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武侯诗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23
颗粒名称: 历代咏武侯诗选
分类号: I106.2
页数: 23
页码: 238
摘要: 诸葛孔明,一代贤相,名垂宇宙,万世敬仰,历代文人墨客赋词作诗对其颂扬不已。
关键词: 咏武侯 诗词选

内容

编者按:诸葛孔明,一代贤相,名垂宇宙,万世敬仰,历代文人墨客赋词作诗对其颂扬不已。现将《临沂历代诗词选》一书的四首摘录发表如下:
  诸葛武候祠①
  〔明〕陈玉
  鹿走人间汉鼎移,南阳山色草庐低。卧龙不起扶江表,瞒贼长驱到陇西。渭水古田春雨滑,丈原高垒阵云迷。年来独有祠前柏,岁晚笼葱越鸟啼。®
  【注释】
  (I)诸葛武候祠:在临沂城北十七公里处的诸葛城。内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这首诗追述了诸葛亮所处的动乱时代和他高卧南阳草庐的恬淡情操,并通过渭水、五丈原等他曾经征战和殉国地方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褒奖了他的业绩。末联的寺柏葱茏和越鸟鸣啼,也不是单纯的祠景描写。它是以“比”的手法隐喻诸葛亮的品德和业绩长远留传,以及诸葛亮对蜀汉故国的眷恋。
  ②这两句说:东汉末年,刘氏王朝即将覆亡的时候,诸葛亮正隐居在山色如画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低矮的茅庐之中。鹿走人间:鹿,喻帝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走人间,这里指汉末刘姓失去政权,出现群雄混战、争夺帝位的局面。汉鼎移:汉王朝的帝业已经转移。鼎,古代炊器。传说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后遂以鼎为立国的重器。这里代指帝业,政权。南阳:汉郡名。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郡的邓县隆中。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草庐:即茅庐。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搭筑的简陋住宅。
  ③这两句说:诸葛亮不肯出山扶持刘表,曹操长驱西征占领了陇西。卧龙:旧时用以比喻隐居不仕的杰出人物。这里指诸葛亮。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不起:没有奋起,意即没有出山。江表;长江以南。因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属江外,故称江表。这里指刘表。因対表时任荆州刺史,东汉时荆州州治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南)在长江以南,故称。瞒贼:指曹操。曹操小字阿瞒。旧时以刘各为正统,蔑称曾操为贼。长驱:指军队向远方挺进。陇西:陇山以西地区。这里当指曹操打败割据凉州一带的马超。
  ④这两句说:渭水一带古老的田野经雨变得粘滑,五丈原营垒的上空阵云低迷。渭水:潢河最大的支流。源出甘肃渭原县,东流至潼关县汇入黄河。诸葛亮北伐魏国时,曾驻军于渭水之滨,与魏兵相持。丈原:即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在此驻军屯田,后病逝于此。高垒:高大的营垒。指诸葛亮驻军的营垒。阵云:战地烟云。迷:迷离,模糊不清。
  ⑤祠前柏:诸葛式侯祠前的柏树。岁晚:年末。越鸟:南方产的鸟。
  作者简介:陈玉,字德卿,明沥州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督察院右督御史。
  琅琊北望
  琅琊近走东蒙山,断木枯枝尚可攀。古堞春深花烂漫,苍岩风急雁飞还。卧龙跃鲤皆祠庙,日观天门可驻颜。紫极频瞻云五色,圣皇曾点殿中班。
  【注释】
  ①这两句说:琅琊古城的附近蒙山逶迤而过,山上很断木枯枝尚可攀援。走:趋向。引中为延仲。东蒙山:亦称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县境。
  ②这两句说颛臾故城春意正浓,山花烂漫;苍岩寺上空,鸿雁逐风北飞。古堞(die谍):作者自注:"颛史在蒙山下。”堞是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这里古堞指位于蒙山前约二公里处的颛臾故城遗址。苍岩:作者自注:“沂北有苍岩寺。”苍岩寺故址在今山东费县城南一公里半处。
