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宅子头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65
颗粒名称: 西宅子头遗址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西宅子头遗址位于崂山县夏庄镇西宅子头村西。遗址东、西略呈长方形,面积约80亩;黑黄土,上面是苗圃。有关村名的传说:古代附近有一大型露天石棺,俗称“宅地”,明崇祯年间,建村在“宅地”西头因而得名。遗址土地平坦肥沃,白沙河支流由东北环流西去,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夏庄镇的平原地区。以前这一带果树繁茂,春花秋实,风景旖旎,确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
关键词: 西宅子头村 文化遗址

内容

西宅子头遗址位于崂山县夏庄镇西宅子头村西。遗址东、西略呈长方形,面积约80亩;黑黄土,上面是苗圃。有关村名的传说:古代附近有一大型露天石棺,俗称“宅地”,明崇祯年间,建村在“宅地”西头因而得名。
  遗址土地平坦肥沃,白沙河支流由东北环流西去,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夏庄镇的平原地区。以前这一带果树繁茂,春花秋实,风景旖旎,确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
  西宅子头遗址是在1952年3月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苗圃工人在挖井时于深4米处出土两件侈口矮脖双耳黑陶罐,随有为数不多的陶片。经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邀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共同鉴定,认为这些器物是“龙山文化”遗物。这是青岛市、崂山郊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
  当时,由于发现了这批古代遗物,充分证明史前或稍后“龙山文化”在山东半岛是普遍存在的,为考古界对我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的分布提供了实物根据,填补了考古、史学界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空白。这一发现在考古界影响很大。出土的遗物专程送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在这一发现的带动下,崂山郊区的文物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半千子”、“沙沟”、“城子”三处龙山文化遗址,以及“霸王台”商代遗址、“财帛沟”东周墓葬、“西窑顶”东周居民点等。
  1982年,由青岛市第一批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栾学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宅子头村
相关地名
西宅子头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