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山货市街及其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48
颗粒名称: 昔日山货市街及其它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5
页码: 94-98
摘要: 现胶城太平街北头,有一条西行曲折的小巷,叫“打水巷子”。当胶州内城墙尚未拆掉的时候,岀西城门可直入该巷,西行不远,就是山货市街了。该街在20——40年代初期,是一个商贾云集、交易兴旺的百货市场兼娱乐场所。这里不仅有山东各地的土特名产,也有全国各地的所谓“洋广杂货”,可算是胶州最热闹最繁华的去处,很有点上海南京路的味道。
关键词: 现货市场 山货市街

内容

现胶城太平街北头,有一条西行曲折的小巷,叫“打水巷子”。当胶州内城墙尚未拆掉的时候,岀西城门可直入该巷,西行不远,就是山货市街了。该街在20——40年代初期,是一个商贾云集、交易兴旺的百货市场兼娱乐场所。这里不仅有山东各地的土特名产,也有全国各地的所谓“洋广杂货”,可算是胶州最热闹最繁华的去处,很有点上海南京路的味道。数辈居住该街的班烈老人讲,听他家老人说,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条街就有了商业字号,形成了初步的市场基础。他家是由掖县迁来,在民国三年(1914年)才开业。
  起初,先由打水巷子起,有人建立了门头字号广聚太,以销售日用百货为主,接着往西又有人开了东营兴制镜店。经营镜子兼配玻璃及镜框。再西边就是较有名气的增和顺绸缎店了,该店在30至40年代初相当兴旺,可算是胶州最大的布匹店。由于该店货物品种多,价格相宜,待客和气,服务周到,故能迎来城乡内外的顾客。如客人在前柜没挑出满意的布,伙计们就领他到后院柜上再挑;如客人仍不满意,可领他到楼上选,直到顾客满意为止;如顾客一时因购货较多,钱不够,可由小伙计带着布料随顾客到家取钱。可算是百拿不厌,服务到家。从打水巷子到山货市街西头,仅布匹百货店就有十四家之多。其中与增和顺齐名的还有同兴等家。此外,还有三山诚眼镜店、裕春毡鞋毡帽店、箅子店、文具店.古玩店和销售兼修理钟表的宝时表店,这些都是路北有字号的商店。
  随着路北商店的林立,逐渐在路南河边上,从东到西盖起了一些草席棚商店,以竹竿为架,周围和上面皆以草席为帐,棚门朝北。内以秫桔扎成货架,上蒙白布,陈列各种百货,大到瓷盆瓷器,小到针头线脑,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是货多为次品及各地的廉价商品。而要价则与正品相同。后来顾客们了解到棚商货的价格行情,往往还价为要价的一半。于是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歇后语:“山货市的买卖一拦腰砍。”
  路南之所以能兴起如此多的棚户店。主要是适应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因那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尤其是广大农村,能买得起所谓“洋广杂货”者,为数较少。农民进城,到有字号的商家一问价。觉得太贵,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到棚户店去买当地土产或外省上货(即民间手工制品)。例如那时的洋白布(机织布)约一角至一角五分钱一尺,而土白布(木机织)只八分钱足矣。又如裕春号的毡帽。羊绒多且质量好。是一块银元一顶,可用八至十年。但老农民觉得花一块银元顶在头上,未免有点头重。而来自周村一带的土货,每顶只三角钱。但多为羊毛,质地粗糙,只能用二至三年。其它如化妆品、日用百货、针头线脑等,在质量与价格上,无不与字号商家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农村广阔市场的需求。这才带动了棚户商的逐渐兴起,特别是到了春节前的两个月,就更热闹了,那真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那时雨雪较多,每遇雪日或融雪日,满街泥泞,步履维艰,棚户门前却依然人头攒动。买卖并不因天气变化而有所清闲。
  山货市街之所以热闹,也不完全是因商贾云集,人烟辐犊,因为还有一些娱乐场所。