  ③这两句说:皆日卧龙、跃鲤的地方现在都耸立着祠庙,泰山上的日观、无门等名胜能使人赏心悦目、红颜长驻。卧龙:卧居的龙。喻捲诸葛亮。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称他为卧龙。诸葛亮为琅琊阳都人,他的出生地即今沂南砖埠乡,在临沂城的北面。今临沂诸葛城有诸葛祠的旧址。跃鲤:据晋干宝《搜神记》载:王祥之母有疾,思食鲤鱼,王祥欲剖冰求之,冰忽自解,有双鲤跃岀。王祥的故里即临沂城北十四公里处的东孝友村。村边有孝感河,传说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河的北岸有孝友祠旧址。日观、天门:指泰山上的日观第和东、南、西天门。驻颜:留住年轻的容颜不使衰老。驻,止住。苏轼《洞霄宫》诗:“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④这两句说:频频瞻望帝宫的上空五色祥云茏罩,圣明的皇帝在点检上朝的文式官员。紫极;紫指天上的星座紫微垣;机是皇极,即皇位。紫极,代指皇帝居住的宫殿。频瞻:频频瞻望。瞻,看,望。云五邕:云呈五色。古时认为五色云为祥瑞之兆。圣皇:圣明的皇帝。曾:副词。用以加强语气。殿中班:即朝班。朝官排列的次序。殿中,宫中,殿上。班,序位。这里指文武官员上朝时的序位。
  作者简介:戴燝明福建长泰(今属福建)人。万历十四年 (1586年)进士,曾任沂州道道员,广东参议。
  阳都道上问诸葛武侯故里
  〔清〕高淑曾
  管乐起南阳,伊吕佐西土。
  由来间气钟,乃在沂之浒。
  春风吹行雄临流时怀古。
  山川吐奇秀,一门萃龙虎。
  想其垂髻时,弋钓或兹浦。
  陵谷递变更,故居夷禾黍。
  欲访通德里,白云满山坞。
  【注释]
  ①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作者行至阳都道上,探听诸葛亮故里,欲访而未得,寄兴于诗,赞颂了诸葛亮及其一家。着墨虽不多,但有写实、有想象,耐人吟咏。阳都: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诸葛亮出生在那里。问:探听。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生前曾受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式侯,故后人以诸葛武侯称之。故里:故乡。
  ②这两句说;诸葛亮从南阳出仕,辅佐刘备、刘禅治理蜀国。管乐:管仲和乐毅。菅仲,春秋时齐国名相;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这里喻指诸葛亮。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曾自比管、乐。起:出身。南阳:诸葛亮出仕前隐居之地,在今湖北省襄阳城西十公里,古地名叫隆中。伊吕:伊尹和吕尚。伊尹,商汤的名相;吕尚(即姜太公),周武的名相。二人都是开国元勋,常并称用以颂扬能人的地位和功业。这里是以伊、呂的功业来比喻诸葛亮。佐:辅佐。西土:指蜀国,蜀地居我国的西部。
  ③这两句说:在沂河岸边,从来聚集着五行之气中的语气。由来:从来。间气;古谶纬之说以五行附会人事,谓帝王臣民各受五行之气而生,间气乃'不苞一行”之气,得之以生为臣。诸葛亮是位贤相,所以说他的故乡聚居着间气。钟;聚集。沂之浒:沂河岸边。浒(hu虎),水边。
  ④行=:行进中的车前帷幔。这里指作者乘坐的车子。=(xian)险),车子前面的帷幔。临流:而对着河流。流,这里指沂河。时:吋常。怀古:追念古昔。
  ⑤吐奇秀:表现出奇异的秀丽,吐,发出,表现出,一门萃龙虎:诸葛亮一家聚集了不少英雄豪杰。一门,一家子。指诸葛亮家。萃,聚集。龙虎,龙和虎。比喻杰出的人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夫人黃氏、儿子诸葛瞻那是有才能的人物。
  ⑥这两句说:想象诸葛亮在童年时,或许就在这道河边钓鱼。其:他,指诸葛亮。垂(tiao条):古时儿童不束发, 发下垂,垂下的头发叫髫,因之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弋钓:钓鱼。弋,原意以绳索箭而射,这里指钓竿上的绳。或:或许、可能。玆:这。浦:水边。
  ⑦这两句说:自然面貌不断交替地变化着,故居已被平为农田,长满了庄稼。陵谷:地面高低形势的变动。《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递:交替着。故居;以前曾经住过的房屋。这里指诸葛亮童年住的地方。夷:削平。禾泰:禾和泰。都是粮食作物。这里泛指庄嫁。
