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前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88
颗粒名称: 一切为了前方
其他题名: 记华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后勤处的军工生产
分类号: F426
页数: 6
页码: 190-199
摘要: 1945年年底,华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后勤处,由临朐县蒋峪迁来安丘西南山区泥沟村。当时日本侵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违背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推行“蒋、敌、伪”合流,在全国掀起了反共高潮。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发出了“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后勤处在杨军处长的具体领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前方”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先后创办了“被服厂”和“军械修造厂”,积极开展军工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方。该厂修配的枪支,经过多次试射,确认合格,方准出厂。
关键词: 华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后勤处 军工 被服厂

内容

1945年年底,华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后勤处,由临朐县蒋峪迁来安丘西南山区泥沟村。当时日本侵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违背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推行“蒋、敌、伪”合流,在全国掀起了反共高潮。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发出了“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后勤处在杨军处长的具体领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前方”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先后创办了“被服厂”和“军械修造厂”,积极开展军工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方。
  被服厂
  被服厂的厂址设在泥沟村,主要任务是生产军服、军鞋,也生产一些枪套、背包、皮带、毛巾、口罩、绷带等军用物品。厂房全部借用民房,进行必要的改建后投入使用。那时昌潍地区尚未全部解放,敌人对解放区实行严密封锁,物资禁运,厂内生产所需原料,主要靠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收购当地的土产品或代用品。一部分非用不可的材料,都是通过地下党开辟的渠道,几经周折购进的。
  被服厂实行班组领导,厂内设有染工、被服、皮工、鞋工、织工、卫生六个班。各班再根据人数多少,任务繁简等不同情况,划分若干小组。下面分别介绍各班的生产概况。
  一、染工班。厂房设在刘开三的场院棚内,该班共有职工12人,分为两组。一组染黄布(草绿色),主要用做战士的军服、军帽和棉被。一组染兰布和部分灰色布,主要供应后勤人员穿用。该组所用布匹,大都是从沾化、利津等县收购来的土布。为了运输方便,这些土布都打成几百尺一个的圆形大捆。只有少量染制灰色的布匹,是从敌占区购进的白色细布。
  染黄布的染料主要是收购当地的槐米(国槐花蕾)和槐当螂(国槐豆角)。该组没有室内厂房,染布是露天操作,工人在泥沟村东河边支了两口大锅(24印)。染布时先将一定数量的槐米放到锅里,加水烧开,等黄色全部煮出后,捞出渣滓,再加少量化学染料“大黄”搅匀,然后将布徐徐放入锅内,不停地翻动,以免染色浓淡不均。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布捞出,拧去水分,平摊在沙滩上晾晒,干后叠好,即为染好的黄布。染兰布的一组,厂房内设置四口大缸,所用染料主要是收购当地群众用蓝草加工制成的蓝靛,另外加入少量的碱。染料放入缸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反应后,再放入布匹。为使色彩鲜艳,有时还要用琉化兰提色。布匹染好后,要搭在长木架上晒干,再经过折叠打捆,然后入库。染制灰布的方法也是用锅煮,所用染料是从外地购进的“大鹏灰”。
  二、被服班。有厂房五间,主要任务是生产军服、军被。厂房内安装缝纫机20架,共有职工30余人,分为三个组。第一组管裁剪,第二组负责缝纫。他们又根据生产情况,分为几道工序,流水作业。以军服上衣为例,有的上衣大片,有的上领安袖,有的钉扣锁眼。第三组打包,将做好的衣服折叠打捆,每捆12件。晚上工人要加夜班,每架缝纫机上面配满堂红灯一盏,一般要工作到夜间10时到11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但厂里职工,人人干劲十足,更无怨言,从无一人叫苦喊累。因为思想工作抓得好,大家都知道自己干的工作,是在为前方出力,和前方那些不分昼夜,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将士相比,自己已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干点儿活又算得了什么!
