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与谱牒研究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05
颗粒名称: 谱牒与谱牒研究概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9
页码: 198-216
摘要: 对多数人而言,每当提及家谱、族谱,总有些神秘、陌生,有想知道一些的感觉,为什么?中国家谱和家谱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的续谱活动应持什么态度?本文谨就相关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学者、爱好者。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家谱是记载同亲共祖的血缘集团世亲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而所谓“谱牒学”是指专门研究谱牒的学问,简称谱学。两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是私家之谱牒的繁荣阶段。
关键词: 家谱 谱牒 谱牒学

内容

对多数人而言,每当提及家谱、族谱,总有些神秘、陌生,有想知道一些的感觉,为什么?中国家谱和家谱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的续谱活动应持什么态度?本文谨就相关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学者、爱好者。
  一、什么是家谱、谱牒、谱牒学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家谱是记载同亲共祖的血缘集团世亲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都可称为“谱”,如年谱、乐谱、历谱、家谱等;所谓“牒”,即小木片、小竹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木简、竹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载体。“谱”和“牒”合在一起,是体裁和载体的结合。因为我国谱牒产生时尚未发明纸张,也没有在丝织品上写字的习惯,“谱”是写在“牒”上的,新以这种文献就叫作谱牒。而所谓“谱牒学”是指专门研究谱牒的学问,简称谱学。我们现在通常讲的谱牒、谱牒学,有着特定的含义,是指专门记录一个家族或多个同姓家族甚至整个姓氏内部血缘关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簿籍,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它反映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习俗风尚的诸多方面,是进行历史研究促进当代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料。谱牒在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家传、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等,从唐代起,皇宫的家谱开始被称为玉牒;宋以后则统称为族谱、宗谱、家谱、世谱、家承等,有些地方还称为居谱、房谱、支谱、通谱等。这些不同名称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专门记载家族内部源流世系,盛衰迁徙、人物事迹、家族活动的历史面貌。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逝去老人,新增坟墓。族产公田虽不准买卖,但兴旺的家族还会购进公产,破败的家族,族产公田也免不了被不肖子孙偷着出卖,发生变化。所以,家谱必须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记录到家谱上来,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多数家族规定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一个家族如超过三十年不修谱,就可能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被认为不孝。出现了这种情况,对族长及族中执事人员要律以不孝之罪,给予国法和家法的惩治。
  新续修的家谱刻印装订书后,要分发给族人保存,以备必要时查询,发挥它的作用。新家谱一般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也有的家族规定推举本房之贤能者为掌谱人。掌谱人领取、保管家谱时,要在族长处登记造册,注明新领家谱字号,这样便于检查家谱保存好坏,有无破损、失落现象,而且可以分清责任。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家谱不准虫蛀鼠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修改或借给外姓人家观看,违者依家法处治。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出卖家谱,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为掌握家谱的收藏、保管情况,家族每年要检查一次或数次。检查时,由领谱人携带原发字号的家谱,到祠堂集中,先由各领谱人相互检查,后由族长评判,奖优罚劣。二、谱牒的起源
  中国的谱牒究竟起源于何时?历代研究谱学的专家、学者目前仍是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但谱牒既然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簿籍。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谱牒,并把谱牒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恐怕是不正确的。同其他事物一样,谱牒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也许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谓的谱牒,显而易见,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即使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开始用文字记录家族的简单世系时,也还不能说已经产生了比较完备的谱牒,充其量只能说那仅仅是谱牒的雏型,或者说是家谱形成过程中的萌芽状态。因此,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资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阶段,即商代的萌芽阶段与西周的形成阶段。而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则形成于西周,这一时期编修谱牒是为了适应当时奴隶主统治的需要,它是王家档案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阶段谱牒都段有专官保管,它记述的对象是奴隶主贵族。起源阶段谱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官府掌握,谱牒、史书混合。