  ⑧通德里,东汉学者郑玄,很受孔融的崇敬。孔融做北海相时,命高密县在郑玄住处修建郑公乡,使住处能通过高车,号其门为通德门。这里喻指诸葛亮故居。山坞:山中四面高中问低的谷地。
  何培刚注
  作者简介:高淑曾,清沂水(今属山东沂南大庄)人,字鲁如。雍正进士,曾任常德府知府。过东莞,武、刘二孝廉载酒,
  谈花之寺为沂之胜境,同楚中刘公蕃赋①
  〔清〕周亮工
  诸葛沟前雁影疏,寒归海县暂停车。传名独爱花之寺,隐地谁寻石者居。且喜酒成真是露,莫言松化便是樗。吴云楚水知非远,二十双田正好=。
  【注释】
  ①东莞:古郡、具名,在今山东沂水县一带。这里代指清沂水县。武、刘二孝廉:孝廉是明淸时对举人的称呼。武刘二孝廉是指武姓和刘姓两位举人。二举人生平不详。花之寺:寺名。旧址在今沂南县张庄镇西南的王坡鼻山上。楚中刘公蕃:楚中指长江中游湖南、湖北一带。刘公蕃当为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这首诗当作于康熙五年,时作者由山东青州海防道调江南江安粮道。南下时,过沂水与友人相聚,感怀而作。诗中歌吟了沂水风物,如花之寺胜境和沂水露酒,并以松不会化樗和归隐耕种劝慰刘公藩。诗写得含蓄蕴藉,对仗工整,有大家风格。
  ②这两句说;诸葛沟前南飞的大雁已经很少看到,我冒着寒冷南归,在此停车暂住。诸葛沟前:盘葛沟即诸葛庄,在沂水县西北二十三公里处,现已设镇。因沂水城在它的南而,故称诸葛沟前。雁影疏:大雁的影子已很稀少。疏,稀。海县:滨海之县。诗人任江南江安粮道,寄家江南,濒海、故称。
  ③ 这两句说:只是喜欢具有美好名字的花之寺胜境, 有谁去寻访隐居之地的石者居!独:副词,仅,只。隐地:隐居之地。石者居:作者自注:"朐诗人傅国作石者居于云黃山中。”
  ④这两句说:还喜这里的酒真象露一样清冽,别说松树会化成樗标。且:还。酒成:酒酿成。象露:象露一样淸冽。作者自注:青酒皆以露名,刘家露尤清冽,在玉露上。” 青酒,即方州之酒。康熙时,沂水属青州。松化为樗:松是良木;樗即臭椿,为恶木。松化为樗即良木变成恶木。这里比喻刘公蕃等好的品格,永远能保持住。《隋书•李士廉传》: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拍后身化为樗栎!”
  ⑤这两句说:吴、楚之地离此并不太远,到达那里正是耕种的时候。吴云楚水;吴地的云,楚地的水。吴、楚皆春秋时国名,吴在长江下游一带,都吴(今苏州);楚在湖南、湖北一带。当时,作者调江南江安粮道,刘公蕃去楚中,故称吴云楚水。二十双田:泛指农田。双田,五亩。一说为四亩或五十亩。二十双田叩一百亩。=(chu锄):同锄。锄地。这里泛指农事活动。辛鸿义注
  作者简介: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又号城斋,(清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潍县知县迁监察御史.入清后,官至户部右侍郎。曾两次遭劫论死,后遇赦。卒于康熙11年,称栋下先生.工古文,亦善诗。著有《赖古唐诗钞》等。诸葛用酒出奇兵
  —《三国演义》诸葛亮用酒布兵片断
  李振兴
  诸葛亮自27岁受刘备三顾之恩,初出茅庐以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于饮酒谈笑之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借东风、破赤壁、平定益州、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岀祁山;终于三分天下,立下了万世不朽之功业,也留下了一连串用酒出奇兵的千古佳话。
  (一)火烧新野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末旬丙午日,曹操起兵五十万杀奔新野而来,曹兵杀到博望,刘备得知,急问计于孔明。诸葛亮泰然自若,一面差人在新野城四门挂榜,晓喻居民急向樊城避难,一面唤诸将听令,先令关羽带一千兵各带布袋去白河上游,装上土石,堵住白河之水,埋伏在那里;又令张飞带一千兵到白河渡口埋伏;又令赵云带三千兵取芦荻干柴,放在新野县近城人家屋上,暗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叫赵云兵分四队,围住新野城南、北、西三门,只留东门教曹兵逃生,曹兵逃时,不可截杀,只在背后追击;又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兵去新野县外三十里鹊尾坡,青红旗号混杂。