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2942
人物姓名: 黄巢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109/001
起始页: 0036.pdf
出生年: 不详
卒年: 884年6月17日
籍贯: 冤句(山东荷泽)

传略

黄巢(?—884),冤句(山东荷泽)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曾占领首都长安,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因当年大战历城南部山区,交战岭遗迹甚多,列入历城名人。 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战祸连年,天灾不断,捐税繁重,百姓无奈便聚众相抗,乾符元年(875)初,濮州人王仙芝领导农民在长垣起义,黄巢也聚众响应,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乾符四年(878)黄巢被推为义军统帅,称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立年号“王霸”。义军由山东入河南战安徽进浙江、福建。乾元六年(879)夏,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取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880年12月初,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881年1月6日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遗憾的是义军未对逃亡四川的唐僖宗穷追不舍,彻底消灭,又忽视了关中地区残存的禁军,致使风翔节度使郑畋得以重新纠集力量,唐僖宗乘机反扑。883年5月黄巢退出长安,转战于河南,山东一带,这时义军的另一大将尚让又叛变降唐,以致力量大大削弱。884年6月初,黄巢兵败陈州(河南淮阳),只带领1000多人退到泰山北麓偏僻的历城柳埠。这里系泰山支脉,地形复杂,山峦挺拔,易守难攻。黄巢本想在此稍事休整,无奈时溥所部1万多名官兵穷追不舍,被迫进行最后一战。战场就在柳埠窝铺以西的交战岭。交战岭在岱北群山之中,巍峨挺拔,高出云间,有“绀宇凌霄”之气势,万丈深谷,分列两侧,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南有奇峰为障,北有两山相依,形成犄角之势,确是形胜之地。官兵追至此处,见山势陡峭,地形险要,不易攻打,便采取围困的办法,后为了急于歼灭,遂又下令攻山,官兵拼命的往上爬,义军居高临下,打退官兵数次攻击,最后黄巢趁官兵疲惫,亲率义军下山反击,杀声震天,官兵抱头鼠窜,狼狈而逃.死尸遍山野,血流成河,黄巢突出重围。从此该山岭叫“交战岭”。尸首遍地的深沟叫“死人沟”。位于柳埠东南9公里处有一村庄,原名“黄草峪”,因黄巢义军曾在此驻军,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黄巢村”。附近有“黄巢岭”“黄巢洞”等历史遗迹。每当暴雨冲刷,在这一带古战场尚发现箭头、戈、剑等古兵器,省考古队曾数次前往考查和发掘,出土了不少古文物。 黄巢义军自柳埠突围,沿着崎岖山道泰山北麓向泰山东麓疾退,当抵达虎狼谷(莱芜境内)时,又陷入官军时溥部的重兵埋伏之中,叛徒林言将黄巢及其二弟凿、揆等7人杀害,送官。时为884年6月17日。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名人”、“往事追忆”、“名胜古迹”、“史海存真”等8部分,随着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创举,作为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有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他文史研究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勃勃生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