  三、谱牒的发展
  我国商代以前大概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连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种古书中引用的《世年》,也属于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应相当成行了,不过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后来随着家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谱牒也就衰落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至南北朝这一阶段,是谱牒的大发展时期,是我国谱牒及谱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隋唐谱学是魏晋南北朝谱学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是朝廷垄断谱学的顶点,又是我国谱牒由朝廷控制向私家修谱过渡的转折点。隋唐时期,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度;军事上建立府兵制度;政治上实行三省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以才选人;封建王朝选用人才,亦不完全以谱牒为依据,日渐打破了门第的森严。隋末农民起义,更是沉重打击了士族地主,给门阀制度敲响了丧钟。与其相适应的官府控制谱牒编纂的局面也必然走向末日。但与此同时,唐代又使朝廷垄断谱牒修纂达到高峰。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分别组织了大规模的修撰谱牒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抬高新贵们的地位,培植一个以皇室和功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重修的谱牒中贬抑旧士族的地位,否则新贵们的地位是提不起来的。唐代后期,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已经衰落,官家很少组织修谱。但社会上仍存在门第观念以及婚姻需要,“各修其家传,务以门望相高”,“民间修婚烟,不计官品而上阀阅”。在婚姻问题上的门户观念仍然很重,因此许多人热衷于谱学,私家编修谱牒仍有一定发展,故有谱牒 “六朝以前在官,唐宋而在私家”之说。隋唐时期可以说是由官家修谱牒向私家修谱牒的转折时期。
  两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是私家之谱牒的繁荣阶段。两宋时期,由于阶段矛盾及民族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农民群众已经喊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农民的反抗下,地主阶级的统治及家庭地位越来越不稳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以封建的“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理学应运而生了,并成为两宋乃至元、明、清的统治思想。私家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也恢复和发展起来,形成了“近代谱牒”。由于封建官府不再组织官修谱牒,不再设立“谱局”,于是地方大族私修一家一族之谱也不再上报官府作重要档案保管,而是分散保存于大姓祠堂或私人手中。这是两宋以后谱牒发展一个重大变化,这一阶段的谱牒无论从形式至内容还是从修纂的宗旨和作用都赋予了时代的特征。
  解放后的谱学研究与续谱活动。放眼世界,谱牒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美、英、法、日等国,都存在谱牒。但与谱牒密不可分的姓氏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姓氏的产生不过是近一千年的事情。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氏的历史只有400年,日本的普通民众,直到1875年政府实行户籍登记时,才急匆匆为自己找姓,当时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三万多个姓来。中国人能不自豪吗?能不格外看重家谱这个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吗?
  有人形容,家谱是传统中国人的命根,这话似乎有些夸张。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中华谱牒文化,它对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它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是连接全球华人同胞的桥梁和纽带。
  四、续谱概况与建议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至2003年春天,笔者利用出差的机会,先后到江苏、安徽、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北、黑龙江、山东省等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城市、农村,就新修家谱的相关情况进行过粗线条式的采访,加上手头现有资料刊载,笔者认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续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后的前30年,由于“左”的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新修家谱之举成了严禁之列,这一时期祖国大陆各地都基本上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私下里仍有续谱之举。以江苏省为例:1956年,赣榆县沙河张氏组织续谱活动;1960年前后,丰县刘邦的故乡组织了续谱活动;1975年前后,邳县冯氏续修家谱。这一时期组织续谱的共同特点是:1、当地的基层政权掌握在同族人手;2、入谱面窄小,往往局限于附近的村镇;3、新谱内容、体例简略、印制粗糙。1980年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地的续谱活动逐渐多了起来。1985年至今,是祖国大陆续修家谱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续谱活动,值得认真总结。
