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剧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0449
机构名称: 德光剧场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8/001
起始页: 0102.pdf
后置机构: 人民电影院
起始时间: 1943年5月

机构描述

一九四三年五月,驻德侵华日军将进德分会的“移风社”改为“德光剧场”,放映黑白电影,始有电影院,日映1场,隶属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日本人武田一籐。至一九四五年日本降服停映。 一九四六年,州城解放改称德州市后,市民宋世昌接管,仍名“德光剧场”,由大众剧团演出。一九四九年十月改为“人民电影院”至一九五八年。一九五八年,省投资在商业街东口北侧占地3000余平方米新建两层混合结构,面积1650平方米,934个单椅座位的“人民电影院”。五月一日首场映出,原影院停映。一九五八年建德州市电影放映队,配35毫米提包机一部,16毫米放映机两部,巡回流动放映。至一九八五年,先后建乡、村、企业电影放映队45个,增加了设有座机、座位,对外营业的工人文化宫礼堂(原新中国剧场)、铁路俱乐部礼堂、十三局礼堂、交通局礼堂(原德光剧场一人民电影院一曙光影院)、棉纺织厂礼堂、机床厂礼堂、人民影剧院(原人民剧场)八个放映场所,高峰期全市日映近100场,观众近10万人。州城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娱场所的建设,采取国家投资与企业兴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文娱场所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在结构、装饰、设施、秩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原来的席棚和简陋的砖墙、木架、铁皮顶棚、泥土地面的剧场、影院换成混合结构及水刷石、刷砂、贴马赛克或大理石板墙面。内部,隔音板贴墙、吊顶,另有水磨石板铺地面、砌台阶。座位由埋木桩钉板标、木板凳、联椅换成前后高低适度,左右间隔合宜的铁腿折叠单椅。照明从油灯、汽灯、电灯到聚光、激光。电影由无声、黑白、有声、彩色到宽银幕和立体。普遍装置了排风、冷暖气设备,有的装置了空调。场内秩序:舞台上由明场拉场改为闭幕装置;乐队由明场迁至边幕或乐池,普遍使用了扩音和字幕;观众厅由站立、散座到对号入座、敞门入场,取消了包厢、手巾把、叫倒好的不良风气。清除了淫秽、荒诞的剧目和台词,净化了舞台。提倡上演现代戏。结束了文娱场所夏不遮日,冬不挡风,戏看不真,词听不清,台上调情斗俏,台下乱喊乱轰,场内没有座,一站几点钟,化钱买罪受,进场找气生的局面,使广大观众工余假日,待朋厚友,步入文娱场所,得以尝心悦目的精神休息和高雅美好的艺术享受。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宋世昌
相关
武田一籐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