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的剪纸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44
颗粒名称: 浅谈胶州的剪纸艺术
分类号: J528.1
页数: 8
页码: 71-78
摘要: 从五十年代初起,因工作的关系开始接触了剪纸艺术。后来又在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叶又新馆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利用数年的时间对胶州剪纸作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纲目进行了编排整理,但在“文革”浩劫中,这些数以万幅的有关资料和采风笔记都以破“四旧”为名被焚毁殆尽。为了不使这一初步探讨成果被全部湮灭,现将臧苏还能记得起的一些简略史料片段和个人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剪纸 民间工艺

内容

从五十年代初起,因工作的关系(当时我担任十五区的文化站长)开始接触了剪纸艺术。后来又在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叶又新馆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利用数年的时间对胶州剪纸作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纲目进行了编排整理,但在“文革”浩劫中,这些数以万幅的有关资料和采风笔记都以破“四旧”为名被焚毁殆尽。为了不使这一初步探讨成果被全部湮灭,现将我还能记得起的一些简略史料片段和个人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剪纸艺术起源于民间,作品多系出自心灵手巧的劳动妇女之手。由于历史的偏见在美术史书中很难找到记载。现据陕西宝鸡斗鸡台和河南烧沟岀土的汉代铁剪实物以及造纸术记载来推断,从理论上讲两千年前我国已具备了剪纸的条件。但有关“剪彩为人或镂泊为人”的文献记载是到了南北朝以后方出现的(见晋•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直到1955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发现了梁武帝大同七年的十余种剪纸实物,才为研究剪纸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我们胶州的剪纸艺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54年我在艾山区山子村搜集到的五幅张家莹(明墓)岀土剪纸原件,有力的说明了这一问题。这些剪纸是妇女所披“云肩”的剌绣底样,用锤矶的白纸剪成,呈“剑”状,其幅长约8公分左右,比一支粉笔稍大一点,就在这么大小的一幅画面上刻有“鸳鸯戏水”、“丹凤朝阳”等不同纹样,这些纹样不但构思新颖组合巧妙,而且刻工之精细令人叹绝!如“鸳鸯戏水”一幅,花瓣荷叶无论阴纹阳纹都清晰有序,一对鸳鸯造型优美,待征分明,水纹的每根线条虽细如发丝,却都剪刻的圆润流畅,其功力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作品还说明,在五百多年前胶州剪纸艺术已从民间传进官家的深闺,并博得了贵妇名媛的垂青,而促进了其表现技巧的更高发展。
  根据以上实物的发现和散见于历代文献的资料,可以看岀在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从起源于民间,到传入宫廷。传入宫廷后帝王利用这种形式,刻制成一种名为“华胜”(也称采胜、幡胜)的饰品,节日颁赐给群臣(封建士大夫以插戴“华胜”为荣)。这些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民间剪纸的繁荣发展(见唐•《景龙文馆记》、宋•《东京梦华录》),一代传一代,久传不衰,高手辈出,流传到现在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剪纸艺术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劳动妇女就可借物抒情,表达理想,寄托愿望;另一个原因是它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剪纸与人的一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生丧婚嫁或年节喜庆,都要用剪纸来表达其意愿和希望,如遇婚嫁,不但新婚洞房和婚嫁物品都要剪红“囍”字来加以装饰,就连馒头、鱼肉也要贴红纸剪的喜花以示吉庆。至于过春节贴窗花、挂门签,端午节剪“公鸡叼娱蚣"、贴“葫芦”都意味着对幸福平安的祈望及防病除毒的愿望。又如胶州南部山区,过去每当家里生了男孩,三日后“洗三”都要剪一幅名叫《龙生虎奶》的窗花,据了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包公生下来很丑,把亲娘吓死,家里人将他抛至野外,三日后其嫂到坡下剜菜,见一老虎卧包公身旁给他喂奶,因在野外,脸被晒黑了,天上飞来了一只大鹰展开翅膀为其遮阳,所以包公脸谱上有个白月牙,那就是因大鹰所遮未被晒着的部分;其嫂将他抱回家中抚养成人,后来成了有名的清官。另一种说法是楚霸王项羽生下来就力大无穷,被家里人当成妖孽抛往山峪,霸王在山间经虎奶鹰护长大,有拔山过顶之力,后来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从以上两种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虽然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做官,都是做能为广大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好官,而不是做那种贪脏枉法残害人民的昏官。