  三、皮工班。借用了刘方太的三间草房,有职工18人,分为鞣皮、缝制两个组。鞣皮组主要加工牛、驴皮,先将购进的皮放在一头高一头低的大木凳上,用两头有把的弯刀将浮肉刮去,然后放进用“三合土”建成的池子里(当时建有6平方米的池子两个)腌泡。池内倒入足量的水和一定比例的生石灰,腌泡一定时间后,将皮捞出,刮净上面的毛,放到大缸内,加进某些药品后再腌泡,以去其生性。最后再经过染色、压平、上光等工序,便成为鞣好的皮革,其颜色均为酱红。缝制组根据皮革的软硬、厚薄等不同情况,量材而用,制成枪套、背包、皮带等各种军用物品。
  四、鞋工班。有职工20人,分为“制帮”和“上鞋”两组,主要生产布底圆口鞋。制帮组先将收购来的破布洗净、展平,搭成壳子,然后裁成不同型号的壳帮。再将壳帮贴上表里布,上好牙边,便成为鞋帮。为了坚固耐穿,还要用针线将鞋帮进行“胡纳”。纳鞋帮是一种既细致又费时的工作,单靠制帮组有限的人员,无法完成任务,领导就将这一工作分给后勤同志。当时后勤处有个保卫排,排里的同志除做好保卫工作外,每人每天还要纳一双鞋帮。用的鞋底,多是从临朐县马站村一带购进的,上鞋组每人每天要上鞋12双,全部手工操作。有的同志手上被麻线勒出了血口子,也不停止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五、织工班。借用群众场院棚3间,安装改制的织布机8部。该班有职工9人,原料是从外地购进的“洋线”,主要产品是毛巾和纱布。
  六、卫生班。有职工6人,借用刘培文的草房3间,分为3个小组。一个组管理药物,负责厂内职工的疾病处理。一个组负责纱布消毒,缝制口罩和割制绷带。另一个组专管处理旧纱布,他们将医院用过的纱布、绷带等收集起来,先到河水中浸泡,用肥皂洗涤干净,再放到大缸里漂白、消毒后,存库备用。
  军械修造厂
  军械修造厂的厂址设在店子村,离泥沟村3华里,由后勤处统一领导。该厂共有职工130余人,主要任务是生产手榴弹、刺刀,还维修旧枪械。主厂设在恒顺油房的大榨屋,另外借用部分民房。全厂又分设翻砂、木工、制药、安装、红炉、维修等几个作业组。
  一、翻砂组。主要任务是生产手榴弹外壳,使用自制的炼铁炉,人工推拉大风箱,将砸碎的生铁熔为铁水,再将铁水分灌到一个个模型内,冷却后取出,便成为弹壳。
  二、木工组。用自制的镟床,镟制手榴弹柄。有时根据需要制造枪托、枪把。
  三、制药组。任务是制造装入手榴弹的土炸药。其工艺是先将烧制好的木炭粉碎,然后按比例加入火硝、硫磺,搅拌均匀,再放到石碾上轧制,使三者细腻均匀地粘合在一起,即成为土炸药。
  四、安装组。安装手榴弹是一项危险系数很大的作业,操作人员要将一端粘满玻璃粉的拉线,轻巧地穿入弹柄的引火销内,再经弹柄引出。引火销内粘有易燃易爆的红药,稍有磨擦震动,就有可能引火爆炸。为了保证安全,安装工人要在室内,从窗棂中伸出双手,在外面窗台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立即将手榴弹推到窗台下。后来,工人们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在地面上挖一个数米深的旱井,安装人员在井边操作,一旦发生意外,便将手榴弹推入井内。即使在井底爆炸,井上人员也不会有危险。
  五、红炉组。主要任务是制造刺刀。自制的刺刀,经过淬火、磨光,其硬度和亮度可与大工厂生产的媲美。有时根据需要,还制做一些枪械零件,经过锻、镟、锉、磨,制件精美耐用。该厂修配的枪支,经过多次试射,确认合格,方准出厂。
  后勤处创办的被服厂和军械修造厂,于1947年春,陆续迁往外地。在泥沟村办厂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前方部队生产了大量的军服、军鞋、绷带、毛巾,制造了大批手榴弹和刺刀,维修了大量枪支,为粉碎“蒋、敌、伪”合流,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在典
责任者
刘方琪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刘京爽
相关人物
王汉亭
相关人物
刘春明
相关人物
刘培文
相关人物
刘培兰
相关人物
王志信
相关人物
被服厂
相关机构
军械修造厂
相关机构
被服厂染工班
相关机构
被服厂被服班
相关机构
被服厂皮工班
相关机构
被服厂鞋工班
相关机构
被服厂织工班
相关机构
被服厂卫生班
相关机构
红炉组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