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民间扮玩芯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425
专题名称: 章丘的民间扮玩芯子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18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芯子 “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杂耍。古代玩“芯子”多为驱逐邪魔或祈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在元宵佳节玩耍,且近村相互交流。其内容丰富,表演方式独特。男女儿童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特制的铁支架上面,悬于空中,做出不同动作,塑造出滑稽、神奇、惊险的造型。有的在支架上装饰龙蛇、花瓶、酒壶、亭阁、船、禽鸟等物。被缚固在芯子上的男童女娃,随锣鼓伴奏而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芯子”大体可分为“平台”、“抬芯子”、“扛芯子”三种。“平台”即在一张方桌上(有的以床或木板代替)固有支架,将童男童女缚于架座上(少则2人,多则4人至6人),由4至8人抬着,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抬芯”是由两个人抬着用丝绸裹扎的长木杆(现在有的用钢管代替),两端固有铁叉,中间固有铁架,最多两个,铁架上束有各类角色的演员,随锣鼓节奏而起舞。抬杆者前后协调,步法一致,后者全神贯注上面的演员,木杆上下颤动,演员一起一落,做出各种动作,妙趣横生。相传,“抬芯子”是根据颤轿演变而来。说起“抬芯”,过去民间有“偷芯杆”之说。芯杆即抬芯子所用之木杆。基本上是用鲜杨木或鲜榆木,自己村里没有时,发现邻村有,可去偷来做成芯杆。但玩“芯子”时,串乡表演去的第一个村必是被偷芯杆的村,这样,丢树的村便知树被弄去做抬杆了,不但不责怪,反而认为是吉祥之兆。本县凭借打铁的优势,创造了铁制“扛芯子”。铁匠根据人的体型,打出适合肩扛的铁架,缚在一青壮男子身上(外罩彩衣),将幼童男子演员固定在铁支架上,扮演出各种人物。表演时,扛芯人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演员在上面做出各种动作,配有旗、幡、伞、扇等,望去别有声趣。据辛寨乡漯河村80岁老人候瑞登讲:“扛芯子”是受傀儡戏的启发,逐渐试制发展起来,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玩芯子”这项活动,无论“平抬”、“抬芯子”、“扛芯子”,抬者和扛者多是表演者的长辈或亲属,且两边都有护卫者,亦多是亲属或亲近者。“芯子”通常表现的内容多是《白蛇传》、《小放牛》、《吕洞宾戏牡丹》、《梁祝下山》、《打渔杀家》、《哪咤闹海》、《西游记》、《十一郎下山》等。 解放后,“玩芯子”形式推陈出新,特别近几年,文祖镇三德范创造出“双转芯”、“夜戏双芯”(带有花灯形式)、“跟头芯”。在内容上亦有创新,人物中出现《女排三连冠》、《红灯记》、《沙家浜》、《农民驾驶民航机》等,富有时代气息。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