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山上有9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山北边的人却叫它“虎头石山”,皆因为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取名来自这块象形石。栩栩如生的虎头石
鸟瞰图旁边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形态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上身稍向前倾,正努力爬坡一般,人们称它“石人”。稍北的小山包叫做“蚕场山”,满山柞树密密麻麻,枝叶交织阳光难透。过去山东产的柞蚕丝闻名全国,柞蚕丝绸又名“山东绸”、“刘公绸”(诸城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在四川做官时,为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将山东养柞蚕、织丝绸的技术广泛推广,四川百姓为纪念棨公,故名“刘公绸”),山东地区缫柞蚕丝的人家很多,而幼蚕是在野外柞树上放养的,追溯这个小山包叫做“蚕场”的因由,很可能是曾有人在这片柞树林中养蚕而得名。蚕场山北坡上有一块5米高、7米长、3米宽的光滑平坦的大青石,颇像个天然的戏台子,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这块石台上点过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曾有村民在点将台附近拾草时挖到过碎陶片,这让大家更加相信山上曾有古人滞留过的传说。就在这座美丽的山头西麓,坐落着一个1400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相传,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兄弟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据臧家人传说,他们的祖先移民前居住低洼地带,饱受水患之苦,所以来到山东后坚决选择高处安家,于是兄弟二人一个在楼山东北的小山上圈地开荒定居,即现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西北生满棘子树(酸枣树)的坡上“占产”立村。据大枣园村王姓家族的《王氏世谱》称:“柱今公之嫡母薛氏社中(指胶西朱阳社)等上村人也。柱今公之曾祖讳钺,高祖讳纶,以前明兵燹遗产,去胶僻处汇海,至才富公再迁浮山所于家村,改名枣园村。”由此可见臧氏立村初名“于家村”,尔后改称“枣园村”,又叫做“枣园庄”。臧家在此居住600年,传了20世,一直只有三两户人家,现在村中臧姓也仅有一户。匡氏家族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迁来,据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 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据历届政府的统计资料显示,1927年枣园庄有221户人家,1174口人;1935年,枣园庄已由沈鸿烈市长更名为“大枣园村”,有村民232户,1246口人;1951年,有村民301户,1778人;至2007年,大枣园村的住户已达到1270户,共有60个姓氏。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版、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所记,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明朝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清朝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沿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村王家始祖,已繁衍了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85%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还记载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明朝时期“军户”与百姓身份划得很清,军户家族世代从军,世袭武官职,且律法规定,凡军丁私自脱离军队逃避兵役要严加惩罚。王才富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严恭派捕快头子冷于道将其押解回原籍临胸,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曾祖父王景、祖父王纶、父亲王钺,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6两6钱6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官司了结,才富得以在枣园庄上安居乐业,后代绵延繁衍,家族日大。后来才富的后人陆续迁到楼山后、坊子街、湾头、埠头、上疃等各村定居,清朝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西南山村(民国时改称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可称为书香门第、耕读之家,曾有过近百年的辉煌。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67年后自其曾孙如辰开始,枣园王家走入仕途。