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由来与演变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363
专题名称: 《西厢记》的由来与演变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41/001
起始页: 0240.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西厢记》的早期雏形是《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作品最早大约出现在唐德宗贞元末年,公元803年前后,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 研究表明,小说中张生的生活原型正是作者元稹本人。元稹是河南人,生于公元778年,《莺莺传》中的爱情故事发生于元稹23岁,即公元801年。故事的经过与后来《西厢记》有所不同,它是一个以悲剧结局的故事,最终是张生抛弃了崔莺莺。故事虽然跌宕起伏,委婉动人,但情节上要比《西厢记》简练,以下是《莺莺传》故事的梗概: 贞元年间,张生是一位英俊飘逸、性情柔顺的青年,23岁还没有交过女友。张生出游到蒲州,住在了城东不远的普救寺,恰逢崔莺莺一家回长安,滞留在普救寺内。由于蒲州军中有人作乱,大掠蒲州百姓。崔氏一家,财产较为丰厚,奴仆也多,借住在寺内,又惊又怕,不知谁能救其一家于危难之中。正好张生与蒲关守将杜确私交很深,就请杜确捉了乱军首领,灭了乱军,确保了莺莺一家安危。崔夫人为感激张生的伸手相救,设宴答谢,席间,请欢郎、莺莺拜张生为兄,以示对张生的感戴之恩。张生一见莺莺,容貌艳丽,光辉动人,一时竟不能自持,急于向莺莺示爱,在红娘的穿梭之下,两人从书来信往,到夜间私会,柔情蜜意,难舍难分。谁知张生到长安去了数月,回来后却冷淡了莺莺,到张生二去长安,再也不言男女之情,正所谓:“始乱之,终弃之”。莺莺心碎之后,躲进老夫人房,心伤泪下。第二年,张生试考不第,留在了京城。一年后,莺莺委身他人,张生也另有所娶。后来张生路经莺莺居所,想以外兄求见莺莺,莺莺拒不迎见。张生再三恳求,莺莺只回词道:“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数日后张生将要离开,莺莺又回了一首:“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莺莺传》只有数千字,却把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委婉动人,是唐代不可多得的传奇小说。它写出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从此以后,崔张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到了宋代,不少文人都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其间有秦观、毛谤的《调笑转踏》,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遭受遗弃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爱情不能始终如一的薄情寡义行为进行了批评,但对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大变动。 《莺莺传》流传到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再创作,把《莺莺传》改写成一种说唱文字,名叫《弦索西厢》和《西厢记诸宫调》。后人把此称为"董西厢”。"董西厢”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故事中平添了老夫人许婚,又食言悔约,把故事演变成一个青年男女为争取恋爱自由和爱情婚姻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把张生写成一个多情才子,莺莺写成了一个富有反抗性的人物,以莺莺偕张生私奔而结束,使旧故事另开新的一面。 到了元代,我国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爱情故事创作成杂剧,从此,就有了《西厢记》,它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之一。”人们也称其为“王西厢”,以便与 “董西厢”相区分。《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 (1299—1307年),它的生命不仅在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规模宏伟,结构严密,文辞优美,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性格鲜明,是前无古人的上乘佳作,其艺术创作水平超过了元代其它剧作家。从此以后《西厢记》得以广为流传,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 《西厢记》流传到今天,各种校注研究论著不断出现。《西厢记》更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近代国内外文学艺术界对《西厢记》十分重视,评价很高,连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人物,都在拜读《西厢记》。在中国现代的各主要剧种中,都把《西厢记》作为经典剧目,久盛而不衰。当《西厢记》被拿到国外出版和上演之后,立即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和高度评价。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河东文史 第一辑》

《河东文史第一辑》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本书以纪实的方式,以戊戌变法以来的运城历史为背景,以事件的人物为主线,收集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