
专题名称: 姐儿扭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54/001
起始页: 022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在演唱“姑娘腔”的过程中,从单纯的清唱逐渐伴以动作,演变成“姐儿扭”。这是民歌朝着戏剧化发展跨越了一大步。这时演唱的形式,不拘泥于原地呆板的清唱,也不是单一的“唱门子”,有条件的能设场(摊)演出,演唱的人数由一人变成了多人。如果有二人演唱,大致分工为:一名演唱,一名伴奏,演唱者扮演故事中各行当主角,伴奏者在操琴的同时充任各种副角。如果有三人演唱,分工就较为细致了,二人扮演故事中各行当的主、副角色,另一人专职伴奏。三人以上的就形成了小型演出队,但在演唱大型的故事戏时,仍然是用"抹帽子”戏,就是一人可演多种角色,轮番的上、下场。行当的区分,没有复杂的化妆,只是以简单的服装、象征性的道具作为行当的标志。基于收入偏低,演出方便,人数不太多,一般只有七、八人就能组成象样的班子了。用他们的行话说:“七忙八不忙,九人有戏房。”有八个人就能组成一个演出团体,规模不大,伴奏者往往一人兼任文武全场。武场时左手击鼓,右手击大小锣,脚踏击钱;文场时脚上击梆,左右手弹琴。相互呼应,配合默契。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刊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有人物春秋、战斗历程、文化史迹、史河拾遗、艺苑花卉和读者来信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