这是一种多么健康朴素的审美情操呀!应当看到这种可贵的美学观点在民间剪纸作品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民间剪纸除了反映劳动人民正义善良的美好愿望外,还用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对旧社会虚伪腐朽的社会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如《加官封侯》剪纸,就是剪了一个猴子头戴用两个制钱作帽翅的纱帽,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对封建官僚的讽剌和鄙视。这类题材很多,像《老鼠娶媳妇》、《老鼠嫁女》等等,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清楚的表明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对真善美的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
  剪纸艺术不但美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作为一种图案底样,对印染、刺绣、纺织、建筑等工艺的发展,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如木工雕刻图样和铜工雕刻的手炉盖、薰炉罩等,都是先用纸剪好纹样后,再沾水贴在木板或铜器上,烟薰花纹后再进行雕刻。深受人们喜爱的蓝印花布和清末民初驰名全国的“胶州花纸”,都与剪纸的造型和色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剪纸艺术是以心造型。它重在传神,不求形似,把心里想的东西可以直接通过图样表达出来。如人的胸部可以剪成花,表示心象开了花一样的髙兴;猪羊身上可以剪上钱,用来表示饲养家畜致富的愿望。这些造型特点在我们胶州剪纸中到处可见。由于胶州湾濒临黄海,自古便是我国南北海上贸易的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俱取道于此,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不但给胶州的经济带来了繁荣,还使南北文化得到了交流。因此胶州剪纸受其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既融有纤巧工秀、装饰浓郁、近于写实的南国情韵,又保留着粗壮质朴、简练明快、崇尚概括的北方基调等独特表现方法。这种刚中带柔,粗中有细,稚中见巧,简中含繁的严谨造型风格,拿窗花“八仙”、“四季花”、“双狮”为例,和其他邻县的剪纸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但给人以结构完美、华而不浮的美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胶州人老诚厚道、质朴豪爽的性格。
  四
  胶州剪纸从表现形式方面来讲,大体可分为单色剪纸、活动剪纸、彩色剪纸和贴彩剪纸四种:
  单色剪纸是用一种色纸剪刻的剪纸(多以大红为主),是民间剪纸的主体,这种剪纸形式多样,实用面广,技术性强。它的传承方式多是母女相传,姑嫂互传,巧者为师,邻里互学。迄今马店、官路一带的姑娘还有慕名到外村学剪窗花的习俗。民国初年,胶城郭家庄有一位绰号叫“雷大相公”的女剪纸艺人,专以剪鞋花、枕头花、兜兜花等为生。城里许多能穿房入闺的卖花婆都是她的推销员,皆以手头有“雷大相公”的花样为招揽顾主的招牌。所以她在当时小康以上中产人家的闺阁妇女中知名度很高,几乎达到人人皆知的程度。我在采访中听到那些见过或绣过她的花样的古稀老人说:“'雷大相公'的花样绣起来上手,看起来有'闪头'。”这充分说明了她的剪纸不但线条清晰,点面对比明快适于刺绣,而且还产生一种富于装饰魅力的艺术效果。另外据市文化馆的同志提供的资料表明,现在马店中村还出了一位叫杜福兰的窗花名手。她剪的窗花直线峭拔,曲线流畅,打刺均齐。整幅作品节奏明快,呈现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
  活动剪纸是把纹样剪好以后贴在一张较硬而又透明的白纸上,按大的活动关节分开剪出外廓。最后再根据活动关节用线连接在一起,另用丝线或马尾吊在窗半空,通过气眼与窗外的晒衣线或树枝接通,经风一吹纹样就翩翩起舞,非常有趣,有的还和带哨风筝一样能嗡鸣作响。这种剪纸一般画幅较大,有“狮子滚绣球”、“斗鸡”等题材,是皮影和动画的雏形。
  彩色剪纸,分刻线上色和墨线上色两种,刻线上色剪纸是先用白纸像单色剪纸一样,大致把纹样剪好以后,再用鲜艳透明的品色渲染而成。这种剪纸色彩效果艳丽鲜明,是胶州彩色剪纸的传统表现方法。但后来由于墨线上色剪纸刻制简单并一度盛行,所以刻线上色剪纸现在已不多见了。墨线上色剪纸(也叫墨线窗花或染花),据考始于清末,最早是城里的一些“文士”用墨临绘成画稿,由家中妇女将其外廓及某些部分稍作剪刻后,仿绘画形式涂以色彩,作为“大户人家”年节馈赠之物。后来发展成石印线稿,刻制上色后,到市集上售卖,并且还通过教会流传到国外。这种剪纸虽然在胶州城里一度很盛行,但因其忽视了彩色剪纸中刻线的功能,把“剪纸”和“剪画”混为一谈,用墨线替代了透明的刻线,并在色彩方面为了追求淡雅的绘画效果反而体现不出彩色剪纸那种艳而不俗,绚丽亮堂的韵味来了。这些先天的缺陷,大大的妨碍了彩色剪纸向纵深发展。
