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国六年即东瘟疫流行管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722
颗粒名称:
民国六年即东瘟疫流行管窥
分类号:
R254.3
页数:
9
页码:
166-174
摘要:
民国六年(1917年)初夏”即墨县境内瘟疫大流行,尤以即东为烈。此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大有风驰电掣之势。由于当时政荒民弊、缺医少药,致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县境内多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笔者仅将当年王村岛里数村的情形记述如下。
关键词:
瘟疫
瘟疫论
内容
民国六年(1917年)初夏”即墨县境内瘟疫大流行,尤以即东为烈。此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大有风驰电掣之势。由于当时政荒民弊、缺医少药,致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县境内多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笔者仅将当年王村岛里数村的情形记述如下。
缺医少药 瘟疫猖獗
这年初夏,即墨东部发现了瘟疫病(当地群众称之为“时症”),其发病症状,开始冒虚汗,继而腹痛,浑身酸软无力,不思进食,只想喝水,喜食酸性食物,排便系羊粪状。此病“落门不落人”,一人得病全家躺倒,可有的户全家不发病。有的人朝病而夕死,有的人三五日断了气,也有的战胜病魔,侥幸闯过“鬼门关”。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既缺医又少药,致使该病越来越猖獗,迅速蔓延到各个村落。
当时的蒲湾头村仅有百户人家,约500口人。此瘟疫中,这一小小的村庄就死去60余口,其中有两户死绝,其惨状令人不寒而栗。古历六月的一天早晨,村民徐文彬病死,其儿女去“报庙”时,该村的土地庙里只有他的一个牌位;到晚上再去“报庙”时,庙内已增至七个牌位;第二天晚上“送盘缠”时,竟有九个牌位挤放在那里,以致闹出了韩姓的儿子驮着史姓的牌位当作父位“上马”的悲惨“笑话”。更为悲惨者,村中姜姓死了人,请徐姓一中年妇女去帮丧,而这位妇女帮完了丧,回家后两天也咽了气,撇下了五个幼小儿女。于是,村中死了人很难找到人抬棺下葬。有病的不能抬,无病的怕传染不敢抬,致使有的死者不能按时下葬而使尸体变腐。在那病魔猖獗的日子里,周围的四村八疃不时地发出嚎啕大哭的“报庙”声。当时县境内究竟被病魔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尽管无人统计,而此处此景可见一斑。
至亲却步 义者相助
瘟疫病大流行时,为防传染,病家关门闭户,无病人家不敢远走一步,就是至亲好友也只得断绝来往。当时孟XX家老母病死,竟不敢到他姐姐家报丧;老翁史德滋病死,着人到其女儿家报丧,正碰上女儿的婆母咽气;王村有一对老夫妇害了瘟疫病,唯一的女儿回家看望,也染上了其症,自己虽幸免一死,可两个可爱的孩子却被瘟病夺去生命。因此,至亲好友明知自己的亲属有病,却疏之远之,不敢登门探望。
瘟疫病害得病户水不能挑,饭不能做,亲朋不敢帮忙,然而,自有见义勇为冒险相助者。当时蒲湾头村有一徐塾师,此人好善乐施,且懂得医学,平日又注意卫生,这次瘟疫流行全家未病。他看到不少病户无人挑水,就主动挑水给病户送去。病情迅速蔓延,病户越来越多,他一人送水供不应求,就说服本村一光棍汉史德功和他一起挑水送水。直到今天劫后余生的赵秀吉老人还赞叹地说:“那年俺全家五口都病倒下不了炕,水不能挑饭不能做,幸亏俺村徐塾师给俺送水做饭,不然都就渴饿而死了”。当年害病而今健在的马兆吉老人回忆:那年我十一岁,全家害瘟病不能动弹。我渴极了从炕上爬到院子,一看水缸滴水皆无,便昏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徐塾师给我家挑来一担水让我喝了个够,他又给了我一捧山楂吃,打那以后我的病便慢慢地好了。
