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铸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50
颗粒名称: 异军突起铸辉煌
其他题名: 郯城县乡镇企业发展侧记
分类号: F276.3
页数: 16
页码: 186-201
摘要: 乡镇企业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我县情况看,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富裕、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企业发展

内容

乡镇企业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我县情况看,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富裕、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我县的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坎坷漫长的发展过程。70年代初期,在党和国家的政策鼓励支持下,全县积极发展工副业生产,不少地方以农村的“四坊"(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和简单的手工作坊为基础,把农村的“五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石匠、蠛匠)组织起来,积极发展铁业、木业、纺织、采矿等工副业生产。农业合作化以后,成立了专业队、专业组,有的还开办了一些简单的小型作坊式的修配厂、纺织厂等。虽然这些初期工厂设备落后,工艺粗糙,厂房简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不高,但却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76年开始,全县18个公社相继办起了社办工业。当时的企业有:木器厂、被服厂、面粉厂、辣椒面厂、脱水厂、丝织厂、化工厂、工艺美术厂。另外,利用山岭土坡,建起了水泥厂、砖瓦窑、石灰窑;利用地下矿藏资源建起了煤矿、重晶石矿、金刚石矿;利用池塘和空闲地办起了养鱼场、农场、养殖场等。生产各种为工业、农业、外贸出口以及为城乡市场服务的产品300多种。其中,电煤钻、金刚石玻璃刀、手表割刀、硅片刀、人造革提包、旅行包、服装、农具、水泥、煤炭等产品畅销省内外。草柳编工艺品、重晶石、电梳子、辣椒面、大蒜干、姜干等产品出口东南亚、欧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1976年4月,成立了“郯城县革命委员会人民公社工业管理局”,1978年更名为“郯城县社队企业局”,全县18个公社设“工交办公室”。从这一阶段情况来看,当时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很多人把乡镇企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有的认为是“以小挤大"、是“以落后挤先进"、是“小鱼吃大鱼”、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特别是姓“社”姓“资"问题的长期困扰,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社队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很小,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差,总体水平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尊重农民群众的这一伟大创造,破除了“左”的影响,排除了种种干扰,高度肯定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5个中央1号文件"、中发【1984】4号文件、中发【1997]8号文件和《乡镇企业法》等。在党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下,全县社队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农民在新生活的召唤下,冲破束缚,利用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拓宽生产经营领域,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声有色地登上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大舞台。在这个时期内,全县乡镇企业经历了一个由稳步上升、调整、整顿到持续发展的过程。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之后,社队企业正式改为乡镇企业,“郯城县社队企业局”更名为“郯城县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的范围由原来的公社、村两级办的企业扩大为乡(镇)、村、组、部分社员联营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广大农民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银行银根的放松,全县乡镇企业出现了乡办、村办、组办、联户办一起上,农、工、商、建、运、服齐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1984年前后,全县兴建农机厂15处,农贸公司17处,砖瓦厂20处,建筑公司18处,各乡镇普遍成立了工业公司。
  1988—1989年,随着海南建省、建特区的经济热潮向内地扩散和中央银根的放松,全国上下经济繁荣,市场活跃,全县上了20个小冷库,3个灰沙砖厂,总投资达4000多万元。
  1992,历经三年治理整顿,找出了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在县挂职领导的直接协调帮助下,马头、黄山、李庄、杨集等乡镇投资新上了5处小化工企业。
  1984年至1992年,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怀下,上马了一大批项目,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乡镇企业总产值由84年的1400万元猛增到92年的3.6亿元,乡镇企业日渐壮大。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机制上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有二点:一是企业产权不明确。理论上是人人有份,实际上是人人不管,企业搞好了集体受益,大家都有份;企业搞垮了,集体背包袱,大家都没有责任。个别企业经营承包者短期行为严重,企业亏损一走了之,谁也不去追究责任。二是政企职责不清楚。企业是乡村行政组织的附属物,行政组织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企业不具备独立性,企业自主权不落实,企业经营者依赖乡村行政组织的思想严重。三是投资主体不广泛,长期以来办企业投资靠集体,集体无钱靠贷款,没有贷款就不建。投资准确了,企业盈利,大家得利;投资失误了,资金损失, 集体背帐,谁也不承担责任。
  由于乡镇企业机制上的弊端和自身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县乡镇企业发展走了一些弯路:1984年靠行政命令上的一批项目,至1989年就垮掉了 ;1989年上的一批小冷库,生命周期仅有一二年;1992年上的一批小化工项目,使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的企业转产,有的就直接垮掉。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这形象地说明了十四大以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改革开放带入了一个新阶段。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助手”们,开始意识到按以前的发展路子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必须抓住机遇,理清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机制,突出发展重点,才能实现乡镇企业的新突破。