王氏家族在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族谱时,请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刘统勋为其作序,刘公翻阅其谱,首先感受到的是王家“敦宗睦祖”的氛围,即欣然命笔赞道:“若其甲科爵秩而外,政事之卓越,文章之显烁,岂无可供扬厉者,而所修世谱仅谆谆于敦宗睦族而止,可不为善焉者乎?”统勋公如此描述王氏四代人:“赠通议公以积德故,'三凤齐发’,户部督学于粤西,孝廉鹗薦于午闈,明经夺席于虎观,司空继之,家声益大。”《王氏世谱》登录了百年中大枣园的族人先后获得功名的21人:中进士者3人——如辰、如云、懿;中举人者6人如春、功濯、纬先、统先、綖先、续先;任实职州同1人——功清;候选州同3人——功灏、功涵、怀;贡生5人——恕、慎、懋、栻式、绍先;廩生2人——念、聪;清朝同治年间还出了位武官王丕宽,官至北京城东发兵马司副指挥。另外王家历代曾有9名子弟入国家办的最高学府读书,称作“太学生”。这一切荣耀的获得应归功于王家第三代传人王柱今。《增修胶志》中记载,王柱今“好读书,一目十行,敏于文”,他满腹经纶,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家族的教育事业上,并在崂山茶涧设立书院“卧云轩”,王家子弟及远近亲戚都到书院读书。王柱今知书达理为人正派,在家教上遵循传统程式,将子孙培育成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在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也就是1685年,康熙皇帝闻说王如辰一门三兄弟及儿子俱取得功名,乃是父亲王柱今亲自调教而成,龙心大悦,为弘扬他品质端方(义方)教学中矩(式训),故赐王柱今建立功德牌坊。先因子如辰的政绩,皇上加封王柱今“文林郎”,后又因孙子王懿的缘故再加赠两次。王柱今因教子有方培养出优秀的儿孙,得以受皇帝赐赠“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虽是因子孙而得的虚职,却也圆了自己的科举梦。
大枣园村建在山坡上,自西向东看去,是东高西低;自北向南看去,是南高北低。村子正中有一条古老的南北大街,村民给它命名为“中心街”;以前村里有两条十几米深、七八米宽的大沟,是东边老虎山脉山水流泻冲成,村民们分别叫它们“南沟”、“北沟”。南沟自虎头石南侧向西北方向笔直而下,北沟从虎头石北侧向西进村后转弯向北,继而转西,再转南与北沟交汇后携手西去,两沟形成一个方方正正的“U”字。当年臧家立村选择高坡居住,农家小院盖在南沟之南、“U”字之外;王氏家族来村后,于“U”字中间定居,人口繁衍众多,渐渐形成一条贯穿村子南北的中心街,南沟北为“前街”,北沟北为“后街”,中心街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的“耙头街”,村西头也有一条南北街(1989年命名为“永乐街”),王家人的院落沿着这些街道分布。当年族内各支基本是聚居的,长支王柱今的后人大都住在前街北,二支居于中心街东侧南半部分,三支居于前街北侧东端。
大枣园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厚重的家族历史、丰富的人文故事著称于沧口地区。第一个特点是村名。顾名思义,枣园村里应有成行的枣林、累累的红枣才 “切题”,村里的传说却是,王氏家族当年在临朐居住于 “棘林村”,定居即墨于家村后成了大家族,便将祖居棘林村的“棘”字分开相叠,成为一个“棗”字,更名“枣园村”,有纪念祖籍之意。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枣园村曾有两处枣园,一处在村北去湾头村的路南侧,种着50棵枣树,人们叫它“小枣行”;一处在村东北去十梅庵村的路边,园大树多树龄长,人们叫它“大枣行”。村里的枣树虽种的不算多,其他的果树却不少,村四周全是果园,“南园”约60亩,种着杏、桃、梨、山楂;“北园”近百亩,其中一片高大粗壮的大柿子树年龄不止百岁;村西叫做“西园”的果园较小;最壮观的是“东园”,100多亩的桃、杏、苹果树,一路连绵到东山顶上。春暖花开时节,村周各种花树按节令次第开放,村子荡漾在花海中,氲氤在花香里,到处是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采着花蜜,市里的赏花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过去青岛市区人都到丹山赏花,十里花海名曰“丹丘春赏”,是青岛十景之一,有些不愿远行的人图近便就到大枣园村的东山上看花,却发现大枣园村、十梅庵村一带山水美景绝不亚于丹山。过去的大枣园村生人是进不来的,远远地只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直绿到山上去,想不到丛林如许,深处会有人家,沿果树丛中那几条小路穿花拂柳走进几百米,却发现原来此处别有洞天。
大枣园村的第二个特色是村子里分3处立过4个牌坊。现存的两座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皇帝为表彰王柱今教子有方,诰封其为中大夫,并御批王家在村中修建两座功德牌坊。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依然是满脸自豪、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王家特意从北京请来两位地理先生为牌坊选址,地理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胶州湾中的一个小岛——冒岛。村南15里有李村河,村北15里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与大枣园村的距离就不是15里了)。