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的创业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56
颗粒名称: 劳模的创业史
其他题名: 记华东劳动模范侯洪胜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6
页码: 240-245
摘要: 翻开华东劳动模范侯洪胜的历史档案,人们将被他一生艰苦创业的事迹所感动。侯洪胜是尚庄乡马圩村人,192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建国前,侯洪胜就参加了革命。1987年离休,1990年7月病故,时年67岁。解放前,侯洪胜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劳苦大众的解放,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国解放后,他仍坚持立新功,不吃老本,继续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为国家利益着想。
关键词: 侯洪胜 劳动模范 人物传记

内容

翻开华东劳动模范侯洪胜的历史档案,人们将被他一生艰苦创业的事迹所感动。
  侯洪胜是尚庄乡马圩村人,192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他给地主扛了七年长活,打了三年短工,他的父亲因儿子参加游击战争,于1947年秋被国民党反动派及还乡团残酷杀害。可谓苦大仇深。
  建国前,侯洪胜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初期,他带领地方贫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搞土地改革,斗争恶霸地主。由于表现突出,先任原红花区马圩子小乡党委书记,后任马圩管理区党总支部书记。1987年离休,1990年7月病故,时年67岁。
  解放前,侯洪胜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劳苦大众的解放,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国解放后,他仍坚持立新功,不吃老本,继续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为国家利益着想。
  办起养猪场肥了一方田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侯洪胜当时想,农民种地必须有肥料,可肥料又从哪里来呢?于是他便把目光盯在了发展养猪上。侯洪胜发现好多村民对发展养猪缺乏信心,于是采取算帐对比方式,引导群众发展养猪,并逐户进行动员,在他的说服引导下,全村广大村民对养猪增添了信心。于是,在村东5亩旱薄地里建起了养猪场,当年饲养生猪3000多头,第二年发展到10000头。肥猪个重均达300多公斤,最重的达到600公斤。当时谁也不曾相信这一事实,然而,这一奇迹,却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副司令员杨国夫和省委、省政府、地、县主要领导专程前往考察了侯洪胜领办的养猪场。一位首长看到了膘肥体壮的大肥猪,惊奇地说“这么大的猪,简直不得了,奇迹、奇迹”。临行前军区首长专门与这位养猪 “官”合影留念。
  猪多肥就多,肥多粮也多。养猪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丰收。那时,侯洪胜所在村的粮食比其它村平均单产高出30%以上。粮食连年获丰收。国家粮油订购任务,年年提前完成,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建起花果园集体有积蓄马圩村土质较薄,发展林果条件适宜。侯洪胜根据外地发展果园的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带领村民建起了150亩果园。起初,有人对发展果园想不通,认为栽培果树不如种粮食实惠。可侯洪胜觉得,苹果在当地实属希特产品,适当种一部分,一来能解决集体收入低的问题,二来也能在春节分一部分给社员过节。于是,决定栽植苹果,搞活经济。经过5年多的辛勤培植,150亩果园普遍挂果,春天花朵满园,秋天果实累累,看到丰收果,群众高兴地说,没想到俺村也有自己的苹果园了,今后吃苹果不用上边供应了。当时,河东水西的干部社员都被这片花果园所吸引,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到果园留影的姑娘、小伙子络绎不绝,真是一个迷人的景色,一个美好的田园。
  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六十年代初,正是全国上下大搞水利的黄金时期。为了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搞水利、造福百姓,侯洪胜动员全村社员省吃俭用搞水利,先后利用三个冬春,投工3000多个,筑建引洪渠6000米,建水电站1处,修建大小桥涵10余处,规划水田300亩。水利的兴建,不仅使本村旱改水方便了,还解决了沿河10个村种植水稻的用水。此举受到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县委书记于湘来红花区马圩大队检查工作时,看到一方方金黄的水稻,高兴地说:“这都是洪胜同志创业的果实。”并鼓励老侯要在兴修水利、夺取农业丰收上再加把劲。
  侯洪胜以一个普通农村干部的身244份,为了一方百姓的富裕,为了红花区的荣耀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受到了沭河两岸人民的称赞。地方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上级领导没有忘记他,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61年,侯洪胜被评为华东劳动模范。同年7月光荣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月坤
责任者
刘科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侯洪胜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