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丧葬祭奠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053
专题名称: 回民丧葬祭奠习俗
其他名称: 无常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20/001
起始页: 006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伊斯兰教称人死为“无常”。伊斯兰教经典规定,回民无常后,须速葬(亡人入土为安)、薄葬。死者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尸体在家停留不得超过3天,并不准陪葬衣物,不准嚎啕大哭,一律土葬。老人断气后,亲属四处告丧,把老人去世的噩耗、准备埋葬的时间告诉亲友,其亲朋好友即送礼助葬,钱数多少不限,也有送香料、挽联的。其子侄头戴白布孝帽,腰束白布孝带,其女头裹白布孝巾,曾孙孝帽上还缀红缨子。殡葬之前,死者家族长辈,率死者子侄在墓地指明地点,扒一南北方向、长6尺、宽2尺许、深3尺的墓穴,有的周围用砖砌,但不砌底。 殡葬之日上午,将死者尸体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榻布"(伊朗语,即把尸体抬往墓地的公共器具,分板底、罩、架三部分)的板底上,用事先备好的死者穿着,将尸体包裹整齐,洒上香面。死者穿着为男3件,即8尺长的大单子1条,7尺长的小单子1条,丈余的“撒拉罕”(伊朗语,即内衣)1件。女5件,除上述3件外,另加4尺长的围腰1件,3尺长的盖头1条,一律用“开凡”(白布)做成。死者家属、亲朋挚友绕尸体一周,瞻仰告别之后,即盖上榻布罩,抬到正房门前,请阿匍主持哀悼仪式,并站“展达子”,也叫“恕饶拜”(即哀悼词)。大意为:亡人您生前在世上,效法穆圣敬天爱人,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在您已归根复命去了,归主吧!然后由死者子侄把榻布放在架上,抬往墓地.亲朋挚友随后送行,女子一般不送葬。至墓地后,死者子侄将尸体头北脚南放入墓内,掀开死者的盖头,面向西方“卡尔白”(伊朗语,即圣地),合上盖板,上面覆盖苇席一领,用土堆成四棱台体的墓坟即告结束。 丧葬期间,死者家属不设宴招待客人,远道亲朋,以家常饭待之。死者死后7天、40天、百天、周年要祭奠,俗称“做日子”。亲朋挚友送礼:香油2斤,白面5—10斤。是日其家属炸油香,馈送亲友和清真寺。其子请阿匍同至墓地,诵经怀念死者,俗称“走坟”。来客座谈死者生平善绩,鼓励其子女效法。 每年斋月期间,回民要到墓地扫墓、诵经,缅怀已故亲人。回民小孩夭折,多于家中用清水把尸体冲洗干净,用白布包裹,在茔地挖一长坑,将尸体放入,上盖木板,用土封成四棱台体的坟。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