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30,国民党中华邮政总局,奉南京政府行政院关于“试办国共两区通邮”的指令,公布了“试办国共通邮令",要所属各局"设法与共区邮局接洽,恢复各地通邮”。为促使通邮尽早实施,3月5日中华邮政总局又发布邮政业务通令,指出:"共方发来已贴邮票之邮件照予投递,不涂抹撕毁其邮票。”3月9日我华北入民政府邮电总局正式发布《关于与蒋管区通邮暂行办法》(即解放区与国统区通邮原则九条》,指定北平、天津、秦皇岛邮局为华北邮件进出口转换局。
国统区青岛一等邮局于2月下旬起,开始收寄国共两区间的平信,并利用上海至秦皇岛的轮船邮路,进行邮件交换。3月中旬青岛邮局曾收到由北平寄来普通信函三邮袋,重百余斤。后来还相继收到烟台解放区转青岛的邮件。
为沟通青岛与邻县间邮差邮路,3月中句国统区上海邮政管理局派出视察员及村镇邮务稽查员,前往解放区与我战时邮局进行洽商,暂定兰村为交换邮件之地点,进而扩展至南泉、南村、胶县、高密、平度及潍县等地。为便于出入哨卡,保证国共通邮的安全,青岛一等邮局还明文规定"除洽办人员穿着便服,佩戴邮字证章,持有委任状及稽查证外,邮差均着邮政制服,附钉邮字钮扣,持服务证,并执邮旗,以资辨认”。1949年4月27日,国民党行政院通令“对中共通邮一律停止”,致使青岛与邻县解放区通邮洽商终止,国共通邮中断。
人民市场
1914年11月,日军第一次占领青岛之后,大批日本侨民蜂拥我市,多集中于市北区聊城路、堂邑路、馆陶路、夏津路一带。为了便于侨民购物和日商设店做生意,日本当局遂选定日侨集中区的市场三路中段建造当时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商场——劝业场。
工程自1917年11月动工至翌年12月底竣工,共耗银元达19万余元。这座建筑物占地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多平方米。底层是钢筋水泥地下室,高约4米。墙体用大块花岗石垒成,棱角分明。主楼分上下两层,高15米多,正中南向设一钟楼,距地面35米,以钢筋水泥浇铸成顶,上铺铜板,内置大钟.整体建筑图样系近代复兴式。
劝业场开业初期完全由日人独霸垄断。楼上经营百货、土杂品,中国人不能插足.楼下则由日人高价租给华商专售蔬菜鱼肉等时鲜货。后来,日商独占现象略有改变。据《胶澳志》载,至我国接收时(1922年),“劝业场楼上日商五十五家而华商仅得五家;楼下华商四十五家,日商二十九家"。
1922年我国接收后,劝业场改名为公立市场,但经营实权一直操在日本入手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由中国商人经营全权。
解放后,更名为人民市场。(翁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