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206
专题名称: 小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27/001
起始页: 0118.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专题描述

小麦是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初,主要种植小红芒、红秃头、白秃头等品种,种植面积只有49.6万亩。由于混杂退化,于1950年秋种开始,引进种植“徐州438”、“泗水38”及少量“碧码一号”等品种,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性状,到1954年小麦主要生产区推广面积已达60%。之后,县农业部门又先后引进“碧码4号”、“石家庄407”等品种,发动重点社队,搞好良种繁殖、提纯等工作.到1964年,全县基本完成小麦品种的第一次更换。:1965年后,主要推广种植的品种有“石家庄407”、“北京9号”、“济南2号”、“济南8号”等品种。之后又引进了适于在高肥水条件的红、白蚊色小麦,在生产上发挥较好的增产作用。1975年以后,小麦生产先后引进了泰山1号、4号、5号等小麦良种,生产上表现抗病丰产等优良性状,推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79年,泰山1号全县种植面积达35万亩,从而完成小麦品种的第三次更换。此期间,高肥水地块上推广种植了白高38、泰山4号、百泉40,在中肥水地块上推广种植了泰山1号、济南9号等品种,在旱薄地上推广种植了昌乐5号、旱33等品种。第四次更换是从1981年开始,主要推广种植济南13号小麦优良品种,最先作为高产品种取代了泰山1号、4号等并搭配种植百泉40、烟农15号,后随着生产发展,济南13号也逐渐在中产麦田种植。到1984年,全县仅济南13号种植面积约30万亩,到1995年基本淘汰,成为县内小麦推广种植时间最长、种植面最广的小麦品种。1981年至1984年,还推广种植了早丰1011、早丰815、寨选1号、幅63、科红1号、4号等品种,促进了全县小麦生产的发展。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记录了莒南县建国五十年来,莒南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英勇奋斗,重整河山,涌现出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3个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表彰的先进单位。莒南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迹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和广交会上展出,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