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年一次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到江、浙等地考察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这一阶段,我县乡镇企业沐浴改革东风,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1993年,在工作思路上,以三句话概括:乡镇一级上骨干,村级企业上特色,个体私营企业给政策。这一年,县委出台了四个文件:郯发[93]13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村级企业发展的决定;郯发[93]14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奖惩办法》的通知;郯发[93]25号:关于开展一局一村,一厂一村,一校一村活动,大力发展乡村企业的决定;郯发[93]26号:关于批转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乡镇企业局《关于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选聘人才领办、创办、承办乡村企业实施意见的报告》的通知。《郯城报》曾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题,报导93年全县乡村企业发展的热火朝天的局面。1994年,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提出了"政府搭台,能人唱戏,政策扶持,股份经营”的发展模式,改变了过去那种“集体投资,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不良现象。政府只负责改善投资环境,提供生产场所,让农村经济能人自我投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在政策的扶持下,实行个体经营或股份经营,政府的不动产投资通过税收、租金、管理费等渠道收回。这样既减轻了经营者的投资压力,又减少了政府的投资风险。1995年,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域界限,各乡镇发展乡镇企业的项目和管理乡镇企业不再按四个轮子去划分,一律按照投资规模和企业规模管理、扶持、发展。原则上要求不再发展纯集体投资的项目,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股份化,鼓励个体私人投资办厂,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6年,在工作指导上,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培植利税大户,壮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批乡镇支柱产业;立足乡镇驻地,建设一批工贸小区;增加农民收入,膨胀一批专业村户;强化领导措施,建立一个抓乡镇企业的专门班子,由于''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全县发展乡镇企业的目标明确了,各乡镇都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7年,在工作考核上,坚持不以产值论英雄,按利税大户、上交税金、项目投资额来评价乡镇和企业的政绩,避免了一些经济指标很难考核准确的现象。在领导措施上,县、乡两级成立抓乡镇企业的专门班子。坚持县级领导包重点项目,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必须有一名主管乡镇企业,并配备一名抓乡镇企业工作的经贸书记。县里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外,县委1名副书记、5名常委、政府1名副县长,人大、政协各1名领导成员,共9名县级领导靠上抓乡镇企业,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在领导方式上,一改过去那种为企业包揽一切的做法,转为宏观指导、规划、监督、协调、服务。同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指导工作。并制定岀台了一系列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99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十条规定》,从税收扶持、合法权益保护、考核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并规定不分所有制形式每年排出前100名企业,由县委、县政府予以通报表扬。
  工作思路明晰了,路就会越走越宽。由于工作思路的调整,领导方式的转变,我县乡镇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由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微不足道的“草根工业”,成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参天大树”,成为拥有银杏加工、草柳加工、冶金、采矿、化工、造纸、食品、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饮服务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行业,并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经济总量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保证社会稳定,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1998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5万处,从业人员19.6万人,全县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7亿元,完成企业增加值23.6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57%,上交稅金3840万元,占全县乡级财政收入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部分的60%来自乡镇企业。目前,全县乡镇企业就行业和产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银杏加工业崭露头角。该类企业共有13家,其中外向型企业3家,主要产品有银杏果、叶、苗、种子、茶等六大系列,银杏产业产值可达8亿元,已成为我县第一大支柱产业。二是食品加工业花色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食品加工业共有45家,产品种类繁多,主要生产各种高中低档糖块、饼干、锅巴、酱菜等,该行业年产值可达6.9亿元。三是草柳工艺品加工业多姿多彩。该类企业共有23家,产品主要有:琅琊草编织的各种草帽,白柳条编织的各种提篮,玉米皮编织的各种小囤,杨柳木刻制的各种木旋工艺品,稻草编织的草绳或苫子等。该行业年产值可达2.06亿元。四是建筑业配套成龙。该类企业共122家,年产值可达2.6亿元。其中,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乡镇建筑企业15家,建材经营企业102家,建材经营企业产品主要有:水泥、石灰、石子、石膏板、装饰板等。五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为龙头。该类企业共有195家,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数的46、5%,从业人员8970余人,1998年,完成销售收入8.92亿元,实现利税9310万元。产品主要有水果罐头、蔬菜保鲜、大蒜脱水、芯板制造等。六是服装加工业争创名牌。目前,全县乡镇服装加工企业有5家,从业人员达700余人,年产西服30万套,年完成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750万元。主要分布在郯城镇和红花乡,即:郯城镇的鲁蒙莎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秋豪制衣有限公司、孔师制衣有限公司以及亚力特制衣有限公司,红花乡的金杉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他们立足市场,强化管理,努力实施名牌战略,所产西服均荣获“中国公认名牌”称号,很受消费者青睐。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鲁廷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