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丝虫病造福于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54
颗粒名称: 消灭丝虫病造福于人民
分类号: R532.15
页数: 9
页码: 225-233
摘要: 丝虫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我县流行极为严重。流行的年代虽无从查考,但从“沂沐两岸,粗腿大蛋,十人九疝”的谚语中,可以看出丝虫病的流行,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关键词: 郯城县 丝虫病

内容

丝虫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我县流行极为严重。流行的年代虽无从查考,但从“沂沐两岸,粗腿大蛋,十人九疝”的谚语中,可以看出丝虫病的流行,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解放前,广大人民不仅深受剥削阶级的压榨,同时还遭受着丝虫病的摧残,人民生活苦不可言。由于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更谈不上讲卫生,灭疾病,于是蚊虫大量孽生,造成了丝虫病的严重流行。如庙山镇一个千余人的新庄村,40%的人患有丝虫病,粗腿、大蛋、白尿病等晚期病人竟达200多。城关有一患者,蛋大如小缸,生活不能自理,因无钱医治而死亡。马港口有一患者,腿粗如水桶,成为畸形,夏天流水,苍蝇嗡嗡,害羞怕人,极端痛苦,这些事例不胜枚举。由于他们生活贫困,无力治疗,长期受着疾病的折磨,致使家庭离散,生产停滞,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把丝虫病防治工作,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多年以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加上医疗部门的不懈努力,通过积极防治,使丝虫病感染率有了显著的下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帮助下,积极开展了全民食用海盐(海群生拌盐)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使丝虫病的感染率由防治前的22.42%,下降到0.12%。1983年8月,省委派专业人员对郯城县进行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共检查了7个乡镇19个村庄12465人,查出微丝蚴阳性15人,阳性率为0.12%,未发现超过1%的村庄。达到了中央规定的''微丝蚴阳性率以自然村为单位在1%以下”的标准,基本消灭了丝虫病。1984年省委召开全省丝虫病防治工作表彰大会,郯城县受到表扬,并颁发了 "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合格证书。
  整个防治工作,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全民普查普治阶段,第三阶段为海盐防治阶段。
  第一次普查普治是从1957—1960年。
  首先于1957年配合省丝虫所首次检查了城关镇的后东庄,共查1074人,查出微丝蝴阳性258人,阳性率为24%。从而看出丝虫病流行的严重性,引起了省领导机关的重视。1958年10月份,省委从青岛、烟台、威海护校和昌潍医校,抽调60名毕业生,支援郯城,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支援显微镜30台,为大规模的普查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成立了丝虫病防治小组,制定了计划,下达了文件,并从各乡镇医院抽调40名卫生人员,配合省派来的人,组成了百人的丝虫病防治大队,防治队下设4个中队,每中队又分为四至五个小组,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队,开展普查防治工作。从1958年至1959年6月共"血检”525,495人,查出阳性96050人,阳性率为18.28%,对查出的阳性病人中治疗38801人。1960年共“血检"221075人,查出阳性39106人,阳性率为17.68%, 对25779阳性病人进行了治疗。
  在第一阶段普查普治的基础上,根据毛主席指示的三个防治丝虫病文件的精神,于1971年至1973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普查普治。为了保证质量,从各医院抽出60名卫生人员,组成了三个丝防专业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普查防治工作。1971年,共"血检"560431人,阳性71860人,阳性率为12.82%。1972年,共“血检”496996人,阳性41547人,阳性率为8.35%,阳性病人比1971年减少了34.86%。1973年,共“血检"545405人,阳性32365人,阳性率5.95%,又比1972年减少了30.48%。三年累计,共血检1602832人次,治疗阳性病人76442人。
  通过两次在全民中对丝虫病的普查防治,使全县微丝蚴阳性,由防治前的22.42%,下降到1973年的5.9%,成绩显著,这对于消灭传播源,控制丝虫病的229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基本消灭丝虫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单靠普查防治,是达不到彻底消灭丝虫病目的的。根据丝虫病专家仲崇祜教授的建议及先进县海盐防治经验,于1979—1983年进行了全民服海盐彻底治疗丝虫病的第三阶段。
  海盐治疗法,是海群生粉掺拌在食盐内,通过在全县各供销社门市部出售拌药的海盐,全民食用的治疗方法。这一方法共用三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血检”,了解治疗效果,直至达到中央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为止。
  第一疗程:1979年1月至6月,共拌海盐330万斤,全民食用6个月。
  第二疗程:1980年9月至12月,共拌海盐160万斤,全民食用3个月。
  第三疗程:1983年1月至6月,共拌海盐330万斤,全民食用6个月。
  三次共拌海盐820万斤,全民食用15个月。基本达到了中央规定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郯城县丝虫病的防治工作,经过历年来的艰苦奋斗,终于把多年折磨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瘟神送走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郯城县出现的一个伟大奇迹。同时也说明了别的国家不能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前人不能做到的,我们实现了。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群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协作,特别是供销部门在拌盐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记住,长年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在五十年代,他们为了郯城人民的身体健康,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乡,奔赴在广大农村,战胜各种困难,开展丝防工作。他们不顾当时的交通不便和生活的艰苦,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们的足迹走遍了郯城的村村户户,他们的汗水洒到了郯城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用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在郯城消灭丝虫病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的行动造福于郯城人民,郯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如班润芳、张恩云、路兆瑞、张庆云、赵振海、杨志修、鞠利苓、于香莉等同志,就是五十年代从外地来郯城工作的部分丝防队员。现在他(她)们虽然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但仍为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忘我地工作。
  我们更不能忘记烟台护校杨云红女同学,当时她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她身为丝防队的中队长,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身先士卒,置个人得失于不顾,以人民利益为重,对工作高度负责。1960年5月18日,路过庙山乡大高庄破石桥时,不幸落水,光荣殉职,时年仅23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大埠岭上。安息吧,杨云红同学,全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你的光辉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振海
责任者
曹景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丝虫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