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乞巧节的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408
专题名称: 章丘乞巧节的习俗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03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乞巧节(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七日是供织女的节日,称“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上相会的日子,民间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不再多叙。 从前,民间在乞巧节这天,有供织女、卜巧、赛巧、吃巧果等活动。 较隆重的是供织女。一切安排多由妇女承担,男子很少参与。白天,姑娘们用秫秸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再请“织女”位归佛龛,人们随之摆香陈果,坐在织女像前乞巧。在高官寨、水寨一带,姑娘们则预先扎好一个织女形象,穿红衣绿裳,脚着花绣鞋,头围花头巾,花团锦簇,美丽俊俏。一般安坐在椅子上,两边绑上扁担,由四个年青的姑娘抬着,夜阑人静时,从屋里抬出,置于院中,进行各种纪念活动。每人都要献供品,焚香烧纸、跪拜祈求,十分隆重。 卜巧就是通过占卜,知道自己是笨是巧。旧时,姑娘们在七夕夜,常把瓜果放在院子里,让喜蛛在上结网,谁的瓜果上有网说明谁巧,或看蛛丝密疏,越密越巧,越稀越笨。还有漂针乞巧,是日每人拿一碗水放在太阳光下嗮,然后把针或者谷物的芽放在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有的散开象一朵花,有的象一片游动的云,有的细如一根线,有的粗象椎;成花纹者为巧,粗直或细者为拙。 赛巧多为穿针乞巧,用线穿过缝衣针或特制的七孔针。七夕之夜,穿着靓妆的姑娘们,三五成群聚在庭院中,边拜“织女”边唱道:“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艺。”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穿得快,谁就算是乞得巧了。伴随着卜巧、赛巧活动的盛行,还出现了扎乞巧棚、吃乞巧果等活动。 “乞巧”以后,姑娘们就各自躲在扎制的“乞巧棚”或丝瓜架下,观察着“牛郎星”和“织女星”是否相会?是否有喜鹊为他们架桥?姑娘们望眼欲穿,侧耳细听。大多数都茫茫然,难有结论。人们同情传说中牛郎织女的遭遇,因而编唱曰:“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一年一次来相会,丝瓜架下听哭泣。” 吃巧果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巧果多用面粉加糖、鸡蛋和好后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印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做好后,七夕夜既做祭品,又可食用。有的则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也互相馈送。

知识出处

章丘民俗

《章丘民俗》

出版者:政协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栏目设为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生产贸易、民间游艺、回族习俗。内容包括:春节、五马日、石头生日、漫话章丘方言、章丘铁匠的生产和生活、元宵节“扮玩”、回族人民的传统和习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