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要增产良种是关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9
颗粒名称: 农业要增产良种是关键
分类号: F325.27
页数: 8
页码: 85-92
摘要: 郯城县是一农业大县,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面积130万亩,其它类经济作物30万亩,年需种子近1000万公斤。建国前,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业生产水平极低。
关键词: 农业增产 良种

内容

郯城县是一农业大县,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面积130万亩,其它类经济作物30万亩,年需种子近1000万公斤。建国前,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业生产水平极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工作。经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种子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种子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建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变,我县主要农作物品种先后进行了多次更换。以小麦为例,建国前后主要是鱼鳞早、小红芒等地方品种,五十年代推广徐州438、碧蚂一号,六十年代推广石家庄407、北京8号、跃进8号,七十年代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七十年代末重点推广济南13号、高38、百泉40,1983年后推广鲁麦1号、鲁麦3号、鲁麦5号。1990年后,种子生产力度加大,良种的更换周期缩短。1991年后推广鲁麦14号、鲁麦15号,1997年后鲁麦21号、济南16号、高蛋白系列上升为主栽品种。五十年间小麦品种完成了七次更新换代,水稻品种完成5-6次更换,玉米实现了由农家品种、常规种向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的演变。“八五”、“九五”期间,我县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完成两次大面积更换。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呈现出当家品种覆盖面积大,接班品种推广速度快,苗头品种选拔及时的良好势头。
  在良种引进推广的同时,我县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潜力。每一次更新更换品种,都使产量发生一次飞跃,质量也上一个新台阶。建国五十年来,小麦单产连跨100公斤、200公斤、300公斤、400公斤大关,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玉米达500公斤。全县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9.81万吨增加到57.04万吨,增长了5.81倍,每亩单产由1949年的88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407公斤,增长4.63倍。同时,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由1989年前的20%左右,提高到36%以上,品种多、乱、杂问题有了很大改变,大田用种纯度由1989年的90%左右,提高到98%以上。
  农业增产,统一供种功不可没。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对种子宁可自留自用,也不愿购买种子。尤其是小麦、水稻等常规作物种子,相当一部分农民不理解为什么该用1.5斤粮食才换1斤种子,种、粮不分。1980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县乡联合统一供种,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从而激发了农民朋友购买、使用良种的热情,县乡种子部门良种销售量逐年增加。据统计,县种子公司良种供应量仅1996年〜1998年三年累计数就达1760万公斤,比1969年〜1979年十年供应量总和增加1.6倍多。特别是小麦、水稻种子近五年统一供种量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以小麦为例,1980年前供应量极少,1990年前后在60万公斤左右徘徊,1995年120万公斤,1996年263万公斤,1997年403.5万公斤。1997年小麦供种量是1980年的29.5倍,1990年的7倍。
  要实现统一供种,先决条件就是种子部门必须适时、足量地保证种子供应。1989年前,我县种子生产基地零散,体系不配套,生产量少、质劣。近十年来,我县加快了种子生产步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建立集中成片的种子生产基地,配套规范化的“一圃三田”繁育体系,严格管理,标准化操作,从而形成了种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县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县特约种子生产基地达5万亩,年产良种1000多万公斤,保证了全县生产用种。种子生产上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省、市、县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小麦"1、2、5”工程建设推广,水稻良种繁育体系及农作物繁、加、推体系建设等科研项目分别荣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星火三等奖。1992年5月,山东省小麦良繁体系建设暨优质品种开发观摩会在我县召开。1996年被省科委、财政厅、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小麦良繁项目先进县。1999年上半年,全市种子公司经理聚集郯城,对我县小麦种子生产现场观摩,同时吸引了江苏、安徽等十几个县市的种子客商前来考察,洽谈业务。
  我县的种子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依法治种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1987年前,我县种子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市场混乱,假劣种子泛滥。特别是1987年春,数十万公斤假玉米种给我县造成严重损失。痛定思痛,为坚决杜绝假劣种子坑农现象的发生,保障种子产业健康发展,自1988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种子管理机构,加大种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销种子和贩卖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仅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抽调种子执法人员60人次,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市场整顿3次,查处无证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40余家,捣毁制售假劣种子窝点2处,没收假劣种子3万公斤。目前,全县种子市场稳定,种子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统一供种工作有了良好氛围,我县农民用上了放心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良种虽然是农业增产的关键,但由于良种的种类不同,对抗御自然灾害亦有优劣之分,有的抗病抗风强,有的则差,如1999年8月1日夜,暴风骤雨,郯城镇东湖,凡是种“登海1号”(每市斤4.3元)玉米种的,没倒伏,其他品种,则普遍铺伏于地,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种子的重要性。总之,良种的引进、推广、更新、繁育、培植,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
  李在郯杜绍印马玉柱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在郯
责任者
杜绍印
责任者
马玉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