  每到腊月和来年的正二月,有些杂耍就到山货市集中了。那时,在山货市街东头,有一片小空场。并由南顺河岸向东延伸。在这些杂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西南的“洋片”,它是民间具有创造性的娱乐节目。拉洋片的人带着一个80X70X70公分的箱子,安放在一个支架上,箱子上有一些用玻璃镶嵌的彩色画片,多是一个故事的片断。画片放入暗箱中时,可以看得更清楚。箱的侧上方,有一个小井字形木架,挂有小鼓、小钱、小锣,用绳加以固定,其敲击木则以绳串栓,只要用手一拉,全套乐器就打起来了,乐声节奏分明、清楚,拉片人边拉边唱边敲打,唱词则是片中的故事,这是孩子们乃至一些大人们聚众围观的场所,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常爱看这种玩艺。
  洋片场地南边的一块小空地则是说大鼓书的地方。有些老农进城购物后,如有余暇,就到这里听上一段《七侠五义》或《说岳全传》,做为休息。你看,有的全神贯注,有的闭目聆听,也确有一番自得之乐。
  东南面靠河沿的地方,则是一小型赌场。有掷骰子的,有押宝的,也有摇会的,还有一种较文雅的赌摊叫“敲诗”。这种赌摊是桌子上放有一搭子,放有长约25,公分、宽约5公分的纸条。上写五言或七言诗句,其中某一字空着;并画上一个红圈,旁边有五个小字,任你有选择地压上钱,压毕就把纸条从压板下抽出来,那不应填的字也就亮出来了,对者为胜家。从那五个小字看,填哪个字都是通顺的,这就容易迷惑人。这种赌摊多是一些有点私塾底子而又通点平仄的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喧哗吵嚷,只是各人默默地思索推敲、压钱、收钱、抽纸条,形成了一个与其它游乐场所绝然不同的小天地。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常到这里看看,但不下赌注。另外有打渔鼓的、说莲花落的,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在上述摊子旁,还有不少卖小吃的。如油炸粘糕、馅饼、氽绿豆丸子、小豆腐、胡辣汤、炉包,有点钱的人,也可以到小酒桌旁一坐。打上二两酒,买上一碟油炸花生米或一块刀鱼,喝毕,再去书摊旁坐下,听一段鼓书,这也算是有吃有乐了。这种情况,大约从20年代到40年代初,维持了近30年左右。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19日胶城第一次解放。数日后,国民党杂牌军占据胶城,这些土匪队伍入城后,对山货市街的几家商号进行了抢劫,使一些商户蒙受很大损失,他们纷纷迁往青岛,路南那些棚户也开始零落。到1947年,山货市街的商号基本迁散殆尽,棚户店也荡然无存。从此山货市街就冷落了。
  与山货市街兴衰的同时,还有其它几条有名气的街值的一叙。
  听我的父辈讲,在他们小时候,我们家有船,大船常停泊在塔埠头(即现在的营房镇码头村),小船(舢板)可通过胶城东水门(即今燃化部七公司东大门附近)直达大桥(即大鱼市街东头的桥)下停泊,卸下海鲜,到大鱼市街批发或零售。在我十来岁上小学的时候,大桥北头和大鱼市街还是满热闹的。尽管那时的河已淤塞,可大鱼市仍是海鲜及青菜的集散地,除了街道南北两边的商店外,海鲜批零在路南,青菜批零在路北。集市到中午基本结束,只有城里的零星坐商可坚持到天黑。
  那时在大桥卸下的货不仅有海鲜,还有当时称谓“洋广杂货”的。因为那时有若干南方船只,如上海的、宁波的、福州的,常来胶州做买卖。他们将南方的土特产运至胶州,然后再向内地如即墨、高密、昌邑等地批发。大鱼市街的森盛茶庄是福建人开的。营德土产店是宁波人范百堂来胶州开的,起堂号为“怀宁堂”,有怀念宁波之意。由于胶州在宋朝即已成为对外贸易的大港口,货物的吞吐量也较大,故许多街的街名就因当时各种货物交易的名称而得名,如粮食市街的由来,就是因为该街是粮食集散地。钱市街的由来,就是因为该街设有若干钱桌、钱庄。
  胶济铁路通车后,胶州的商业更加发达,全国南北货物齐全,一些商业发达的街道,都有一些颇有名气的字号商家。那时商家林立,交通发达,四方商客会萃,故有“金胶州”之称。
  如今胶州市区扩大,商业集中,以上说的那些街道都成为居民区了。这些街道也由过去的泥土路改为水泥路或沥青路了,一改过去那种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老面貌。但有的街如坊子街、钱市街等仍有昔日风貌残痕。有些过去的门头门面,虽已变为居室。但容貌未变,还多少给人们留下了一点昔日的痕迹。
  (北关街道办事处文史组供稿)1991年4月15日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入“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前后”、“回忆我在胶城的建党活动”、“胶东站打鬼子”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维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城太平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