岀殡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327
专题名称: 岀殡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40/001
起始页: 013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老人倒头(过世)后,家人便请一个有经验的人在死者面前致“倒头词”,内容是“回家吧,往西南走,云南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从青岛人迁徙史看,早年的青岛人大都是从云州之南迁来,但“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却让人费解)。然后为老人烧包袱、褡子(女的烧包袱,男的烧褡子)。包袱,即用一大张白纸折叠成包袱状,里面放上3沓纸(每沓3张)。褡子,也是用一张大白纸折叠成早年男人外出盛物背在肩上前后有兜的褡子状,每个兜里也放3沓烧纸。还有的将用箔纸叠成的元宝放在包袱、褡子里。死者放在正间(过去放在场院扎的灵棚里),头东脚西,前面放着供桌,上面摆着牌位、香炉和3碟3碗祭品,供桌下放一“老盆”,供烧纸和起灵摔盆用。一般都是三日殡或五日殡,停灵期间子女得日夜守灵不断人,女的坐在尸体北,男的坐在南侧,长子女在最前头。老人去世后,子女们要去土地庙“报庙”,长子拄丧棒,赤着脚(有的穿袜子),手托盘子,里面放着死者牌位,到了那里磕头、烧纸,并把牌位留在土地爷身边。在出殡前每天都得早、中、晚三次“报庙”。报庙时还有一外姓人提一桶“浆水”,他的任务是到了那里往土地庙四周洒“浆水”。出殡前一天送盘缠,子女们带着纸扎的马、轿、人到土地庙,长子把放在土地庙的牌位背出,男老的放在马背上,女老的放在轿里,然后一起烧掉。做坟时,子女们得一起去,长子要先在坟地上连刨三镢,并喊着:“一刨金,二刨银,三刨刨开南天门。”意味着“天门已开,升天去吧”,然后由帮忙的开始做坟。中午12点以后出殡。出殡时除抬罩棺外,还要抬着一个“旌楼”(里面放着盖棺上的“旌”,即一条红绸子)、一个“饼楼”(里面盛一个大饼,回来分食,据说吃了不腰痛)0下葬时子女将事前准备好的枣、栗扔在墓穴里,还要不回头从背后抓3把土放进去。在送葬的路上设路祭,桌子上摆着供品,有钱有势的人一路都摆几处,几张桌子满是供品,显得特别气派,多是亲朋设的,罩棺走到那里得停下来哭祭。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李沧文史 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正值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中共李沧区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李沧文史》第四辑——《记忆中的村庄》专辑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我区政协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全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版,将更好地荟萃文史精华,弘扬李沧精神,推动文化繁荣,促进和谐发展,向世人展示一个历史李沧,一个文化李沧,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李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