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487
专题名称: 戏剧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71/001
起始页: 008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长清自清末民初始,流传县境内的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山东梆、莱芜梆(即靠山梆)汶上梆、半碗蜜、四平调等十几个剧种。这些剧种,有的变为民间子弟玩友班,有的自发成为民间个体戏班,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1925年前后,长清城西新屯村,一家乔姓班主所创办的大木偶剧团,配唱剧种,为河北梆,常活动沿黄几县,生根于民间,很受欢迎。后因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而消散。 1930年前后,张夏镇靳庄村,酷爱戏剧者宋仁举,变卖家产组织起六十多人的戏班。剧种为南梆子(山东南路梆子腔)。经宋班主的苦心经营,培养了一大批民间青年演员,唱功、武功基础均佳。当时人们称之谓宋仁举的小班子。这个正在茁壮成长的民间戏班,消失在“七七”事变之际。 1935年前后,万德镇南纸坊村,江湖艺人王云普父子二人极好戏剧,遂于本庄和邻村以好玩为名组织了子弟玩友靠山梆戏班,常于冬闲和庙会季节演出,并与泰安县内的江湖戏班配搭演出。王活动于本县崮山以南,万德附近和泰安、肥城不少村镇。该戏班解放战争时期停演,解放后活动不几年,因老艺人的减少,便活动不起来了。 清代咸丰年间,孝里镇三黄崖曾组织过较有名气的民间戏班,剧种为梆子腔,(山东高调梆子。)戏班常活动于长清西南部和肥城、平阴的北半部。据查,当时演出效果较好,颇有影响。由于清朝的腐败连这无辜的民间戏班,也受黄崖寨惨案的株连,遭到山东巡抚阎敬铭的查抄,而消散。 清光绪末年,万德镇石胡同村以赵振昆为首的曾组织本庄和邻村四十多人的南梆子子弟玩友戏班。经同老人座谈,这个戏班,曾到过泰安的鱼池、道朗和肥城演出。常在万德地区内活动演唱,深受人们的欢迎。由于戏班遭劫和主演赵京灿的病故,即变卖戏箱,戏班消散。 张夏镇,曾有蒋孙氏(孙是由泰安流落张夏的泰安江湖戏班主角)于1932年左右,组织起约四十多人的靠山梆戏班。据查,上演过《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织黄绫》(董永的故事)《反徐州》、《小仓山等)。这个戏班于抗日战争期间曾不断到邻县革命根据地演出。以后由于骨干演员的变化,随形势发展戏班而消失。 1940年前,双泉乡高庄贾元茂,原组织了一个子弟玩友山东梆戏班。戏装整齐,在双泉境内和马山、肥城、城北一带颇有影响。并为我抗日政府开展宣传,为活跃峰山根据地人民文化生活做出一定成绩,解放战争时期自动停演。 1940年前,马山乡关王庙姓类的班主,曾组织了一个30多人业余小班。唱靠山梆,唸、唱、坐、打基础较好,是长清县东南方较有名气的戏班。曾属我抗日政府的文艺团体;吃地方粮饷。1947年因环境恶化,不便活动,人员回村,被伪县大队队副张显亭连人带戏箱收编到县,吃兵饷,常在城内外演出。一九四八年春,即解散回乡。 归德镇双乳村的“半碗蜜”剧种,是民国年间,由皖北、苏北民间艺人流散演出到此,村内爱好者吸收其特点,又在地方梆腔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有的剧种,带有鲁南的风味。这个剧种,也有的叫四根弦。可为长清的独创剧种。解放前,在县内颇有名气,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这个剧种有失传的可能。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魏金三烈士传略》、《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大队两次战斗纪实》和《长清药用铁石矿》等15篇文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