使曹军生疑,然后埋伏在县城周围,见城中火起时,即可追败兵。曹兵以曹仁、曹洪为前部先锋,引大军十万,前面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杀奔新野,中午时分,来到鹊尾坡,许褚见前面依山傍岭一簇人马,打着青红旗号,不敢追赶。曹仁判定必是疑兵,令许褚速进兵,许褚带兵杀了过去,到了林中搜寻,空无一人,此时红日西落,许褚正想带兵攻进县城,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连忙带兵看时,只见山岭上一簇旌旗丛中,两把伞盖之下,左边坐着刘备,右边坐着诸葛亮,二人悠然自得,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旁若无人。许褚看了大怒,指挥兵将杀上山来,山上擂木炮石纷纷打来,曹兵不能前进。
  这时天色已晚,曹仁下令攻抢县城,安歇兵将,进得县城,空无一人。曹洪判断,这是刘备、诸葛亮计穷势孤,带百姓连夜逃跑,于是令全军在城内驻扎。此时,曹军饥饿疲乏,都去夺房做饭。初更以后,狂风大作,守门之兵慌报城中起火,曹仁认定是做饭不小心引起火来,话未说完,又有兵报城南、北、西门全部起火,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城起火,一片通红。曹仁带兵冒火寻路而逃,有人报东门无火,曹仁带兵急冲岀东门,兵将乱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兵逃出东门,正要庆幸,赵云带兵赶来,混杀一阵,接着又被糜芳、刘封各带兵冲杀一阵,曹兵如惊弓之鸟,狂奔而去,四更时分,逃到白河岸边。这时曹兵人困马乏,人马都下河喝水,人声喧嚷,马乱嘶鸣。
  这时,关羽在白河上游,先见新野火起,现又听见下游人喊马嘶,估计曹兵退到河边,急令兵将一齐推倒堵水的布袋墙,水势滔天,冲向下游,曹兵不备,大半溺死于水中。曹仁带残兵败将,向水阔处夺路而逃,逃到博陵渡口,惊魂未定,又听喊声大震,张飞又带大队人马杀奔而来,曹兵大败而逃……
  诸葛亮初出茅庐,在与刘备饮酒谈笑之中,为曹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四面埋伏,火烧水淹,震慑了曹军,也使关羽、张飞等猛将,对刘备“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之言,心悦诚服。
  (二)草船借箭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曹操率百万大军大举进攻江东。诸葛亮只身来到东吴,口若悬河,舌战群儒、激孙权、说周瑜,促成了联吴抗曹的大计。
  周瑜定计,蒋干偷书,曹操上当。周瑜之计,众将不知, 唯有诸葛亮明察秋毫。周瑜胸襟狭窄,见诸葛亮谋高于他,对诸葛亮顿起杀心。
  一日,周瑜心怀叵测,聚众将于帐下,请来诸葛亮。周瑜说:“大战在即,水路之中,用何兵器才能取胜?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说:“大江之上,只有用弓箭才能领先。” 周瑜以为诸葛亮中计,高兴地说:“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现军中缺少弓箭,想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备应战,请您不要推辞。如用他人,怕无才能,完不成这个任务.”诸葛亮泰然回答:“我在这里正闲,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说:“十天之内,可能完成吧?”诸葛亮回答说:“两军相争之际,曹军早晚必到,如用十天,必误大事。”周瑜说:"先生认为几天可以完成?”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定向您交上十万枝箭!”周瑜不信,对诸葛亮说:“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斩钉截铁地说:"三天不成,甘受军法处置!” 周瑜大喜,当着众将领的面,签了军令状,设酒宴款待诸葛亮。席间,周瑜自认为得计,频频向诸葛亮劝酒,诸葛亮欣然举杯,畅饮而尽,计上心头,胸有成竹地对周瑜说:“今天来不及了,明天我就安排人造箭。"说完诸葛亮连饮数杯, 红光满面,泰然自若,辞别周瑜而去。
  诸葛亮走后,鲁肃对周瑜说:“诸葛亮是不是要骗我们?” 周瑜说:“他白送死,不是我逼他,我已和他当众签了军令状,到时他插翅难逃,那时定他的罪,他有何话说?”