两条河遥相呼应,与冒岛形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两河正中间的大枣园村里;而村中间那两条合成“U”字的河沟尤为可贵,当时沟内常年山水潺潺,在风水学中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地理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位于村子正中,东西走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高7.8米、宽6.9米,相距58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4根立柱将横山隔成3间孔洞,坊顶上分为3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安着一排神兽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4个大字“龙锡三章”,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先因子贵后因孙荣,先后3次所受的御封:“初封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佥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3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据坊上所刻,牌坊为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立,但下枋竖刻的文字中有王懿在清朝康熙戊辰科(1688年)会试得中第一百零四名进士事,其中原因有待考证。两座牌坊的左耳枋上刻有监制人即墨知县高上达、县丞王希旦、典史任琦的名字;右耳枋刻的是胶州知事黄章、州同成正儒和吏目谢荣宗。州和县的官员们都参与了牌坊的建造。石牌坊历经320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唯那“义方式训”4个正楷大字庄重依然。“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府筹集资金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那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第三座牌坊在大枣园村北,王家第二代传人王子信及王家的有功之臣、子信的次子王柱今的墓地里,王家人称这里为“北大茔”。北大茔占地10亩有余,南面和北面砌有青砖围墙,进门处建有门楼,进去10余米即是那座灰白色的石牌坊。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教子有方的王柱今第四次取得硕果——孙子王懿考中举人,为已有两名进士、一名举人的王氏家族锦上添花。是年78岁的王柱今为其父王子信立碑建坊,名曰“寿域坊”,坊高约5米、宽4米,三门四柱面西而立,上刻“寿域坊”3个大字。茔地里有两座大坟,前边是王子信与第二个妻子薛氏合葬墓,后边是王柱今夫妇的坟,两坟皆高3米,直径达6米左右。到1943年,大坟前又添了4口小坟,乃是当年日军扩建沧口飞机场时,被日军强迁回来的王懿及其父、其子的墓。北大茔中的“寿域坊”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被大雨泡坏地基而塌陷,20世纪60年代又遭雷击,残存的坊基及坟墓全部整平,茔里的几株百年老柏树也早被伐掉。第四座牌坊是贞节牌坊,位于村东北的“东老茔”里。据《胶澳志》中“人物志”载:“高氏,王念妻,年28岁而寡守节,乡人为请旌表。”王念是王柱今次子王如春的第二个儿子,24岁病故,其妻高氏上侍公婆,下抚孤儿,贤惠孝顺,族人为她向官府请求表彰得到批准,于东老茔里修建一座“节孝坊”。“节孝坊”宽约4米、高约5米,二柱一门面向西南,是青色石料凿成。高氏的节孝事迹在《王氏世谱》中也有记载。
大枣园村的第三个特色是王氏家族各支各系都建祠堂,有名气的有四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作“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棨“清爱堂”御笔。大枣园的“堂”是王柱今的3个支系后代所建。王柱今共生3子(今天族内称为“老”三支),3子又各生3子,在王懿一代分为9支,至今仍称“九宅”。老长支的“忠孝堂”,是整个王氏家族的总祠堂,坐落于村子的中心、牌坊街北侧西头的四合院中,小青瓦大屋飞檐起翘,雕花格子木门窗,屋外厅廊环绕,建筑十分精致。进门处一个大照壁,院里数株百岁老柏树,满地荫凉。街门口横匾上书有“忠孝堂”3个大字。村里老人们很骄傲地说,“忠孝堂”匾额是皇帝赐的,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呢。祠堂临街大门两侧的南屋,族里用来办学,做过多年私塾;1926年,在忠孝堂里建立公立大枣园初级小学校,临街的房子作为教室,祠堂的正房用作教师办公室。后来几次扩建,1967年把忠孝堂拆除翻盖成教室,1973年小学迁到新校舍,1988年拆除。
老二支的堂号为“世谷堂”,位于北沟转弯北流处的中心街东侧。出牌坊街东口即可看到坐北朝南的3间青瓦青砖大屋,起着高大的门楼子,小小的院子里古树森森,南墙两个角上各有一株高大的百岁古柏树,西墙下生一棵老黄杨。新中国成立后,世谷堂曾作过小学的教室、大枣园大队办公室,后来还当作村里的供销社,直到1988年村里整顿村容村貌,拓宽中心街时拆除。老三支的祠堂叫做“孝行可风堂”,在中心街西侧、牌坊街北,距世谷堂只有30米远。孝行可风堂占地较小,瓦屋5间,朝东的大门上挂一块“孝行可风”的横匾。这个孝行可风堂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据清朝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载:“王之垣,枣园人,素以孝闻。顺治年间父子信、母薛氏相继故,前后庐墓六年,朝夕哭奠,哀感路人,始终不衰。”