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堤酿酒业略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07
颗粒名称: 岸堤酿酒业略述
分类号: TS261
页数: 3
页码: 146
摘要: 岸堤始建于唐代,原名双凤镇,因“南临汶波”“河堤甚高”,故于明朝易为现名岸堤。汶河水清澈甘冽,适于酿酒。唐朝时该地多为殷姓,曾出了殷雷、殷电两个大将军。那时该地就有酿酒小作坊,所酿之酒绵甜甘爽,醇香宜人。
关键词: 酿酒业 岸堤 双凤镇

内容

岸堤始建于唐代,原名双凤镇,因“南临汶波”“河堤甚高”,故于明朝易为现名岸堤。汶河水清澈甘冽,适于酿酒。唐朝时该地多为殷姓,曾出了殷雷、殷电两个大将军。那时该地就有酿酒小作坊,所酿之酒绵甜甘爽,醇香宜人。后来随历史朝代更迭,酿酒业也兴衰交替,难以一一尽述。现根据当地部分老人的回忆,将民国以来岸堤酿酒业发展轮廓略述如下:
  1926年,本地人郭长振开张了民国后岸堤的第一家酿酒作坊。接着,盘山庄的祖玉田也来岸堤开办了酿酒店。这两家酿酒作坊,规模不大,自产自销,三两年后,即停业。
  1933年,沂水朱蔚人吴玉恒来岸堤,以集股的形式,集了十大股,租了二十多间房子,购买了设备,兴办了岸堤酒坊。其址在今镇卫生院东北部附近。吴玉恒让其子吴庆善当先生(即会计),聘请田建初(田家北村)任掌柜,本地人麻春亭、张德法分别当大簸箕(即大师傅)、二簸箕(即二师傅),并雇用了十多人。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高梁、麦曲,日产800斤左右。可以用钱购买,亦可拿粮食兑换。生意一度颇为兴隆。抗战爆发,时局动荡,该酒坊于1937年又告关闭。
  1948年,我人民政府又在原酒坊旧址上新建了岸堤酿酒厂,依汶拔麻的王西亮任经理,四川人米增任总务股长。不久,当地人公玉后任副经理;米增调离后又兼任了总务股长。会计是刘京斋(姚沟人),保管姚运昌(青驼人),大师傅是盘山庄的王XX。同时,还从界湖以东请来了五名技术人员。全厂工作人员20多名,厂房十三间,主要原料仍为高粱、麦曲,日产800--900斤酒。厂里有一台大石磨,由骡子拉着磨料。酿造时,在发酵槽上部置一个大锡锅,里面盛凉水,上罩一个大盖子,二师傅不时地敲打此盖子,蒸出的酒就通过槽沟流下来。刚开始,产出的酒非常浑浊,不能饮用。后来经过改进,终于产出了清爽绵甜的优质白酒。酒厂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批发,一般不零售。1949年秋,根据上级指示,酒厂与商店合并,酒厂随即停止生产。
  1958年,岸堤又开办了一处酒厂,主要原料为瓜干。因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原料短缺,不久,又被迫关门。
  从此以后,岸堤的酒就全是从县酒厂和外地购进的了。
  供材料人:公玉后,71岁,原岸堤酒厂副经理,总务股长,岸堤二村人;
  王全德,83岁,岸堤三村人,离休干部;
  代怀清,71岁,岸堤二村人。
  作者:魏启田,岸堤镇政协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高军,岸堤镇委秘书,县政协文史资料通讯员;
  1993年7月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启
责任者
田高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长振
相关人物
祖玉田
相关人物
吴玉恒
相关人物
吴庆善
相关人物
田建初
相关人物
麻春亭
相关人物
张德法
相关人物
王全德
相关人物
代怀清
相关人物
魏启田
相关人物
高军
相关人物
双凤镇
相关地名
岸堤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