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帐房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312
机构名称: 华帐房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0/001
起始页: 0007.pdf
行业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地址: 青岛市
结束时间: 1932年

机构描述

青岛美最时分行最初设在冠县路码头附近。经理人先后为德人凯孟、梅雪生、付朗德、白切尔、石德等。他们除直接雇用懂英、得外语的华人为其服务以外,还采用了其他洋行的”买办”制,由买办承包其进出口的全部业务。所谓"买办”就是洋行业务的总代理人,他们的办事处所叫"华帐房”。买办必须懂得商业经营,在商界有一定威信而且有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行。美最时的买办是田昭麟。买办在当时是所谓“高级华人”。洋行给华帐房提供一定的办公费和办公地点,在总的业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率的佣金。除去必要开支,剩余即为利润,除了年终分红,全为买办个人独得。这些"高级华人”,经常与官僚、权贵往来,过着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生活。华帐房为了推广进出口业务,还在省会济南设立了办事处,派专人常驻办事,主要为推销进口染料。 华帐房的职员,绝大部分都是单身汉。由他们供膳宿,每月十元八元的工资,仅能维持生活。至于作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叫做"苦力”因又受华帐房和把头的层层盘剥,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尤其是那些参加劳动的女工,因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有的住在吴家村,不管严寒酷暑,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来市里上班,为了天几毛钱的工资流尽血汗,还要忍受把头一类爪牙的欺弄。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青岛的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和特点。这不仅为研究青岛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材。同时,它也为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材料。特别是民族工商业处于当时比较艰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民族经济,其中有些方面是可以供今天参考和借鉴的。

阅读

相关人物

田昭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