  诸葛亮暗嘱鲁肃备船二十只,每船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帏幔遮住,各船都用草千把,密排起来,竖在船两边,停在江边。诸葛亮请鲁肃三日后来此看箭。鲁肃把诸葛亮造箭不用箭竹、羽毛、胶漆等物的情况告诉周瑜后,周瑜想来想去, 不解诸葛亮之意。
  诸葛亮造箭,一天、二天,毫无动静,大家非常疑惑。到了第三天四更,鲁肃来到他为诸葛亮备下的船边,诸葛亮请他上船说:“我请你一道去北边取箭。”鲁肃问:“箭在哪里?”诸葛亮说:“请您别问,前去就见。”诸葛亮命把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望江北岸进发,这天晚上,江上大雾,伸手不见五指。船在水上急驶,于五更时分驶到曹操水寨边。诸葛亮命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大惊,问:"如果曹兵一齐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回答:“我断定曹操虽然奸诈,在大雾中一定不敢岀战。”接着叫人在船上摆酒与鲁肃对饮,诸葛亮殷勤劝酒,对鲁肃说;“我们饮酒为乐,雾散便回,请不要担忧”。
  曹操水寨中听得擂鼓呐喊,连忙报知曹操。曹操传令“大雾迷江,必有埋伏,不可轻动,乱箭射之。”曹军弓箭手一万多人一齐放箭,诸葛亮令把船掉回,头东尾西,逼近曹军水寨受箭,只听得大雾中小船上擂鼓呐喊,曹寨中箭如雨发.渐渐太阳升起,雾露散开,诸葛亮急命收船。二十只船上两边竖起的草把上,早已密密麻麻排满箭枝。诸葛亮叫人在船上高声喊道:“谢丞相箭!”曹操懊恼不已。
  诸葛亮对鲁肃说;每只船上都有四五千枝箭,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数万箭。”鲁肃说:“先生真是神人啊! 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雾?”诸葛亮回答说:"当将领的,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军情,不明兵势,是庸才。我三天前根据天气情况,判定今天有大雾,所以敢立下军令状,周瑜怎么能用此事害我呢?”鲁肃拜服。船到东岸,诸葛亮叫人把船上箭枝搬入军营。周瑜大惊之余,慨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周瑜不得不收起杀心,岀寨迎接,以师礼敬待诸葛亮,并于军营中设酒摆宴,与诸葛亮共饮美酒,诸葛亮满怀胜利的喜悦,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三)计诱张郃
  建安二十三年春。曹操兴兵讨蜀国。曹军猛将张郃自吿奋勇来攻张飞所守的巴西。张郃初战失利,退到宕渠山上,坚守不战。张飞多次挑战,张郃就是不出战。张飞苦思冥想, 无计可施。
  相持五十多天后,张飞就在山前扎下兵寨,天天喝酒,喝到大醉时,坐在山前大声辱骂张郃。
  刘备派人到军中慰劳,回去后来人向刘备汇报了张飞每天在阵前饮酒之事。刘备大惊,怕猛张飞饮酒误了军务大事,就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听后大笑着对刘备说,“原来是这样!阵前怕没好酒,成都佳酿极多,可把五十瓮好酒分三车装了,速送到阵前叫张飞饮之。”刘备急忙阻止道:“我弟向来饮酒误事,军师为什么反送他许多好酒?我弟酒醉之中定被张郃所害。”诸葛亮又笑着对刘备说:“您与张飞多年弟兄,现在不知他的心思啊,张飞历来刚强,收川之时他义释严颜,这不是一般勇夫所能做到的。现在他在宕渠山与张郃相持五十多天,近来听说他阵前饮酒,醉后则坐在山前辱骂张郃,旁若无人,镇定自如。这不是他贪杯,而是以此让张郃中计啊! ”刘备说:“虽然如此,未见其实,可叫魏延去帮助他。”诸葛亮于是令魏延解酒赴张飞军中,车上各插着黄旗一面,写着:“军前公用美酒”六个大字。
  魏延解酒到张飞寨中,说是刘备赐酒。张飞令魏延雷铜各带一支兵埋伏在左右两面,叫人把酒摆列在阵前,命一些兵士大张旗鼓一齐饮酒。张飞坐在前面,连举杯豪饮,令二小卒在面前相扑为戏。张郃在山上看见,火冒三丈说:“张飞太欺负我了! ”就命曹兵晚上下山劫张飞兵寨,张郃果然中了诸葛亮、张飞的醉酒诱兵之计,落得个丢寨弃甲,落荒而逃。
  (四)宴难张温
  蜀国建兴元年秋八月,曹丕欲调五路大军攻打西川,派人入关,许割地为邻,合孙权起兵十万,攻西川峡口,作第三路军。诸葛亮命能言善辩的户部尚书邓芝前往东吴,陈说利害,阻止东吴发兵以解川中之危,邓芝在东吴随机应变,侃侃而谈,顺利完成了任务,孙权派中郎将张温随邓芝一同入川答礼,共议连和之事。
  张溫到川后,先拜见刘禅,他自以为得志,在大殿上旁若无人,举止傲慢,诸葛亮遂定计设宴难张温。
