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东元盛印染厂委托农民加工织布自染自销阶段(1920~1924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611
专题名称: 济南东元盛印染厂委托农民加工织布自染自销阶段(1920~1924年)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92/001
起始页: 0270.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在几年的自染自销经营中,感到市场上的白布不仅价格高,而且在旺季买白布困难。为此,设想如果能自己织布,就可以增大利润,又可以解决旺季买不到白布的困难,还可以大量存储白布,到旺季高价售出,获得利润就会更多。所以,决定自己买棉纱织布。当时,东元盛已有职工十七八人,几年来自己买白布、自染自销已赚了不少钱,买几件棉纱自己织布,本应不成问题。但在这一期间,曾以企业名义投资桓台一家钱铺5000吊,因该号经营不善完全赔光了;还曾投资一家粮栈2000元,该号也因经营不善和因张宗昌以低价抢购小麦遭到重大损失而歇业;还曾合伙购置设备制造硫化青,事未成损失1000余元。所以这时的流动资金并不大宽裕,于是请永聚兴炭栈经理罗仪亭说项(罗仪亭是当时在济南的桓台帮中有声望的商人),由济南通九钱庄贷款1000元,买了4件棉纱。 当时,市场上有100余尺一匹的市布,有60多尺一匹的小标布,也有进口的软浆漂布(得鹿牌)和硬浆漂布(红狗牌),还有棉纱厂生产的细布等主要品种。染坊业进行染色加工时,对100余尺长的市布、进口的漂布,都须把它撕成两块再染,这是因受到手工操作的限制。另外,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低,好货销量较少,比较次的货反而销路广阔。因此,考虑决定织小标布。小标布每匹长为6丈2尺,宽为2.1尺(老尺),重为3斤12两(16两为1斤)。 因为当时桓台农村织布的风气很盛,特别是在马家庄唐山斜沟一带更为普遍。我们是桓台人,有许多便利条件,于是决定到桓台去“撒机”(“撒机”就是把棉纱交给农民加工织布的意思)。布织好后,对于染色品种和贴商标问题,因当时广大人民有穿深蓝色布的习惯,深蓝色有毛蓝、毛宝、佛青几种,其中又以佛青为最深。陈瑞亭(当时的经理人之一)是染色工人出身,在染色技术上能钻研,经他一再研究试染,规定了佛青的染色方法,确定将第一批“撒机”织成的白布染佛青色。染佛青的方法是:黑色打底——晒干——上水胶——晒干——汽蒸——进缸染蓝色——晒干——上浆套品紫。 当时染成的色布均不贴商标,每匹布折叠的样式近似立体长方形。进口货来了,贴有精致漂亮的商标,折叠的样式也不同,是偏长方形。于是自织自染自销的产品,也仿照进口货的样式折叠,确定也贴商标,并定名为“白猿牌”佛青。 从1924年春,开始“撒机”,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白猿牌”佛青销路也很好。当时又增加了色布品种,以自己织的小标用硫化青染成黑色,用进口直接红染红色,用靛蓝打底,套品紫染毛月,这些产品定名为“群英会牌”。1925年又增添了2尺4寸(老尺)宽幅小标,定名为“登坛拜将牌”,亦染青、红、蓝各色。以后又增添了“群英会牌”的浅色品种,如深灰、浅灰、粉红、玉光等。随着业务的开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加到40多人,生产量由每月100余匹增加到400余匹,由企业投资设立了踹坊一处,专做企业产品的平整工序。为色洋布行的加工业务逐渐停止,自己买布的品种也仅限于专染轧光的进口漂布。 “白猿牌”佛青,“群英会牌”和“登坛拜将牌”各种色布的销路都很好,以“群英会”销路最大,在省内德州、东昌、平原、禹城、周村等地,在省外徐州、宿县、明光、毫州、开封、郑州等地,均是这些品种的畅销地区。“白猿牌”佛青,“登坛拜将牌”各种色布利润较高,每匹约在1元以上,“群英会牌”各种色布约为6~7角,均比自买自染时期的利润高的多。1924年结账盈余6000元,1925年结账盈余9000元,1926年结账盈余已达1万多元了。 几年的经营盈利较多,积累约有7万多元,这就具有了安装机器设备的资金条件了。

知识出处

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

《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

出版者:黄河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济南开埠前后地方经济的变化、济南开埠始末、济南开埠的经济及其历史发展、20世纪初济南大规模招商引资措施、济南开埠后的修建情况、济南市各种营业统计表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元盛印染厂
相关机构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