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回族丧葬风俗的概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339
专题名称: 德州回族丧葬风俗的概述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8/001
起始页: 017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回族丧葬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办理。主张速葬、土葬,反对奢侈、浪费。 回族把人的死亡叫“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主张人死后以土为安,尽量争取早日发送,一般在无常的第三天“发送”。 回族办理丧事,主张从简、从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报孝。人“无常”后,尽快向亲友们报孝。视亲友多少或令孝子或在亲友中委派几个人分头去报孝,通知死亡和发送时间。凡接到报孝的亲友都要沐浴净身(叫冲头),男人们要到丧主家吊孝(即吊唁,回族谓“塔尔吉业”)。见到男方丧主先道“塞俩目”(表示致哀),接着双方伸出手掌互相交叉合掌(称做“拿手”),然后各自以双掌从上而下摸脸(称“接独娃一”),表示追悼亡人、哀悼和向亡人告别。如来吊孝的人与死者是平辈或晚辈,即由丧主家给一顶孝帽(用白布做的六角形)和孝带即离去。妇女去吊孝,事先也要冲头,吊孝时由丧主家女眷陪着哭哀。丧主按亲属的辈数,给吊孝者孝衣,或一条白布,或白纱罩头,然后即离去。 回族办丧事,除外地的亲戚和请来帮忙的外,一般不吃丧家饭,也不以烟酒招待。 2、料理。凡回族人无常后,要立即脱掉全身穿着,将亡人停放在“水流子”上面,在发送前要进行“大净”(即沐浴全身),有专司沐浴的回教徒。大净时有三个人,一人装水,一人领水,一人“拿重”,剪短亡人的手、脚指趾甲,剃光头发(指男亡人)、腋毛、阴毛,如镶有金、瓷牙都要取掉。 亡人净身后,要用三十六尺白布,按男、女,分别裁成大小男人三块,妇女五块长方形的布单,从左到右将亡人裹好。如亡人是男的,就给戴一顶白布帽子,如是女人,就给戴一顶风帽和穿一双袜子(均用白布缝制)。此时,亡人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再与亡人见最后一面,表示告别,但不准亡人的配偶看望诀别。然后,把经匣覆在水流子上,等候发送。 全部料理完毕,就由几位阿訇在停放经匣(亡人)的屋前诵经,谓之“传经”、“站哲那则”(即集体行殡葬礼,是丧葬最重要一项),诵经后就抬往坟地埋葬。 3、戴孝。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回族是不穿戴孝服的。由于回族散居内地,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一些习俗方面受到汉族的影响,穿戴孝服也是按亲属近疏戴孝。亡人的妻子、儿女、儿媳、侄男女等须戴重孝(孝衣、孝帽、孝带等),女婿要穿孝袍、戴孝帽,孙子穿孝衫、戴孝帽,都有孝带。禁止嚎啕。 回族发丧禁吹打奏哀乐,不烧纸。准许眷属哭泣,但只许在白天和在亡人埋葬以前哭泣,天黑或亡人葬后,就不再哭泣,也不许妇女送亡人到坟地。 4、埋葬。回族送葬不用棺材,用专门抬亡人的经匣。经匣平时在清真寺存放。经匣的底就是停放亡人的水流子,上边有一木罩,外面用镶着黑边的红色缎子覆盖。抬经匣用的是木制架子,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抬的人必须冲头净身。 回族的土葬不葬棺,坟坑是南北方向,一般长两米、宽一米、深两米。经匣抬到坟坑时将匣罩打开,把停放亡人的水流子抬到坟坑边由亡人的亲人将亡人尸体头北、脚南、面西停置坑内,然后将洞口用土封严,再用土填平堆高成长形坟墓。 也有的用砖砌坟坑称“砖套”,也有的在坟坑内周围用木料打排桩以防坍塌。现在都用砖砌水泥盖板,坟内周围要挂上用白布制成、由阿訇书写的“坑围子”。 回族禁止陪葬,除裹亡人用的三丈六尺白布以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得葬埋在坟里,贫富一样。 亡人埋葬以后,子、侄近亲要请阿訇一同到坟上诵经,回族叫“走坟”,有的走七日坟,有的走四十日坟。亡人去世的第七天和第四十天,还要请阿訇到家诵经,吃饭。以后每逢亡人去世的周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要作祭日,请阿訇走坟,到家里诵经、吃饭。 做祭日时,一般都要炸油香,用鸡、羊、牛肉等做各种菜请阿訇和亲友。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