  第二天,诸葛亮设宴招待张温。张温以为川中没有和他相当的对手,所以没有半点畏惧之心,欣然赴宴而来.诸葛亮亲自下座相迎,对张温显得非常敬重,不停地举杯向张温敬酒,张温显得非常得意,喝得酒酣耳热;诸葛亮成竹在胸,也连连举杯,与张温畅饮。正在宾主欢饮之间,突然一人乘醉而入,昂然入席就座。张温有怒色,问诸葛亮说:"这是什么人?”诸葛亮说:"是秦宓,益州的学士。”张温轻蔑地问秦宓:“号称学士,不知学过什么?”秦宓义正言辞回答说:“蜀中五尺高的小儿,尚且都上过学,何况我呢?” 张温说:“说说你学过什么?”秦宓回答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你问我学的什么,怎么能藐视呢?”张温大笑说:“你口出大言,我暂问你天文之事。天有头吗?" 秦宓回答说:“有头。”张温说:“头在哪里?”秦宓说:“在西方。《诗》中说'乃眷西顾。‘以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在高处却能听到低处之声。《诗》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天怎么能听到?”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脚。《诗》中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走?”张温又问:“天有姓氏吗?”秦宓说:“怎能无姓?”张温说:“姓什么?” 秦宓说:“姓刘。”张温反问;“怎么知道天姓刘?”秦宓说:“皇帝(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张温又问;“太阳生在东边吗?”秦宓说:“太阳虽然生在东却落在西面。” 秦宓对答如流,满座皆惊。张溫无话可说。
  秦宓反过来问张温:“先生是东吴名士,现在把有关天的一件事问您,一定能明白天的道理。古时,天地只是一团混沌,等到分开时,阴阳相离,轻清的,向上浮形成了天;重浊的,向下凝结成了地。到共工氏战败时。它头碰不周山,天柱断,地维缺;于是天往西北倾,地往东南陷。天既然是轻清的上浮而成,为什么又倾其西北?轻清的东西之外,还是些什么?望先生指教。”张温似醉如痴,惭愧无比,无言可答,再也无心饮酒,就离席对诸葛亮说;“不想蜀国人才辈出,刚才听到讲论,使我茅塞顿开。”诸葛亮怕张溫羞愧、为他解脱说道;“酒席间互相诘问,都是戏谈,您深知安邦定国的大道理,怎么在乎唇齿之间的戏言呢?”张温拜谢不已。诸葛亮摆酒难张溫,有礼有节,巧妙异常,既灭了东吴使节的傲慢威风,又维护了蜀吴联合抗曹的大局,便众人称赞不已。
  (五)七摘孟获
  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5月)诸葛亮在平定南中,接连获胜后,史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采用"攻心为上”的策路,开始了征服蛮王孟获的战斗。
  第一次,孟获被魏延等生擒,解来大寨见孔明。"却说孔明早己杀牛宰马,设宴在寨”,对新降服的将士,"皆赐酒食待之,又赐酒肉米粮而归。蛮兵深感其恩,泣拜而去。" 孔明让孟获观看了自己的阵容,问孟获:“吾已擒汝,汝心下肯服吾否?"当孟获不服,决心再战时,孔明笑曰:"放汝回去。”即令去其缚与衣服穿了,又赐酒食之,临行又与了鞍马,差人送出路径,望本寨而去。
  孟获第二次被擒,是因自己饮酒大醉,被董荼奴等执缚送蜀寨。孔明问其服否?孟获曰:"此非汝之能也,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因就吾心又不服矣! ”孔明曰:“吾今再放汝回去”……"令左右去其绳索,将孟获放起,仍前以好酒食持之,列坐于帐上.”孔明洒后,唤孟获同上马,出寨看视诸营寨栅所屯粮草,所积军器,教其认清形势,尽早降服。孟获却以“某虽肯降,怎奈洞中之人,未肯心.顺” 为由,不肯归降。孔明忻然,又诸盂获回到大寨。饮酒至晚,获辞去。孔明亲自送至沪水边,以船送获归寨,孔明自回。
  第三次,马岱受孔明之计,先擒其弟孟优,又擒了孟获.盂获仍不服。孔明遂令武士去其绳索,放起孟获,孟获并各洞酋长,一时皆放。
  第四次,孟茯被俘。心仍不服。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赐酒压惊,就坐于帐中,……孔明令备马送获。
  孟获第五次被擒,仍表不眼,孔明叱左右去其缚,放起孟获。又将同时被擒的孟优,朵思大王皆释其缚,赐酒食压掠。
  六擒孟获还未心服,孔明又放获回。
  第七次,诸葛亮用计在盘蛇谷火烧乌戈国王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后,又令马岱引五百军拦捉孟获。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执缚已定。此时王平、张翼引一军赶到蛮寨中,将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皆活捉而来……
  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 盼咐而去。
  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与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教令我等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日可速去。”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也?”遂同妻子宗党等人,皆匍匐跪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1!”孔明曰 "公今服乎?”获泣而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也!”孔明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忻然,跳跃而庆之……后有进贡天子之物,终身不反。南方已定,皆是孔明用酒攻心之功。