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被村里乡亲们演绎得更为传奇,王氏家族所讲的是王子信的三子王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父亲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3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是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王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3年期满那天清晨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3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王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3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3年。守墓期间,王之垣每天一早一晚洒泪祭奠,并到墓地西面用衣襟兜土培在父母的坟头上,一日三次,每次9兜,从不间断。6年下来,父母的坟头培成一个高3米、直径6米的大坟头,取土形成了一个新月形水湾,取名叫做“月牙湾”。三支的后人们为了弘扬王之垣的孝道,将自家建的祠堂取名“孝行可风堂”,族内均尊称王之垣为 “孝子老爷”。
牌坊街西口正对着的祠堂叫做“雨润堂”,建筑比“世谷堂”和“孝行可风堂”精美壮观,为坐北朝南的高房大屋,房脊上饰着各种小兽,院里栽着几株古老的柏树和楸树。祠堂的5间宽大明亮的正房自20世纪初期就做了私塾。大枣园村的村民多年来受传统家风熏陶,重视文化教育,耕读之家很多,村里设有几处私塾,有几位出名的教师。一位是陈相昆,教过几年后改行习医,做了中医大夫。一位是王先生,因他行为不甚检点,村里的大人孩子都不喜欢他,给他起个外号“骚先生”。一天,一群顽皮孩子捉些毛毛虫放在“骚先生”的罐里,把“骚先生”的屁股蜇得好多天不敢碰炕席,终于把“骚先生”逼得辞了馆。在雨润堂教学时间最久的是毕正霖。毕先生是兵马司副指挥王丕宽的孙女女婿,落户在大枣园村后,以设馆教书为生。他自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20岁时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50多年的教学生涯真个是桃李满天下。毕先生在雨润堂教书20年整,他的一个学生(王昼基之子)曾到日本电气公司学习,回国后为中国搞成了电石炉;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严格,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账房管账),都颇受人尊重。雨润堂曾存放着《王氏世谱》1909年重修版的木刻板模,后来被毁。
从“雨润堂”门前东行约百余米,便是王家一支系所设的小祠堂,取名“东园庐”,由本支系使用。“东园庐”只有正房3间,小小的院落,但门上的匾额却是出自清朝光绪年间三品大臣、名书法家王垿之手。像类似的“堂”,村中还有几个,如“崇德堂”、“居友轩”,主要功能用以聚会议事、接待本支系的重要客人,祭祀的时候还是要到全族的老祠堂。
大枣园村的第四个特色,是老茔地里龙头碑多。王家家族大、支系多,王柱今的后人在王懿一代即分成9支,王懿自家的曾孙就达26人。除大枣园村西、东、北几处老茔外,获得功名的如王懿、、王统先都另有墓地,王懿葬于渠哥庄(今曲哥庄村)。在青岛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是王懿与父亲、儿子、孙子等6代人的墓葬群,墓地内建有牌坊,神道(通往主墓的道路)两侧立着石羊、石狮、石马、石翁仲(石人)和石柱各一对。王家几处祖茔里都有钦赐的龙头碑,如最古老的茔地“西老茔”,在大枣园村西、今青岛第二十七中学教学楼处。王才富和5个儿子子刚、子强、子高、子胜、子忠及子信的原配马氏都安葬于此,茔里立着3座龙头碑。其中两座是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柱今为祖父王才富所立;一座是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王如辰为生母马氏所立,马氏的儿子、孙子都功成名就,村民们现在还亲切地称她“马氏老妈”。在村北的“寿域坊”里,王子信和其子王柱今的坟前,分别立有两座高两米余、宽近1米的龙头碑。王懿的孙子王统先,葬于李村河南村村南,茔内立着两大两小4座龙头碑。王统先,曾和其胞兄王纬先、叔兄弟王綖先3人在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一榜同中举人,又和叔兄弟王綖先前后俱任山西省沁水县知县,演绎了枣园王家的一段佳话。大枣园村第五个特色,是村里同时存在过3个关帝庙。最古老的关帝庙建在后街(今安顺街)西头,小青瓦扣顶,青色砖墙,长约3米,进深不足3米,只有关公和周仓两人的塑像。第二个关帝庙建在牌坊街西头,严格地说来这不算座“庙”。因牌坊街以西几乎无人居住,有条村路过西大茔后面通向坊子街村,建牌坊时就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加了一座照壁作为缓冲。这座照壁长7米、高3米、厚约半米,青砖砌成,面东而立,就在这照壁的东墙面正中有个1米见方的龛,塑有关公立像。第三个关帝庙,要沿这条出村的路向坊子街村走,在坊子街村东头,过去这一带都属于大枣园村王家的界内,王家在此盖起一座关帝庙,大约在20世纪初曾重新翻盖过。翻盖后的关帝庙长约3米、宽2米有余,与青岛普通的关帝庙相似,只是门前竖着旗杆是其他庙宇不多见的;庙顶上覆着9行小青瓦,本地方言也称“九陇”青瓦,故此还演绎出一个“九龙大殿”的故事。