快了山楂 臭了鱼虾
瘟疫越来越猖獗,眼睁睁地看着好多人被夺去了生命,急得徐塾师团团转。不知他从什么医书上看到山楂可治瘟症,于是他便安排身强力壮的房丕信去莱阳穴房庄挑山楂。山楂挑回后,立即分销到各病户,无钱的就赊购。吃了山楂也确实治好了不少病人,山楂一时竟成了抢手货。山楂能治瘟症的消息传到四乡八疃,病人争相抢购,房丕信便约了史德功和一韩姓壮年一起去挑,三根挑子挑回的山楂仍是供不应求。谁知这韩姓壮年仅挑了三趟山楂,由于常和病人接触也染上了瘟疫病。临终时,他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挑了三趟山楂,整整争了个棺材本”,说完就咽了气。
山楂畅销,鱼虾却臭得无人敢要。又鲜又大的刀鱼一斤换不了两斤地瓜干,大对虾成了滞销品,杂鱼小虾卖不出去,只好沤了粪。本来是海上的捕捞旺季,此时却终日冷落凋零,昔日渔港上驴驮人挑的繁忙景象,今日全无。
百业凋零 瓜农最惨
瘟疫兴盛时期,人们惧怕染病,都尽量减少出门。各行各业的工匠们病的病,无病的制作的产品也难以销售。市场上各种商品寥寥无几,赶集的人稀稀落落,往常那种杂乱的叫卖声和摩肩接踵的拥挤状况长时间不复存在,整个集市贸易处于半停闭的状态。
病魔缠绕,百业凋零,而最惨的还要算是瓜农。时令进入古历七月,是瘟疫流行的最烈时期,也正是各种瓜类成熟季节。盛夏酷暑,烈日炎炎,田野里大片大片的瓜类亟需瓜农去收获销售。尽管人们看着这些香喷喷的甜瓜、沙蜜蜜的西瓜望而生津,但一想到怕染上瘟疫,一个个也只好忍馋却步。不要说是花钱购买,就是瓜农白送谁也不敢要。瓜农忙白忙黑种植出来的丰收果实,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在地里,分文不见。
发了白差 富了纸铺
瘟疫流行期间,人人自危,百业凋零。但社会上有两种行业却因此而生意兴隆以致暴富,这就是赁差的和扎纸的。
当年,卧龙村的一宋姓家经营赁差业务(丧葬及婚娶时所用的棺罩、花轿、吹鼓手等物什和杂役;丧葬用的日白差,婚娶用的日红差)。由于这年瘟疫毙命甚众,周围村庄前来宋家赁白差者整天应接不暇,高潮时,一天竟达十七家之多。宋家见生意兴隆,有财可发,便将青罩价由原来的三升小麦涨到六升,彩罩价由六升涨到十二升,后来又根据赁差人的多少随意定价。这年他趁病打劫,一跃成了富有人家;其它地方的出赁白差者也都发了横财。
无独有偶,赁差的发财,扎纸的生意同样兴隆。XXX村有一戴姓扎纸匠,此人好赌,仅有的一亩二分地也被其输光。以往年份,仅靠寥寥无几的一点纸活收入微薄,家中常常揭不开锅。可就在瘟疫流行这一年,村村听哭声,天天办丧事,他的扎纸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他和两个儿子,一个老伴,一个徒弟,整天为丧家糊纸马、纸人、纸轿、纸宅子,活多得不分白黑的干也干不完,天天收入可观。一场瘟疫浩劫,使这个一贫如洗的穷汉,顷刻变成了阡陌纵横、骡马成双的小康之家。正如当年人们抱怨地结论:瘟疫病害了千万家,富了两行人。
进入十月,瘟疫渐渐过去,可此劫留给人们的却是满目缟素、遍野哀鸿和一个饥寒交迫的明天。
(王村镇史志组供稿)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收录的文章包括:忆在即墨伪中的地下抗日活动,忆即墨县第四区中队,围歼埠东“棍棒队”,刘家庄乡队被歼记,1948年南下日记摘抄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德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史德功
相关人物
赵秀吉
相关人物
马兆吉
相关人物
徐文彬
相关人物
1917年即墨县境内...
相关事件
即墨县
相关地名
瘟疫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