  贴彩剪纸,是建国后以胶县三中学生宋秀珍为代表的部分美工组员,受了广东佛山镂金贴罗的启发,在教师指导下试创成功的一种剪纸形式。它需经过创作设计、剪刻主样、统调染纸、局部剪贴、整体装裱等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这种剪纸构图完美,色彩绚丽。不但适于剪作玩味小品。也可以刻大幅巨作。所以它一岀现就受到了工艺美术界的重视,许多报刊都选登介绍过,如宋秀珍和我合作的《蝶恋花》贴彩组画,1960年5月的《群众艺术》曾用彩版套色在封一至封四上刊出,并在扉页上登载了毛主席《蝶恋花》诗词手迹。另外《海鸥》月刊、《民间文学》等对其他作品也都有专载。省艺术馆长亲临胶县指导,许多作品被省艺术馆购藏,还有的当选出国展岀,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誉。虽然如此,但因其创作难度较大,又得熟悉水性、纸性。因而当这些学生被艺术院校选拔去深造,又加上所周知的原因,这种剪纸再未得到发展,就像“昙花一现”一样在胶州艺坛上消失了。
  胶州剪纸不但形式多样,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不说喜字花、饽饽花、盒子花、顶棚花、鞋花、镜花、门签等各种花样俱都纷呈异彩。仅就窗花一项就有:山水风景(里八景、外八景)、四季花鸟、珍禽瑞兽、瓜果虫鱼、人物故事等,人物又分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刘海戏金蟾)、大小戏曲(梁祝、锔大缸)、小说故事(红楼梦、西厢记)、风俗习尚(送闺女、赶集)、生产劳动(渔樵耕读)、民间童话(老鼠嫁女、兔子捣药),各种题材,其涉及面之广泛实为其它姊妹艺术所少见。仅“八仙”就有“上八仙”、“中八仙”、“明八仙”、“暗八仙”数种。广大劳动人民,运用这些题材或借物抒情,或谐音寓意,用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对丑恶现象的鞭笞。
  五
  随着剪纸艺术的繁荣,在胶州城乡,过去不仅常年有赶集或走门串户卖剪纸花样的妇女,而且一到春节在城里还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窗花市场,极盛时艺摊不下百余个,这种纯以卖窗花为主的市场,迄今还具相当规模,在别处是罕见的。有了剪纸市场,不但促进了农村业余剪纸创作的繁荣发展,也在城里逐渐涌现出一批以刻纸为业的剪纸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众多的专业和业余艺人当中,应当说高友三成就最大。他一生刻制了大量的剪纸。辑有《高友三剪纸谱》两部(彩色四卷,单色二卷)。他的刻纸技巧功底深厚,刀法娴熟,无一般匠人的油、浮、滑、滞之气。并且对画面的布局处理也非常巧妙,独具匠心,非他人所能及,以此说他在刻纸艺术技巧方面衔领了一代风骚,不为过誉。
  建国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岀新”的文艺方针鼓舞下,胶州剪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曾经岀现过创作繁荣、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大量优秀作品参加了国内、外各级各类展览,有的并获奖。1957年高友三和史本铨光荣地岀席了“全国美术工艺艺入代表会”,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一1964年,仅胶县三中美工组师生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剪纸作品,即达110余幅,有的还被作为国庆十周年晋京献礼作品,选入了《山东省民间剪纸》和《青岛剪纸选》。这些辉煌成果的取得,进一步说明了胶州剪纸不仅是表现技巧高超,地方特色浓郁,而且还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光辉的历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剪纸艺术是我国当代美术的三大造型体系之一,它和西洋素描、民族线描等造型方法一样,各成一个体系。有其独特造型方式,谁也不能相互代替,在美术领域内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在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审美意识以及探讨民间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胶州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大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只要我们能够对其艺术理论和表现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我相信这朵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绽开的更加绚丽夺目。
  (中云街道办事处文史组供稿)
  1991年4月20日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入“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前后”、“回忆我在胶城的建党活动”、“胶东站打鬼子”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臧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臧苏
相关人物
胶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