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960
专题名称: 中山纪念亭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18/001
起始页: 0215.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抗日战争前,沂水城北门(在现中心医院南、卧龙旅社楼以东、电影公司大门以西处)外,即现在的沂水中心医院一带,是一片青杨树林子,往北道到小沂河(从前叫教场河),南北大道贯穿树林中。树林的西北角(即现在的中心院西北角处)是自清朝至北伐前,县衙处决犯人的刑场。出城北门,有一小桥,人们称为“断魂桥”,意思是,犯人过了这个桥,魂就断了。过桥不远,路西有三座大碑,在现在的沂水中心医院的西南角处,碑高3米,碑心皆刻“节孝兼全”四个大字,右边刻着“礼部正堂,为山东沂水县刘XX之妻X氏,苦志守节,题请旌表,钦赐节孝兼全”,左边刻着“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清和月中浣穀旦"(大清光绪二十四年为1898年)。碑周围刻有精细的花纹图案,碑帽刻有“圣旨”二字,有双龙盘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这三座碑都是刘南宅的节孝碑。碑周围有数株合抱粗的倒垂柳,北乡进城赶集的人们,常在此树下小息。 北伐后,刑场移于城西沂河沙滩。这个树林由官方略事修整,便定名为“中山林”,以纪念缅怀孙中山先生。1931年,在路东树林中心(现在中心医院的东北角处)修建一座草亭,名为“中山纪念亭”。亭为方形,由四根木柱支撑亭顶,亭顶是用麦秸苫的,亭周围用砖砌一米多高的花墙,亭中没有石桌石凳等设施。亭子东面有两间茅屋,是护林人员的住所。中山林除一个草亭外,别无其他建筑物,因此很少有人来此闲游,唯进城的农民,有时到亭内一坐。 抗日战起,日寇进占沂水城,将林中树木砍伐净尽,做了鹿柴工事(防御工事),中山纪念亭被拆除。中山林和中山纪念亭也如沂水其他景观一样, 尽毁于兵燹。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述山东省沂水县建国前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专辑。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画摄影艺术、戏剧音乐、图书文博、电影及考古等方面,共选登文稿39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