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桑养蚕奔小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459
颗粒名称: 植桑养蚕奔小康
分类号: S881
页数: 8
页码: 33-40
摘要: 周庄乡北邻县城,辖5个工作区,31个行政村,共有耕地42050亩,25720人。这里就是临沭县著名的植桑养蚕基地。每当春末夏初,这里到处可见大片的桑园,郁郁葱葱,微风吹来,绿叶拂动,轻摇曼舞;在桑园深处,还不时映出蚕农的张张笑脸,传出阵阵歌声和笑声,好一派蚕乡风光!
关键词: 养蚕学 致富道路

内容

周庄乡北邻县城,辖5个工作区,31个行政村,共有耕地42050亩,25720人。这里就是临沭县著名的植桑养蚕基地。每当春末夏初,这里到处可见大片的桑园,郁郁葱葱,微风吹来,绿叶拂动,轻摇曼舞;在桑园深处,还不时映出蚕农的张张笑脸,传出阵阵歌声和笑声,好一派蚕乡风光!
  周庄乡原来是一个穷得“叮=”响的地方。多少年来,乡亲们一直在恪守着古老的种植方式:春种花生,夏栽地瓜,秋种小麦。年复一年,循规蹈矩。一年下来,就算是好年景,也仅仅能填饱肚皮。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今年盼着明年强,明年还吃统销粮。”
  1978年春天,时任周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王培生同志,为了摘掉周庄贫穷落后的帽子,为全乡人民找出一条致富门路,带着党委“一班人”,实地察看了杨楼河、桃园河、官庄河沿岸的十五个村庄。经考察发现,这些村址周围都是“黄泥头”、“乌鸡土”,地肥土壮,水源充足,非常适宜桑树生长,是发展桑蚕生产的好地方。于是,公社党委马上责成由供销社牵头,在毛桃园村、花园寺村搞试点。结果,当年试养成功:新桑当年亩均收入300元左右。第二年亩均收入800元上下,第三年亩均收入高达1200元;按当时同等地块收入比算,是种植粮、油作物亩收人的3—4倍。庄稼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髙的亩均收入,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81年,又有党官庄、李桃园、彭桃园、前杨楼等10个村栽植了桑树,全公社桑园面积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800亩。
  在周庄乡搞植桑养蚕,顺民心,得民意,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尝试,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4年社改乡以后,历届乡党委、政府都把植桑养蚕列为重点发展的“拳头”项目、“特色”产业,加强领导,制定措施,保证了植桑养蚕的顺利发展。
  在植桑方面,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定:每年秋收结束后,各村都要优先划出20—30亩的优质地块,统一搞好深翻整平,用于发展桑园;桑苗由乡政府派专人配合蚕茧部门统一到外地选购;乡政府设立桑园发展奖励基金:每栽植一亩桑,奖给现金100元,化肥50斤,三年内不收特产税。这些优惠措施,鼓舞了农民植桑的积极性,使全乡的桑园面积以每年300—500亩的发展速度递增。在地块上,开始是村前村后“零散地”、“鸡窝地”,后来延伸到田野,进行区域规模发展。党官庄、邰官庄、毛桃园、宋桃园、庙子头、徐宅子等十几个村,已出现了“百亩桑园连成片,不是江南胜江南”的景观。
  在桑园管理方面,以前由于各村土地调整频繁(一般3—5年调整一次),农户承包的桑园也随之变动,影响了蚕农在桑园上的投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乡党委、政府结合党中央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有关政策,安排乡法律服务所分赴各村,帮助村委与蚕农进一步完善了桑园承包合同,把过去短期承包合同一律续签成20-30年不变的长期合同,使广大蚕农吃下“定心丸”、“宽心面”,能够在自家的桑园里舍得投资,舍得流汗。他们把过去在桑园单一追施氮肥的做法,改为“土杂肥为主,氮、磷、钾肥为辅”的追肥方法,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党官庄部分蚕农,除了把自筹的优质土杂肥全部投入到桑园外,还从外地运来大粪干、人畜尿为桑树追肥,使桑叶的年产量由原来的亩均5000斤,提高到7000斤,经济效益提高了30%以上。
  在养蚕技术方面,乡党委、政府结合广大蚕农在实践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蚕农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或技术员、养蚕能手,进行讲课、传授技术,交流经验,逐步使蚕农的具体实践与技术理论有机结合。多年来,“蚕种混乱”影响茧质,“幼蚕多病”影响产量。为了帮助蚕农解决疑难,1994年,乡党委、政府推行由蚕茧站统一购种,统一发放蚕药,几家联合进行“小蚕共育”。在养蚕过程中严把五关:即蚕室蚕具消毒关;蚁蚕脱壳关;幼蚕防病关;大蚕饱食关;熟蚕“上山”做茧关。由于把好了五关,使蚕农们普遍掌握了养蚕技术,降低了病蚕率,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以1995年以后的蚕茧产量和质量与以前相比,每张蚕种产茧量从原来的50-60斤,提高到80—90斤,高的产量达到100斤左右。从蚕茧的质量上看,近几年来生产的蚕茧个头大,粒圆、皮厚、色白,深受收购部门的青睐。蚕茧价格也从95年以前的每斤5-6元提高到7—8元。