  酒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包括曹操在内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赖于酒来衬托,有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也与酒的作用密不可分。不妨略举几例:
  例一,第五回关云长“溫酒斩华雄”一节。其时,关羽只不过是刘备身边的一名马弓手,他自告奋勇迎战华雄,袁术叱责他"汝欺吾诸侯无大将耶?”是曹操岀面说情才让他上阵的,这一节有一段文字描写:“操教热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溫。”在不到90字的一段文中,就三处提到酒。第一处是曹操向关羽敬酒。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位诸侯能向一名马弓手敬酒,并且坚信他能取胜。这是何等礼贤下士,独具慧眼!这正是曹操与袁术、袁绍等辈的不同之处。也正是他后来能够击败众诸侯成就霸业的重要条件。第二处是关羽置酒不饮,说“某去便来”,这就表现了关羽有手到擒来的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第三处是关羽“提华雄之头”归来,酒还是温热的。这就足见关羽斩华雄时间之短促,显示了关羽的武功盖世和勇猛绝伦。这一杯酒表现了多么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啊!
  例二,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正被人打得东逃西窜,走投无路,暂寄身在曹操处。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曹操早知刘备非等闲之辈,只是不便点破而已。但“适见枝头梅子青之”,触景生情,想起去年征战张绣时让将士们“望梅止渴”的得意杰作,就来了情绪,邀刘备煮酒对饮。三杯黄汤下肚,曹操也就忘乎所以,信口与刘备论起"天下谁是英雄”来。曹操把当时兵精粮足,地广将多的一些赫赫人物,诸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不是看作“冢中枯骨”、"色厉胆薄”,便视为"虚名无实”、"藉父之名”和“守户之犬”,不屑一顾,而却指着刘备和自己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后“吃了一惊,手中所执筷匙,不觉落于地下。"幸亏当时雷声大作,才掩饰了过去,表现了刘备的机敏过人.后人才有诗赞道:“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也正因为曹操的酒后吐真言,刘备怕遭其暗算,才"寻个脱身之计",迅速离去,从而做岀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来。
  例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弦歌知雅意,怀酒谢良朋”的周公瑾,在群英会上舞剑作歌,佯作大醉,靠的就是酒和自己的“雅量高志”,才骗过了蒋干,使其堕入彀中,盗走了他伪造的书信,进而使曹操中计,杀了熟悉水战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进而又中了庞统“锁战船”的“连环计”。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一场火攻,就打败了号称统帅八十三万大军的曹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正是这一场大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分鼎足的局面。
  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岀很多。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当时曹操擒吕布、破袁绍、败袁术、灭张绣,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借着酒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短歌行》.还有第七十五回关羽“刮骨疗毒"一节,华陀为关羽刮毒时悉悉有声,“帐上帐下的人见了都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与马良“饮酒下棋,谈笑自若",用“饮酒下棋”来表示关羽的刚强意志和临危不乱等等。
  由此,就足以说明,酒与《三国演义》之下可分和重要性。
  摘自《华夏酒报》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地名

诸葛亮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陈玉
相关人物
菅仲
相关人物
伊吕
相关人物
伊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