  近几十年,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和西方的华人社会中,寻根、认宗、组织宗亲会、创办会刊、新修家谱已成为一股潮流,并呈现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趋势,其中尤以台湾最为活跃。过去台湾的家谱数量较少,近二、三十年来,台湾掀起了新修、续修家谱的热潮,家谱研究也很深入,连大学中某些中国通史课程的老师们,也指定学生写制各自的家谱作为作业。1981年,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成立国学文献馆,从香港等地和国外大量搜集家谱资料,并复制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藏的中国家谱胶卷,以提供公众使用,更刺激了台湾新修家谱的风气。因而,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台湾收藏的各种类型的家谱资料就达到一万零六百多钟。以王氏家谱为例,至1985年已有375种,其中清代刊印的仅10种,民国时期刊印的约20种,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王氏家谱是1949年以后编修的。王氏始祖在大陆,台湾地区王姓的根均在大陆。事实充分说明台湾地区人民自古就与大陆有着骨血相连的亲密关系,尽管海峡两岸人为分隔已经50余年,但台湾人民以积极编修家谱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寻根问祖,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海外同胞的这种寻根连祖、续修族谱的热情,又必然对祖国大陆的续谱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纵观祖国大陆近二十年来自然兴起的续谱高潮,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面广量大,分布不够平衡。续谱活动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海南到内蒙、黑龙江都有发生。尤其是1985年以后发展为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的联合修谱活动。这种状况,是五千年来中华儿女炎黄共祖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必然反映,是长时间停顿后的喷发。然而,修谱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文化水平为依托。我国南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人们的历史意识较强,这就造成了续谱“南方多于北方,内地多于边疆,汉族多于少数民族”的分布不够平衡局面。
  二是受条件制约,质量参差不齐。多年来,笔者从亲自见过的数十部不同姓氏新修家谱及有关资料介绍,按照“体例严谨、宗旨正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考证精确、印制精美”的标准进行综合评判,优秀的约占10%;良好的约占20%;一般的约占40%;较差的约占30%。较优秀的如云南《彭城春秋》、江苏《睢邑沛郡刘氏宗谱》、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和山东郯城的(世德堂)《张氏族谱》等。以郯城(世德堂)《张氏族谱》为例,除新增考证文章、彩色祖像、采用较科学的“欧氏续体”组谱以外,还对续谱宗旨、项目内容进行除弊革新,在新时代的特点、新要求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在新谱中,质量较差的所占比例较大,主要表现在:1、不负负任,为了个人私利乱续一通。如鲁南、苏北地区某姓于2000年前后派人四下联系,只要是同姓,无论支派渊源如何,只要按规定交费、交名单,都可以入谱,结果收入谱中的六万余人的世系等项目几乎全部属胡乱造的,完全失去了编纂家谱“促世系、序长幼、辨亲疏、纯洁血统、尊祖敬宗、睦族收族”的主要目的;2、采用体例落后,记录内容简单。如苏北东海某姓、沭阳某姓新修族谱,仍然采用唐代以前的图表式续体,记载内容过于简略,不利于发挥族谱的存史备查作用;3、不思改革创新,照搬陈规陋习。在相当部分的新谱中,仍旧存在“男尊女卑”的错误做法,不准女性入谱。部分编撰人员热衷于文言文,使得谱中行文艰涩难懂,不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文言水平低的编写人员,其行文不伦不类,无病呻吟,令人啼笑皆非;4、书写印制粗糙,不利于保存利用。部分新谱撰抄马虎、错字、白字连篇,印制粗糙、极易破损,影响了保存期限和利用价值。
  造成新谱质量低下,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国内个别省、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没有明确解除严禁续谱的禁令,因此,这种民间的自发的活动只能悄悄地、急匆匆地进行;其次是经济条件的制约。通常一宗续谱活动,从召开会议到派员跑联络、材料汇集、旧谱誉抄、印刷、校对、装订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如有赞助单位或大款捐资,则另当别论,如靠人头集资且经费不足,则必然要影响续谱质量;再次是续谱领导,办事班子受指导思想、组织能力、文化水平、专业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三是缺少必要监督,产生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费收支。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由于续谱活动是由自发组织的临时性团体发起并具体运作,往往缺少监督机制,一些思想不健康的主要人员或相关办事人员,很容易账目不清,混水摸鱼、中饱私囊,引发族内予盾;第二,民主作风差,个人说了算。部分续谱负责人,往往会片面地继承过去的族长个人说一不二的不良作风,不愿意民主商量决定问题,尤其对待有争议的人员入谱问题,有的给主事人员吃请或送礼准入了,但有符合入谱条件却不准入,往往引起族人的不满;第三,成谱分发不公,引发族内矛盾。20世纪80年代,苏北地区某姓氏续谱,发生了上述问题,多次打闹。主要领续人只得跑到上海亲戚家躲避。经族内有识之士采取多项补救措施,才使矛盾基本解决,时隔一年多领续人才敢回家。
  毋容置疑,作为植根于中国宗法社会之中的古代家谱,有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其宣扬的封建专制思想、商品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意识,封建迷信及攀附显贵等。但我们绝不能由此对它全盘否定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正确方法,将其放在重要的恰当的位置上,正确对待存世族谱和新时期的续谱问题,从而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促进当代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张则鸣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则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