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印迹证计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93
颗粒名称: “封泥”印迹证计斤
分类号: TQ638
页数: 4
页码: 167-169
摘要: 胶州域内,古城繁多,据志书记载:周和春秋有莒、有介,秦置黔始称县邑,汉室鼎革,建置增分,有计斤、黔陬、邞、祓、柜等大小五邑,两千年有奇,至今以秦、汉古城命名的村庄尚有计斤庵和黔陬等处。黔陬名称古今如一,而计斤之名则因历史久远,书说不一,史载有歧。沿革记述汉代计斤均作“计兀”。无疑,这3颍官印封泥对研究胶州古城历史增添新的佐证。《封泥汇编》尚有汉代私印“臣谭”封泥印拓一方(见图)。胶州为庸谭故里,东、西、中、南四庸村皆以古庸生祠命名;砚里庄则以濯砚泉得名,而濯砚泉相传是庸谭授古文尚书、齐论语洗砚处。
关键词: 印泥 印章

内容

胶州域内,古城繁多,据志书记载:周和春秋有莒、有介,秦置黔始称县邑,汉室鼎革,建置增分,有计斤、黔陬、邞、祓、柜等大小五邑,两千年有奇,至今以秦、汉古城命名的村庄尚有计斤庵和黔陬等处。
  黔陬名称古今如一,而计斤之名则因历史久远,书说不一,史载有歧。《增修胶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即计斤(在今胶州市南3.4公里的城子村)。《汉书》作“计开”,《左传》杜(预)注作“计基”,颜师古作“介根”,而《增修胶志》大事记、疆域•沿革记述汉代计斤均作“计兀”。
  近读《封泥汇编》(上海古籍书店重版),发现其中拓印我市域内汉代县邑道官印封泥3颗:一是“黔陬长印”,一是“邞丞”,一是“计斤丞印”(见图)。无疑,这3颍官印封泥对研究胶州古城历史增添新的佐证。
  封泥,也叫泥封,它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札防止私拆以达保密目的留下来的遗物。古代公私简牍,用纸之前,大部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捆缚后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用泥封紧,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犹如后世用火漆涂在信件封口加盖印章和电表加用铅封相似,书简用青泥,诏书用紫泥,登封玉检,则用金泥。因此,这些流传于世的封泥同其官印一样,对研究古代文字、官制或地名,都有重要价值。对探讨刀笔艺术,摹刻秦汉印玺,更能起到向导作用。
  计斤丞印,是汉代计斤县的官印,确证 《增修胶志》所书“计兀”与史实不符,应当黔陬长印
  计斤丞印
  邞丞
  臣谭以封泥印拓为据,加以校正。
  《封泥汇编》尚有汉代私印“臣谭”封泥印拓一方(见图)。此印是否就是《辞源》中所记述的汉庸生庸谭遗留的印记封泥?胶州为庸谭故里,东、西、中、南四庸村皆以古庸生祠命名;砚里庄则以濯砚泉得名,而濯砚泉相传是庸谭授古文尚书、齐论语洗砚处。诸多地名及民间传说与庸谭有关,故此谨作引玉之砖奉告同好高识、博古诸君,求得钩沉印证,亦称趣事。
  1987年8月29日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日军铁蹄下的革命基点村-回忆抗战中期河荣庄的革命斗争”、“回忆在南海第一武工队的战斗生活”、“火烧日寇汽车”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树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庸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