大枣园村的再一个特色,是人文故事格外多。历史人物第一个当数王懿,王家的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铸造了大枣园村的辉煌顶点的王懿,使他的子孙后代一直自豪到如今。大枣园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人人皆知的是王懿曾作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进宫为“四阿哥”讲书。据说,四阿哥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皇帝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四阿哥便恨道:“待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懿任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帝即位后,想起老师王懿,发诏书急召其回京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四阿哥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卢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那些消息灵通的官吏们见雍正皇帝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这段有趣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许多文史作者也时有引用,使其传播更为广泛。事实上是以讹传讹地将雍正皇帝真正的老师张谦宜(1650—1733年)的一件逸事张冠李戴到王懿的头上。张谦宜,胶州城水寨人氏,清朝著名经学家、方志学家、文学理论家、古文家和诗人,考中进士后先在礼部任个闲职,康熙皇帝见他满腹经纶,便让他做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老师。张谦宜不畏权贵,对皇子如待平民一般,有一次,四阿哥读书不努力,张谦宜罚他跪砖顶碗。此事被太监奏与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怒道:“我儿学为天子,不学也为天子!”哪知这山东倔老头只认死理,竟不怕触怒龙颜,反驳皇帝说:“学为尧舜之君,不学为桀纣之君! ”康熙皇帝拿这个腐迂的老学究没办法,但心里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张谦宜给两个皇子做了几年师傅,他学问本就渊博,执教又严厉,皇子们学业大进。传说,康熙皇帝见张谦宜家很贫穷,想让他发点财,正巧逮了一个贪官,宫里就放风说只有四阿哥的师傅说情才能释放。贪官家里派人送给张谦宜一千两银票,说明原委,岂料张谦宜把银票用袖子拂到地上,只说了两个字:“该杀!”康熙皇帝听后说道:“这个书呆子,看来真不是做官的料,就让他教一辈子书吧。”张谦宜得知皇上放他回山东,竟高兴地连连说“谢主龙恩”,趴在地上磕了3个响头。他回到胶州潜心做学问著书,真个是著作等身,为此康熙皇帝赐给他一幅“山东学究”的匾额。传说四阿哥胤禛做了皇帝10年后,想起多亏师傅张谦宜对自己严格要求,才学到比弟兄们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便下诏让张谦宜进京,也可多享几年荣华富贵。这张谦宜已是88岁高龄,得到雍正皇帝召他进京的消息,以为皇上要报他当年跪砖顶碗的仇,吓得当天夜里就吞了衣上的金扣子自尽。《王氏世谱》中明确记载,王懿任清朝康熙甲子科(1714年)顺天文武乡试监临、经筵侍讲、顺天府尹。他进宫讲经的时候,雍正皇帝(1678—1735年)已经是36岁的成年人,启蒙之说实在荒唐。哪位师傅教授功课,也不会再罚这几近不惑之年的“老学生”跪读书!这段故事在田头树下消闲时可博一笑,但作为文史资料广泛传播未免贻笑大方。
王懿去世的客观说法是他接到皇帝的诏令后,自新疆巴里坤匆匆回京,其时王懿已是73岁高龄,一路鞍马劳顿体力不支,行至兰州界便病死在驿馆中。王懿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雍正皇帝下旨崇祀于渠哥庄(今曲哥庄村)名宦乡贤祠,墓地亦修在曲哥庄村。王氏家族称这里为“南茔
”。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200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80多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了一辆美国造军用卡车,整整干了3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棺椁之间的缝隙里灌满了松香;打开椁棺,人们看到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这灌满松香的双层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正规葬制,停灵祭奠数日葬入北大茔。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清朝康熙戊戌科(1718年)会试主考。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8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在田间锄地,还是在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扛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世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从故事里却能看出,大枣园王家堪称耕读之家,当年各家子弟们不论操何业为生,都能捧起书本诵读,亦是十分难能可贵。
