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沿街叫卖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952
专题名称:
沿街叫卖商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18/001
起始页:
020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沂城除店铺商号和小摊小贩外,还有些沿街叫卖商。 1.布商:用独脚木轮手推小车推着布沿街叫卖,有粗布、细布、各色花布,有的还卖绸缎等丝织品。用一个两面蒙皮的小鼓,有脸盆大小,用两根细绳拴两个铜扣在两边,有个摇把,摇动铜扣敲鼓,叫“唤头”,俗称“货郎鼓”,人们叫卖布人“货郎”。农村“货郎”大都肩挑布匹下乡或赶集卖。 2.叫货郎子:所卖物品有花边、手饰、五色花线、鞋面布、缝衣针、顶针、各色颜料、儿童玩具等。“唤头”是同小碗口大小的一面小鼓一个小铜锣,缚在一个铁框上,小鼓小锣各拴上敲打的纽扣,手摇把一摇,小鼓小锣同时敲响,走街串巷兜售;没有“唤头”的就口喊:“拿头发来换针。” 3.卖糖葫芦的:清末民初,在沂水城卖糖葫芦的大都是来自临沂、郯城一带的农民。每年秋收后,他们结夥来沂城租房屋住,有的自做自卖,有的三、五人一伙,有在家做的,有出外卖的。他们做的糖葫芦,俗称“糖饯”或“糖粘”,比当地做的好吃,用大山楂,俗称“石榴",投去核,串在高粱秸莛子上,在锅里蒸熟,用白糖加水熬成稀,粘上糖稀摔在整子上,上边的糖凌如同冰凌,酸甜可口。还用白糖或红糖熬成糖稀后切成小块,冷却后叫糖块。用花生仁炒熟,用糖稀粘成块,如丰糕样,切成小块,叫“果子板"。用芝麻做的叫“芝麻板”。还卖瓜子、炒花生,瓜子不是葵花子是西瓜子,那时西瓜子比现在的大,如同方瓜子,炒熟后出售。出卖的挑子,一头是个茅笼或木箱,内盛糖块、果子板、瓜子等,上面放一方形木船盘,上面摆几个瓷盘,内盛糖块、花生板等,用麦秸捆成碗口粗一个草把,绑在木盘一边,上插糖葫芦。另一头是一个园形提篮,内盛炒熟的皮花生,挑着沿街叫卖,没有“唤头”。用临沂腔口喊“糖饯、瓜子。”晚上在木盘上放一帶罩的小煤油灯,叫卖到夜晚12点才回家。后来沂水当地人也仿效制糖葫芦,因不租住房,不用支房价,成本低,售价比临、郯人的便宜, 到30年代初,临、郯人来卖糖葫芦的就很少了。 4.蒸包:卖蒸包以回民居多。回民妇女做了蒸包,叫十几岁的小孩(有男有女),用升箢子挎着,盖上小棉被保温,用一个小四鼻子罐盛辣椒酱当佐料;另外用一方形小木板,上画一个茶壶,挂在箢子旁,表明是回民蒸包,荤馅是牛羊肉,素馅是豆腐、粉条;不帶木牌茶壶的是汉族卖蒸包的,为猪肉馅。除白天沿街卖外,夜晚也卖到十多点钟。 5.江米粽子:是用糯米或黍子米做的,用芦苇叶包,他们包的粽子除三个角外,中间还鼓起一个角,共计四个角,煮熟后放在盆里,盆下有木炭火保温,挑着沿街卖。有买的则剥开放在瓷盘里, 撒上白糖供人吃。 此外还有夏天卖凉粉,冬天卖粥的。凉粉是用麦粉或荞麦粉做成糊,冷却后,切成条,舀上凉开水加蒜泥、醋、香油等佐料;粥是用麦粉做成糊,舀了碗里,撒上煮熟的咸黄豆;若加上爬豆、粉条、豆腐皮,稍加点盐做的叫“油粉”,佐料不用咸豆,用炒熟的花生油和葱丝。 还有一种豆腐脑,当时沂城只有两家会做的,不外传,二斤黄豆能做100碗豆腐脑,用铁匙舀在碗里,加上酱油、葱丝、香油、芫荽梗等佐料。做豆腐脑用黄豆磨成糊,过滤后将豆腐汁烧熟,舀在小瓮里用石膏点,点成后连小瓮挑着沿街卖,行走得轻步慢行,不让瓮里的豆腐脑活动,若活动就坐清稀浊,舀不成块了。究竟用多少石膏,怎样点,外人没有知道的。 清末,外来商凑钱在外城南门里路东建一会馆,叫"山西会馆”。俗称“南会馆"。本地商号在城东岭(今实验小学)建一会馆,叫“东会馆”,后来成立了商会,这两个会馆成了观展的古迹了。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述山东省沂水县建国前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专辑。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画摄影艺术、戏剧音乐、图书文博、电影及考古等方面,共选登文稿39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