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38
颗粒名称: 学屋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解放初,北王珠镇沟西村的学屋是用的从地主家里没收过来的5间房子,那是全村唯一的屋顶盖瓦的房子,所以一提瓦屋,也就是我们的学屋。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学屋里,老师教得很起劲,学生学得也很愉快。先是马忠德老师,私塾先生出身,教学很认真。后来又来了一位柴永信老师,年轻,有干劲,不仅教我们学语文,算术,还教我们唱歌,画画,上体育,大家都很高兴。
关键词: 学屋 沟西村

内容

我的老家是北王珠镇沟西村,俺那里老百姓把上学校叫上学屋。我是1950年春上的学屋。
  解放初,我村的学屋是用的从地主家里没收过来的5间房子,那是全村唯一的屋顶盖瓦的房子,所以一提瓦屋,也就是我们的学屋。
  开学那天,家里的长辈们把我打扮得十分整洁,手提着用麦秸草编的书包,里面装上一块新买的石板,还装上几枝石笔。石笔、石板好像都是石头做的,石板大致有20cmX15cm大小,约3mm厚,黑色;石笔约10cm长,2mmX3mm粗细,白色或微红。平常写字、算算术都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写错了用破布擦去,再写。那时的小学生几乎每人一块石板,极个别贫困的也有连这石板也买不起,只好用破瓦片代替。
  第一天上学屋,我去得挺早。一到学屋,见屋里还满地麦秸草,屋角放着三五支步枪。原来是民兵在这里值班守夜,还没有收拾好。一会儿,同学们来得多了,才打扫干净。记不清是从哪里弄来些破桌子、凳子,抬来一块大的木头黑板,挂在墙上。整整收拾了一天,第2天才上课。我村的学屋就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分了四个年级。刚开办那年,大的学生有20多岁,小的6、7岁,我那时才5周岁半,算最小的了。这学屋虽是全村唯一的瓦屋,但比起现在农民盖的大瓦房简直没法比了,低矮,后墙上没有窗,前窗大约是一米见方的木棂子窗,门是两扇木头笨门,晴天尚能凑合着看清黑板上和书上的字,一到阴天就得点上蜡烛。地面是土地面,一下课,学生一闹,尘土飞扬。
  院子大约有5米×15米大小,晴天满地尘土飞扬,雨天十分泥泞,邻居家的鸡、鸭又常跑进来腐屎,脏得十分难堪。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学屋里,老师教得很起劲,学生学得也很愉快。先是马忠德老师,私塾先生出身,教学很认真。后来又来了一位柴永信老师,年轻,有干劲,不仅教我们学语文,算术,还教我们唱歌,画画,上体育,大家都很高兴。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宏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忠德
相关人物
柴永信
相关人物
北王珠镇
相关地名
沟西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