  199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蚕茧越来越成为收购部门的抢手货。由于临沭地处苏鲁交界处,每到蚕茧收获时节,江苏部分蚕茧收购部门便前来出高价 (有时比本县蚕茧统购价格每斤高2-3元)抢购新茧。本乡蚕农存有“谁贵卖给谁”的思想,纷纷把新茧出售给江苏,以致出现了“蚕茧大战”。在“大战”中,各级管理部门一度采取了行政干预,对外地来的茧贩和部分向外地卖茧的蚕农,采取追、查、拦、卡、堵的办法,但都无济于事。不仅“跑茧”风越刮越烈,还加深了蚕茧收购部门与蚕农的矛盾。1995年春天,部分蚕农推倒了乡蚕茧站的大门,砸坏了蚕茧站的汽车,殴打了蚕茧站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还赌气刨桑种田。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府加强了对蚕茧收购部门的领导,把蚕茧价格适当上调;乡党委、政府也在蚕茧收购时,安排部分人大代表到蚕茧站视察、监督,避免了压级、压价、压秤现象的发生;在蚕茧收购前,乡法律服务所帮助蚕茧站与蚕农订立售茧合同,杜绝了蚕茧收购价格的忽起忽落。县乡各级领导采取的这些得力措施,对平息“蚕茧大战”起到了关键作用。蚕农们说:“这样我们才感到心里踏实。只要价格无多大差别,谁还舍近求远呢!”
  蚕茧大战平息后,由于蚕茧的价格上扬和蚕茧销路广阔,不仅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植桑养蚕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的转变。
  1998年,全乡共有桑园面积500亩,养蚕村发展到30个,养蚕户达5230家,有近万人从事养蚕业。桑园亩均单产蚕茧300斤,产值2400元;总产蚕茧135万斤,产值1080万元。只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430多元,占人均总收入的24%,成为本乡农业高产创收的骨干项目。
  植桑养蚕,是周庄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20世纪70年代找到的一条劳动致富的好门路。它与农业种植比较,具有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费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特点。一般说,种植一亩新桑的当年收入,除扣除成本,还盈利200元以上;三龄以上的桑园,每年可收入1800—2400元左右,是粮油生产的3至4倍。
  植桑养蚕是一种轻微劳动。多数时间在室内作业,很少有烈日曝晒和风雨侵袭之苦; 只需管好桑树、追好肥,采把桑叶喂喂蚕,男女老幼皆可从事,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人人创造财富。
  植桑养蚕,一年分四期,即春蚕、夏蚕、早秋蚕和晚秋蚕,每期从幼蚕入室到熟蚕“上山”做茧,只需28天即可完成全部工序。这四期养蚕与农业生产在时间安排上,恰好是蚕忙农闲,农忙蚕止,互为弥补,互为穿插;植桑养蚕还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每到蚕“上山”季节,在毛桃园等村,家家无闲人,农户们多数不再自炊。为此,外地来卖熟食的、卖副食的,纷纷送货上门,络绎不绝,象集市一样热闹。
  植桑养蚕的实践,使周庄乡农民逐步体会到:要想富,栽桑树,要挣钱,多喂蚕。桑树,已被乡亲们誉为“摇钱树”。蚕宝宝也被乡亲们誉为送财送福的“财姑娘”。为了推动周庄植桑养蚕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本乡历届党委和政府曾先后多次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形成决议,达成共识,号召全乡人民“上下左右齐心协力,抓住摇钱的桑叶树,养好送财送福的财姑娘,抱出振兴周庄乡的金娃娃”。并制定规划,研究措施,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乡要达到“万亩桑园,三百万斤蚕茧,两千万元产值”的奋斗目标。
  周庄人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知识出处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辑中不仅有建国五十年来我县广播电视、自来水、教育等企事业以及植桑养蚕、柳编生产等农副业的发展记实,也有记述战争年代重大事件、人物、革命民歌的史料,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还发表了时麟和孙加宽同志分别对建国后在我县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而内情鲜为人知的“十九人反革命集团”、“李丙节做皇帝”两案披露文章。此外,“文革”奇文及乡土名人张宝信的遗作,读来也让人感慨良多,深长思之。

阅读

相关人物

毛圣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培生
相关人物
临沭县
相关地名
周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