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202
专题名称: 蟾酥
其他名称: 又名:蛤蟆酥;蟾蜍眉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26/001
起始页: 016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蟾酥,又名蛤蟆酥、蟾蜍眉脂,是贵重中药材,它来源于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肥眶蟾蜍体中,具有解毒、开窍、消肿、强心、止痛之功能,可以治疗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并可用于手术麻醉,是我国传统中成药“六神丸”、“蟾酥丸"、“喉症丸”等药品的主要配方原料。近年来,蟾酥应用于治疗癌症和白血病,收到良好效果。 蟾酥是莒南历史名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产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蟾酥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据《重修莒志》记载:“蟾酥出莒南乡一带,品质特佳,产量最富。”日本药志记载:“蟾酥产——中国山东莒南温水泉”。莒南生产的蟾酥多为固状饼酥,产品均呈扁圆形,厚饼状,直径约有9一10公分,厚约1-1.5公分。酥饼呈半透明状,棕褐色或红棕色不一,以质优效高而著称,除国内药用外,还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被誉称为“光东酥”。 莒南蟾酥产期分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以“立春”前开始至惊蛰止,秋季从“秋分”开始至“立冬”前止。毎到生产季节,酥农们便携带特制工具,在本地和到蟾蜍资源较为充足的江苏、安徽、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吉林等地开展加工活动。平均年产量为1300斤,最高年产量4500斤(1954年)。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莒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莒南文史资料第三辑为莒县经济史料篇,下设领袖与莒南、商业与财政、工业与矿产、农业与水利、特产与工艺、经济与科教、集贸与民俗等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