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沭河奏新曲凿穿马陵谱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6
颗粒名称: 腰斩沭河奏新曲凿穿马陵谱诗篇
其他题名: 记清泉寺水利枢纽工程
分类号: TV61
页数: 9
页码: 48-56
摘要: 郯城县地处鲁南,为沂、沭洪水走廊区。解放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人民生活困苦。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急民所需,重视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控制了旱涝灾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振兴郯城的农业经济,中共郯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乘经济体制改革的东风,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在举世闻名的“郯庐”大断裂带,在地质条件极差的马陵山区开凿隧洞,沐水西调,以彻底改变郯城的农业生产条件。
关键词: 水利枢纽 枢纽工程 清泉市

内容

郯城县地处鲁南,为沂、沭洪水走廊区。解放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人民生活困苦。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急民所需,重视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控制了旱涝灾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振兴郯城的农业经济,中共郯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乘经济体制改革的东风,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在举世闻名的“郯庐”大断裂带,在地质条件极差的马陵山区开凿隧洞,沐水西调,以彻底改变郯城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工程进行中, 从不在困难面前退让,直到最后胜利,实在是一大壮举。
  清泉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郯城东北三十五华里,横马陵山东引沐河水十二秒立方米,灌溉郯城东部、南部二十万亩土地。工程渠首路经清泉寺旧址,故名清泉寺水利枢纽工程。工程规模居县水利工程之最,是郯城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援下,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典范。
  欢呼!清泉寺隧洞建成该工程于1977年冬动工,1985年夏竣工,历时七年半。其咽喉工程为二千余米的隧洞,始于1978年,1983年凿通,历时五年。
  这一工程是郯城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水利工程。这是郯城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全县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四化建设中谱写的一曲胜利凯歌。实现了郯城人民“拦引沐河水,横穿马陵山,万米一条龙,引水灌良田”的誓言和夙愿。
  1984年,春意渐浓,万物望水之时,工程提前放水了。二月二十日,在渠首进水闸召开了隆重的通水典礼剪彩,省、地、县、乡一百五十名负责人及工地四百余名指战员参加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吨钢闸门徐徐升起,滔滔的沐河水伴同人们的歌声、欢呼声和锣鼓鞭炮声驯服地进入隧洞,奏岀了胜利的交响曲。
  这天红旗招展,群情激昂,自山洞到下游六十里沿途上,成千上万的人群夹道欢呼沭水流入农田。人们争相传告:“山洞通水了”。有的人捧着清甜的河水饮上两口,说:“我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丰收水淌到地里,流进了心田!”沿途人民欢呼雀跃、欢呼隧洞通水,庆祝清泉寺隧洞的建成。决心走前人没走的路清泉寺灌区控制下的六乡二十多万亩土地,为鲁南边沿、沂沐河走廊区,易旱怕涝,1961年虽建成了窑上灌区,但由于二十年的变迁,引水量日渐减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人民日夜盼望有更大更足的水源。1967年在沐河修建了拦河闸,引水工程待建。经过历年多次勘测及方案的比较,县委决定在拦河闸上游修建隧洞,改善恢复窑上灌区效能,解决下游缺水问题。
  在郯城境内的沐河上游引水,必须穿越马陵山,而穿山隧洞正位于沂、沭河大断裂的昌邑——大店深断裂与安邱 ——莒县大断裂范围内。工程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是前人望而生畏的。特别是处在国家预测的一条活动性极强的地震断裂带,也是我国重点研究的地震区。此区域岩石破碎,岩性脆弱,是常规开洞禁区。然而郯城县党和人民,抱以"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雄心壮志,决心在四化建设中,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打通隧洞,实现自己的愿望。
  艰难的征途
  四化征途不平坦,唯有英雄渡难关。清泉寺隧洞工程,难度之大,技术之严,要求之高,在我县水利工程史上是独有的。五年的隧洞施工,郯城人民一批又一批地参加,他们在马陵山安营扎寨,以工地为家,以山洞为阵地,顶烈日冒严寒、夜以继日,不分酷暑严寒,头顶碎石山,脚踩烂泥滩,坚持常年施工。他们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战胜了三次严重冒顶塌方、七十余次严52重塌方和不计其数的小塌方。终于在1983年3月打通了二千余米的隧洞。
  开凿隧洞冒顶塌方,是工程难关。1979年8月,三号井东,出现了冒顶塌方。塌深45米,地面呈9米方园、半米之深陷坑。塌落时响声隆隆,泥石流涌出。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并未被困难吓倒,群策群力,经过半年奋斗,采用打钎板①的方法,通过了塌方区。
  1980年5月,于上一塌方区以东又出现冒顶塌方。此次塌方,泥石流似浆状外溢,十五小时堵塞隧洞15米,持续半年塌至地面,地面呈直径4米、深10米之洞穴。为越过冒顶区,工程指挥部迅速组成''攻关小组",勘察研究处理方案:采用了先进的''新奥法”②,配合洞内灌浆固结法。历时一年,治住塌方。
  第三次塌方,于4号井东。在前进巷道施工中出现岩石断层,流水如泉,随即塌方,洞顶呈宽、高各4米,长6米之空洞。技术人员和工人采用了架云梯,钻入空洞中布设钢筋网、打眼固定锚筋,用混凝土喷护,止住了继续塌方。
  历时五年的隧洞施工,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代价,攻克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在施工中所采用的''新奥法”,于1985年获省水利科技一等奖。
  隧洞施工中,郯城县委和人民政府组成了强有力的清泉寺隧洞施工指挥部。县水利局抽调了大批骨干,省、地水利部门和有关单位也给予大力支持,各乡、镇也都先后组织大批劳力投入工程建设。在明、暗、干渠工程中,每期上阵近万人。全体指战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各种困难,凿通了隧洞,在郯城水利史上可谓一大奇迹。
  辛勤的劳动丰硕的成果清泉寺隧洞主线长11000多米,由渠首和干渠两部分组成。渠首东自进水闸,横穿马陵山,西至白马河长5500米,其中隧洞2200多米,暗渠2500余米,明渠800多米。干渠工程自白马河倒虹吸至原灌区总长近6000米。其中建筑物14座,与沭河拦河闸形成了蓄水、灌溉、发电之枢纽。特别是进水闸之启闭机楼、天桥、转梯居山谷而挺拔,放水时吞沐水而长啸;倒虹吸卧白马河而现尾;一座座建筑物象一颗颗明珠,嵌镶在马陵、沐水之55间,遥相呼应,为开辟马陵山游览区增添了光彩。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泉寺工程壮观的雄姿和巨大的效益,将永远载入郯城人民艰苦创业的史册。
  清泉寺工程规模是巨大的,总投资近一千万元,完成工程量八十余万方,投工日一百六十余万,耗用钢材达三百吨,水泥七千余吨,木材千余方。显示了人民的力量,体现了党和人民是驾驭自然、改造山河的主人。
  远传高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远传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清泉寺隧洞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