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军区政治部印刷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0440
机构名称: 渤海军区政治部印刷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8/001
起始页: 0034.pdf
起始时间: 1940年冬

机构描述

渤海军区政治部印刷厂成立于一九四○年冬。当时处于抗日游击战争开展不久,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第三游击支队进行宣传工作,缺乏印刷能力,后来在与顽匪成建基部作战中,缴获了一台小石印机和俘虏一个石印技术工人。政治部副主任陈楚,派原在博兴县搞民运工作的刘考文等二同志和上述被俘虏来的石印技术工人,成立了石印局(刘考文,男,一九○八年生,山东广饶县人,一九二七年入党,现离休住济南市省规划院,离休前任省建设厅劳资处副处长)。石印局建立之后,又在当地吸收了四个青年,住博兴县马庄,工作室设在地洞里,主要印刷部队宣传册子。不久,俘虏来的技术工人由于不觉悟,偷跑了。石印局只好向住在附近的《青年人》印刷厂(由画家王赣负责)借来石印技术工人任秀廷,适应部队需要。 一九四一年博兴县环境恶化,敌人经常出动“扫荡”。石印局无法坚持工作,于同年冬季迁到广(饶)北,而后继续北迁到垦利县东北方向的下八大组(也叫静海镇,现称下镇)。这里一片海滩荆条洼,地貌荒凉,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生活艰苦、困难。有几个人因过不惯艰苦生活,先后走了,仅剩下五个人,坚持了下来。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荆条洼,敌人“扫荡”时便于隐蔽,是坚持抗日战争的有利地点。一九四二年成立清河军区。石印局正式定名叫“清河军区石印局”。为工作需要,军区又分配到石印局几个人,壮大了印刷力量。一九四二年八月,《清河军人》创刊,由石印局承印,四开四版,不定期,每期约1000份。另外还印过许多有关抗日宣传的小册子。当时由于环境恶劣,石印局的印刷品,保存无几,仅有一块石印石头,上面有一九四三年时的厂长崔忱写下的有关抗日宣传的字迹,在反“扫荡”中丢失,后被当地群众挖掘出来送去北京,现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成了我军抗日的宝贵文物。一九四三年,部队又给了一台石印机(来源不详),由群众报社调来领导干部和几名技术工人。石印局在这里艰苦地度过了一九四二年的缺衣少粮,战胜了一九四三年秋季21天大“扫荡”和“围剿”。 一九四四年一月,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合并,建立了渤海军区。石印局改称“渤海军区政治部印刷厂”。此时,已有两台石印机20多名职工,所印报纸改名《渤海军人》报,份数增至3000份。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印刷厂迁出荆条洼移住博兴县高庙李村,和《渤海日报》社合并。一九四六年迁到惠民城里,又与报社分开,重属军区领导。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形势好转,解放区迅速扩大,印刷厂的任务也在增大。是年夏天由刚解放的德州购来铅印机并招来技术人员。一九四七年夏天,又从沧县接收国民党县党部一个小型印刷厂的全部设备,并招来一批工人。经过两次充实扩大,印刷厂已成为具有50多名职工和铅、石印刷能力的小厂了。生产能力和原来相比提高不少,原来的石印机,两个人一天只能印500张报纸,改用铅印机,一天可印4000张。除了印刷渤海部队的零星宣传用品外,还印刷《前锋报》(四开四版,铅印,三日刊,每期5000—6000份)、《前锋》(战士版)、军用地图和许多书刊。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王赣同志所画,由本厂印刷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挂图,已被济南军区征集,送交全军党史资料办公室作为珍贵资料保存下来。 一九四七年年初,由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工厂又由惠民城迁到农村,后又迁往阳信农村。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形势好转,重返惠民农村。一九四九年住惠民东郊。一九五一年随渤海军区移至德州市住柴市街146号。此时,印刷厂改为机关生产性质,不在部队正式编制,但仍属部队领导,承印部队印刷品。一九五二年“三反”运动后期,根据政务院文件精神,交地方管理。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考文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