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林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963
专题名称: 和尚林子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18/001
起始页: 0222.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和尚林子地址在沂水城外城南门外,茶庵街西边,万人坑北面。林中每坟顶上一块大石头,直径有一米半,厚约半米,有园形、方形、六角形。 据传沂水城的庙宇,除文庙不是香火庙,没有和尚道士外,其他如城隍庙(在公安局东部)、关帝庙(在县府西北角城墙上)、东会馆(现实验小学)、南会馆(现城关粮油管理所)、玉皇阁(现广播电视台处)、娘娘庙(即碧霞元君庙,在外城南门里,南会馆西)、龙王庙(在前后小河中间,现沂河商场中部)、火神庙(在师范校院西北角)、朝阳官(沂城派出所处)、观音阁(亦称蒙阴阁子,在内城南门外,蒙阴巷子西头城门楼子,现有小桥)、八蜡庙(在娘娘庙以西二百米处)、地藏庵(在茶庵街,现师范学校东北部)等,大都有和尚、道士主持。 据说在清光绪初年,沂水城和尚有些不守清规乱搞男女关系,被士绅扭送县衙门,县官不敢处理,上报至府,府报经省,省报到朝廷。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信奉佛教,大臣、太监们尊她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知是和尚犯法,动了恻隐之心,说道:“罢呀”,意思是算了吧,不作惩办了。谁知上报案情的人听错了,以为是用“耙”(耕耘地用的农具,长方形木框上间隔镶有锥形铁耙齿,粗头直径可达三公分)刑,遂下令沂水县官用耙耙和尚。县官即在城南门外西边耕地里,挖了许多坑,将犯法和尚埋在坑里,只露头在地面以上,使人套上耕牛拉着耙在和尚头上来回拉着耙。和尚头被耙烂了,用大石头压在上面,成为和尚坟,这一片就叫和尚林子。 后来沂水城的庙宇全部改用道士主持。直到抗日战争前,除蒙阴阁子、观音庵由尼姑主持外,其他庙宇都是道士。乡间庙宇仍有和尚主持者,如院东头乡南墙峪村的“望仙院”、道托乡蔡峪村的“法庆寺”,都是由和尚主持。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述山东省沂水县建国前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专辑。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画摄影艺术、戏剧音乐、图书文博、电影及考古等方面,共选登文稿39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