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瑟医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0907
机构名称: 若瑟医院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93/001
起始页: 0199.pdf
地址: 济南
后置机构: 济南市立第二医院
起始时间: 1920年

机构描述

继基督教来济传教开办医院之后,1920年天主教济南教区美籍神甫白德峰从美国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募得一部分基金,遂在商埠五里沟西原天主教堂以北(经一路纬五路)建一小型诊所,但设备简陋,亦无专职医生,仅委托教徒刘心田管理。济南教区德籍主教瑞明干曾赴美募捐,与美国女修会达成协议确定来济办慈善事业,遂于1923年由美国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天主教堂派人出资来济,对原诊所加以扩建。1925年医院建成。即增加病床,聘请医护人员,扩大门诊,取名“济南若瑟医院”。这一新建成的医院由斯普林菲尔德市天主教堂管理,故宗教色彩浓厚,病房及走廊悬有圣母及耶苏画像与小型雕塑,部分医生护士是神职人员式修女。该院先后由美国人魏海模,艾文济(修女)、德国人顾和仁(神甫)任院长,当时有德国医师沈思博、护士瑞静安。由于这所医院的经费来源于美国一个市的天主教堂,财力有限,所以规模不大,医护人员不多,但若与当时私人开业的医院相比,则又大为可观。 若瑟医院自1925年建成后,十余年来发展缓慢,1939至1940年眼科医师范相如、外科医师马骥文等先后到院工作,1942年又增添了原“德华医院”的一部分设备,使若瑟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德华医院”并不是教会医院。原为德国人科武资、何福德夫妇于1928年开办,院址在经六路小纬二路路西,规模不大,仅小洋楼一座,但当时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能诊治临床各科疾病,尤精眼科。1937年前后科氏夫妇回国,由沈惠远医师接管。1942年沈将该院设备转让给若瑟医院,从而使若瑟院眼科专业进一步加强。另外,从零落的档案中还发现城内芙蓉巷曾有德华医院分院的记载,但不知是否与德华医院有关,仅知城内这所医院时间不长即停办。 自抗日战争胜利到济南解放,若瑟医院在惨淡经营中有所发展,至1948年,有医师5人,病床30张,由中国人刘汉修担任院长。解放后该院照常开诊。1953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实施办法》,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由济南市卫生局派人组成工作组接管了若瑟医院,并改名为“济南市立第二医院”,隶属于市卫生局。从此,该院成为全民所有制的综合医院。市卫生局命朱晓亭为院长。这时有工作人员91名,病床80张。以后又充实了技术力量,刘先身、刘兴邦等著名医师到院工作,临床各科室亦逐渐完备。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主教青岛教区主教田耕莘得到罗马教廷的赏识,晋升为枢机主教,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曾派飞机将其接来济南。可能是要扩大这位红衣主教在教徒中的影响,并开拓经费来源,于1946年由牛树民、王振卿在经三路中山公园以西路北创办了“耕莘医院”。这所医院粗具规模,属于宗教人士办的私人医院。解放后由王振卿任院长,有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中级医护人员7人。1958年10月,济南市政府决定由济南市卫生局、公安局、房管局接收这所医院,人员转入市级医院,院址成为市立二院的门诊部。 自若瑟医院创立,到建立“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已今非昔比,继建门诊楼之后,近年来又建了病房大楼,病床也由原来的30张发展到300张,其中眼科病床就117张。以其历史的渊源,眼科成为该院重点专业,并在本市以至全省享有一定的声誉。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本书收录了忆周恩来同志与冯玉祥将军交往片断,我所知道的李杜,在历城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的回忆,济南解放前后我在八区工作的一段回忆,任山东巡抚时的袁世凯,伪山东省省长唐仰杜被刺未遂经过,忆为国捐躯的方叔洪将军,石友三兄弟之死等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德峰
相关
刘心田
相关
瑞静安
相关
瑞明干
相关
魏海模
相关
艾文济
相关
顾和仁
相关
沈思博
相关
范相如
相关
马骥文
相关
何福德
相关
刘汉修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