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张金兰的唱腔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13
颗粒名称: 母亲张金兰的唱腔艺术
分类号: J03
页数: 8
页码: 301-308
摘要: 柳琴戏是形成于地方民歌曲艺和其它剧种的优秀曲调,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因其伴奏主乐器为柳叶琴,故而称为柳琴戏。它以粗犷质朴的乡土气息和委婉流丽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语言、唱腔、表演风格等原因,柳琴戏逐步形成了东路、北路、中路、南路等各大流派。母亲张金兰,即是北派柳琴戏的代表,号称“柳琴北大门”。
关键词: 文艺工作者 张金兰

内容

柳琴戏是形成于地方民歌曲艺和其它剧种的优秀曲调,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因其伴奏主乐器为柳叶琴,故而称为柳琴戏。它以粗犷质朴的乡土气息和委婉流丽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语言、唱腔、表演风格等原因,柳琴戏逐步形成了东路、北路、中路、南路等各大流派。母亲张金兰,即是北派柳琴戏的代表,号称“柳琴北大门”。
  母亲自幼学艺,擅长花旦戏兼演青衣,1953年从新沂应邀来到临沂地区柳琴剧团。她的嗓音清甜圆润,唱腔刚柔相济,真假声结合的巧妙自如。1954年山东省首届戏曲汇演开幕,母亲以一出《闹书房》一举获得优秀演员一等奖,接着又在1956年全省戏曲观摩大会上,以在《休丁香》中的出色表演,再次荣获优秀演员一等奖,获金奖奖章一枚。1960年,国家为了挖掘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灌录发行了由母亲演唱的《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丝鸾记》、《父女顶嘴》、《状元打更》、《喝面叶》、《秦香莲》、《三击掌》等脍炙人口的唱片。从此被人们誉为“拉魂腔”的柳琴戏更加深深地植根于鲁南大地,也形成了母亲北派柳琴戏代表人的地位。鲁南苏北一带曾一度流传“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二角钱”的佳话。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母亲广采博取,融会贯通、开拓创新,艺术水平日趋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一是花腔多变,婉转动听。唱腔是一个剧种的灵魂,柳琴戏虽为“怡心调”,可以随意自由发挥,但也拥有一整套固定的花腔曲调。通常是在一个唱段中,在不脱离基本旋律骨架的基础土,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有选择地穿插使用,以使每个唱段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而能否善用花腔表现人物,则是衡量一个演员艺术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志。母亲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灵活运用大小嗓,合理变换花腔曲调,特别是在唱腔中巧妙地附加了一些必要的虚词、衬字,从而使自己的演唱诙谐幽默,华美俏丽。在《王二英思夫》的首段唱腔中,母亲开始运用了缠绵悠扬的“连板起”唱法,前三句带有节奏性的散唱,如同自言自语,叙述王二英独坐楼房、孤孤单单的苦闷情景;到第四句末尾,伴奏和演唱同时挂弦上板,使用了小七度大跳音程的花调拉腔,恰当地表现了王二英思念丈夫的强烈心情。每当拉腔终了,观众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她用深沉平缓、起伏连绵的慢板表现王二英心中的忧郁,在唱到,“盼夫盼得四季颠倒,连日错乱,心恢意懒”之时,忽然看到楼下的公鸡和母鸡在争食吃,立刻触景生情,演唱速度逐渐加快,进一步唱出了盼夫心切的内心感情。在演唱“那个公鸡两翅一飞噗啦啦飞上屋脊”时“噗啦啦”几个字,形象地使用了一个下滑音的花腔,把公鸡飞上屋脊的形态表现的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二是说唱结合,垛板赶词。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而唱功和念功又是对文戏演员的首要要求。母亲十分注重“说”与“唱”的内在表观力和感染力,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她在一些表达激动感情和叙述性的唱段中,常常穿插使用节奏快速的连续“垛板”,形成了唱中有说,说中有唱,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说唱相间的演唱特点。使人听来象是在念诵,而又调动了音乐加以美化和修饰;象是在行腔,而其中又常常出现了有板有眼的念白。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和评剧就把《铡美案》、《秦香莲》搬上了银幕,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母亲主演的《秦香莲》,以她特有的演唱风格,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拉魂腔浓郁的乡土气息,依然独得柳琴戏流行地区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在“闯宫”一折戏中,母亲根据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感情,采用了柳琴戏中的“悲腔”、“哭皮”、“垛板”等曲调,以词意行唱腔,边说边唱,听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当秦香莲以家乡受灾、儿女多难、老母身亡等实例,对陈世美规劝、哀告而无效,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时,唱腔突转“快二板”,节奏紧促,曲调高亢,坚定有力,如同咆哮的江河猛然冲决闸门,伴随着悲壮、激昂的音乐旋律,把秦香莲此刻的一腔激情宣泄无遗。而随着一曲“垛板”的终止,又紧接着运用说唱结合的艺术手法。“起腔带板”唱道:“夫哇,不认我你把咱的娇儿认下吧,可怜我秦香莲自己回家。”从而把秦香莲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当这时,台下一片宁静,都沉浸在悲伤哽咽之中。
  三是字正腔圆,通俗易懂。柳琴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乡土气息浓郁,广大观众喜欢柳琴戏,就是爱听这个“土味”。而真正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即是演唱音调和道白语言的口语化、大众化、地方语音化。声乐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旋律发展的基础,旋律是语言的美化。任何地方剧种,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戏曲剧种之林。母亲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不仅把唱腔、念白与地方语言紧密地揉合为一体,而且还把表现内容、表演风格与当地人们的欣赏趣味、生活习俗结合起来,进而使自己的演唱通俗朴实、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贴进生活。在发声技巧上,她以浓厚的地方语言为基础,科学地运用发声时声带运动的规律,“以情带气”,“以气带声”,“腔从字音”,“字中行腔”,有效地统一了用气与发声、发声与吐字、行腔与抒发情感等矛盾。她所发出的声音不仅清脆,面且巧、俏,达到了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声情并茂的艺术境地。柳琴戏传统剧目的唱段多为大型唱段,如在《点兵》、《四告》、《王二英思夫》中,有的段子多达数百句唱词,一气呵成也需要四五十分钟,没有一定演唱水平和功底的演员是很难驾驭整个唱段和抓住观众的。母亲每当演唱这些剧目时,以字行腔,腔从板走,字不出轨,腔不离辙,使人听来既流利顺畅,又亲切自然。观众们评价道:张金兰的唱腔韵味浓厚,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句句入耳。
  如今母亲虽然已74岁高龄,但仍然十分关心柳琴事业的发展,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演出活动。每当接到演出邀请,她总是吃不下,睡不着,字字句句揣摩,反反复复演练。对此我们甚为不解,问母亲:您从事艺术数十载,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这些演出对您来说当是小事一桩,怎么每次都还紧张呢?母亲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你们不懂。我现在的脑力和体力已经不比从前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我不能英明一世,毁于一时啊。”由此我们深深地悟解了母亲取得辉煌艺术成就、深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内在原因,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句名言的真谛。
  邵斌刘桂红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邵斌
责任者
刘桂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金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