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真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55
颗粒名称: 凝真观
分类号: K878.6
页数: 4
页码: 5-8
摘要: 凝真观位于三标山东麓,石人河北岸,背倚玉麟山,面对椎儿崮,这里地势平旷,院宇宽敞,四周松柏荫浓,竹林滴翠,风清气爽,洁净无尘。素被誉为“地阔土沃,有竹木之盛”。与深山峡谷中的庙宇相比,开阔爽朗,别具一格。凝真观奉全真道金山派,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创建,名“迎真宫”。清康熙初年,道士刘信常来此,重加修整,规模一新,并更为现名。
关键词: 凝真观 三标山

内容

凝真观位于三标山东麓,石人河北岸,背倚玉麟山,面对椎儿崮,这里地势平旷,院宇宽敞,四周松柏荫浓,竹林滴翠,风清气爽,洁净无尘。素被誉为“地阔土沃,有竹木之盛”。与深山峡谷中的庙宇相比,开阔爽朗,别具一格。
  凝真观奉全真道金山派,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创建,名“迎真宫”。清康熙初年,道士刘信常来此,重加修整,规模一新,并更为现名。
  凝真观建有殿堂、山门、道舍、客房79间(1951年以前倒坍15间)。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所有建筑皆为木砖结构,正殿系“硬山式”建筑。
  凝真观是二进院落,每进益高。进山门,翠竹葱茏欲滴;春、夏牡丹、芍药争芳斗艳;仲秋月桂飘香;隆冬则梅花含苞待放,耐冬绽红,真是四季皆在画图中。再拾级而上,是二门三间。左右耳房彩蟹约三米高的天王像两尊。影壁后是正殿,内祀三清及木雕神像二十一尊。皖内植银杏两株,粗可合抱,杨树两株,绿荫冉冉,盛夏生凉。靠耳房两侧,建有钟鼓楼。正殿西侧置约三米高红砂石的龟负碑一座,记载着建庙的历史,因年久风雨剥蚀,字迹已斑驳难辨。正殿院内,东、西有角门,进角门各成一院,东为道舍,西为客房。西院植有松柏、丹桂、芍药、牡丹,环境幽静清新,处其中,大有超尘拔俗之感。
  凝真观以西的虎岭顶半山处,有一天然石洞,环于翠竹之中,人立于洞外,可东眺大海,空明如镜的王哥庄湾、苍翠秀丽的“小蓬莱”,如在足下。“小蓬莱”上怪石嶙峋,挺拔如削的“自然碑”、耸立如人的“老人石”等,清晰可辨。娱目骋怀,奇景不可胜收。
  “小蓬莱”三面临海,是一个小型半岛。大海苍苍,水天一色,碧波浩渺,极目无涯。岛上岩峦青苍,松石交错,使人疑置身蓬莱仙岛之中,故得名。清顺治初,山东巡抚徐绩游崂山时,曾在此处海域得见“海市蜃楼”。在他撰写的《崂山道中观‘海市‘记》中,记载着所见的“海市”奇观,奇诡壮丽,令人神往。前人赞美“小蓬莱”的诗词很多,如:“大壑渺无际,苍苍日夕流。百年怜近水,千里送孤舟。岛屿移鳌背,阴睛变蜃楼。空闻不死药,何处是丹丘?”充分描绘了这里绮丽、壮阔的风光。
  刘信常字熟阳,清康熙初年来此重修凝真观,后见洞幽山秀,景色宜人,在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699年)于洞旁建一“三清殿”,以自已的字命名,称“熟阳庵”,洞亦称“熟阳洞”。后人俗称“朝阳洞"。洞、庵、观似断若续,迤逦清奇,联成一体。如此布局,足见刘道人别具匠心。庵内亦植有奇花异卉、苍松翠竹,古雅清幽,别具佳趣。
  刘信常死后,他的弟子、门人,念他治理、创建庵洞的一片苦心,将他葬于熟阳洞之旁,并为之雕琢一尊石像,置于洞中,按时供奉香火,石像高二尺余,雕工颇为精致。
  凝真观建庙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在崂山的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中,素有盛誉。木雕神像之多,雕工之精,在各庙宇中也属罕见。可惜已被毁坏,现仅有殿堂、道舍尚存,供游人怀思凭吊。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栾学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徐绩
相关人物
刘信常
相关人物
三标山
相关地名
小蓬莱
相关地名
凝真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