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544
专题名称: 历城丧葬习俗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84/001
起始页: 023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清末民初,丧葬礼仪繁琐,人死先浴身、穿寿衣,立灵位,摆祭品,去村头烧邪钱(纸扎轿子或马),名曰“指路”(回阴间),然后由主丧人定入殓殡葬之期。为亲朋好友送讣闻,称“报丧”。死者一般在家停灵三至五日,其间全家举哀。子女一日三时去土地庙送浆水。悼祭至出殡之日将死者入殓盖棺,扎灵棚,正式设灵堂,子女披麻戴孝,亲友前来举哀吊丧,送祭挽帐。挽联或奠仪等。富贵家庭还要“送三”,聘请点主,请僧人念经做功德,所谓以度亡灵。出殡时引魂幡,纸制陪葬品(纸轿、纸马、纸锞等)前引,棺置罩(称“杠”),鼓乐先导,孝眷扶棺大哭,亲朋随之。将棺抬至坟墓掩埋,聚成坟头,葬后分“赴三”、“三七”、“五七”、“百日”等,孝子、孝眷都要到墓地祭奠举哀。贫困之家人死后只买口薄皮棺材或用破席卷之,无钱发丧筑坟。 建国后,提倡丧葬从简,拆除了土地庙,废除了棺罩,繁琐的丧葬习俗逐渐废除。50年代后期平了坟头,死了人一般是木棺深葬。从80年代丧葬改革,历城建了火化场。悼念仪式随之变革,人死后火化,家属臂缠黑纱,亲朋送花圈,有的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骨灰堂或土埋。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