王氏族人重视教育,子弟们有条件的考科举、上太学、走仕途的在沧口地区首屈一指。谁知到12世“基”字辈上,有个富裕人家的独生儿子,不想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得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近5000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股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还有一个“基”字辈的子弟,是个超级戏迷,自己也是柳腔京剧样样来得,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得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人送外号“活包公”,又因他的眼有残疾,还叫他“独眼大生”。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得铁桶似的,甚至为躲开家人的耳目,花上路费悄悄跑到外地去过把瘾。一天,他的老兄到海州(今连云港)做买卖,有朋友说今晚戏园子里请青岛的名角来唱戏,平日难得一见,要请他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 “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地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地遮遮掩掩了。100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为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像对其他地保那样板着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村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园村西北的小枣行以西,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村近代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王仙坡,他的作品在日本、东南亚各地很受欢迎。王仙坡,号依山园主、白衣舍人,本名王知昌。20世纪30年代在济南、杭州学习绘画;1935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大学王仙坡纪念馆美术科学习油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毅然归国,做过教员,开过画社,后回到故乡大枣园村边务农边作画,在多年的创作中独辟蹊径,将早年所学的油画绘画方式糅合于中国画之中,作品清新优美,贴近生活,诗意盎然。王仙坡于1987年病逝,为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画卷。
大枣园村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在青岛早期秘密活动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向明,于1929年被分配到大枣园小学教书。在中共党员、宋哥庄小学校长张静源的帮助教育下,向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第二年先后担任中共沧口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他利用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利用办工农夜校的机会和工人、农民亲密接触。1932年5月,向明、张静源组织日商富士纱厂工人罢工被告密,张静源被敌人逮捕,向明得信逃脱后赴济南。向明在大枣园村工作期间,大枣园村、十梅庵村、楼山后村一带的进步青年接受他的爱国教育,为我党在楼山后地区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大枣园村还出了几个女革命者,如原名刘文卿的杨真同志,1935年在市立女子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遵照组织指示在青岛做党的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青岛做妇女工作,曾任中共青岛妇女特支书记。1945年8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青岛市内组织武装起义,杨真领导妇女特支在敌人警防团、警察大队中做瓦解工作,还在小枣园、十梅庵、南岭等村设立秘密联络点,为武装起义运送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杨真进入外交界,曾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武官秘书。她在外交部工作到1970年调离。1976年5月,杨真病逝于北京。
大枣园村丰富的人文故事还有很多,这是王氏家族、大枣园村,也是全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的大枣园村站在昨天的辉煌上,逝去的历史在激励着他们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正像大枣园村史志编写组的编辑们用一首诗表达的:“治国安邦心犹在,光宗耀祖志可酬。古老枣园写文明,英才辈出数风流。”
(根据王建海、王孔俊、王孔瑞、王乐孔、毕序峰、王孔义、王文杰等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