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冢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420
颗粒名称: 曹嵩冢初考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29-130
摘要: 在阳都故城西岭人称“乱墩子”的古墓群处,有一大型古墓,墓前一方块汉画像石,中有穿孔,俗谓"旗杆石''。当地世传为“曹嵩冢”。查:《三国志•魏书》载:“兴平元年(194)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太平寰宇记》称:"魏曹嵩墓在县南一百廿五里处。''《魏志》曰:“太祖父嵩避地琅琊,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遂葬于此。“
关键词: 曹嵩冢 初考

内容

在阳都故城西岭人称“乱墩子”的古墓群处,有一大型古墓,墓前一方块汉画像石,中有穿孔,俗谓"旗杆石''。当地世传为“曹嵩冢”。查:《三国志•魏书》载:“兴平元年(194)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太平寰宇记》称:"魏曹嵩墓在县南一百廿五里处。''《魏志》曰:“太祖父嵩避地琅琊,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遂葬于此。“又据《后汉演义》、《诸葛亮新传》、《诸葛亮论文集》等资料:曹嵩为汉末太尉,退居后回谯县,初平元年各地起兵讨伐董卓,引起豪强割据,公元192年曹操据兖州,193年任州牧,操北派泰山郡守应劭,南求徐州刺史陶谦,迎送其父嵩避难琅琊。嵩行至华(今青驼一带)、费(县)间,被陶谦部将张恺所杀,故引起操先后两次伐陶谦。第二次战火烧到东海,琅哪阳都沦为重灾区。正如诸葛瑾所说:“本州遭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
  在考查阳都时,请大汪家庄几位耋年老人聚谈,从他们口中找到了曹嵩冢的确切位置。他们说:“曹嵩冢这事俺早听父、祖辈们传说过:曹操父亲曹嵩来北方避难,走到青驼间,被绿林头子张恺所杀,家人投奔阳都,托亲朋埋在西岭官地里……”年过80的汪兰亭说:“听老人讲,百多年前曹嵩冢就被扒过,叫沂州府官家制止了,旗杆石抬到俺庄庙里做了香炉,民国十七年被黄疃农民协会一砸两半,那一半还在九道弯胡同碾底下做稳石用着。”据平墓者讲:1952年扒曹嵩冢时,石条做了桥板,墓门在西北,有两块雕像石,一块被砸坏,一块找不到了。但是到了1993年,这块1米见方的影壁石又发掘出来,现在村办公室院内,从图上看,3层楼的中间靠右坐一位官员,左边是一位官娘,上层仕女,下层杂技图,实非一般人墓葬能有的画像石。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元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沂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