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66
颗粒名称: 山东的驴
分类号: F762.7
页数: 4
页码: 241-244
摘要: 驴在山东,只要是庄稼人家,家家都养。就是富甲一方,骡马成群的土财主,也少不了它。原因是骡马干的活儿,驴也能干,驴干的活儿,骡马未必胜任得了。比如拉磨吧,一盘直径仅有两公尺的磨盘,套上驴儿,可以按部就班,不疾不徐,磨出来的面粉或米糊,粗细匀称,稀稠相宜。如果改用骡马,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它们体力充沛,拉磨是“雕虫小技”,快步如飞,磨里的粮食,往往“消化不良”,粗制滥造,不适“加工”。山东人把驴分成两种,雄的称“叫驴”,雌的叫“草驴”。山东有种行业,名叫“赶脚”。驴肉在山东,胜过了山珍海味,所以有“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美誉!原安丘八联中学生,于1948年赴台湾。
关键词: 安丘县 山东

内容

驴在山东,只要是庄稼人家,家家都养。就是富甲一方,骡马成群的土财主,也少不了它。原因是骡马干的活儿,驴也能干,驴干的活儿,骡马未必胜任得了。
  比如拉磨吧,一盘直径仅有两公尺的磨盘,套上驴儿,可以按部就班,不疾不徐,磨出来的面粉或米糊,粗细匀称,稀稠相宜。如果改用骡马,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它们体力充沛,拉磨是“雕虫小技”,快步如飞,磨里的粮食,往往“消化不良”,粗制滥造,不适“加工”。
  山东人把驴分成两种,雄的称“叫驴”,雌的叫“草驴”(可能是“巢驴”的讹称)。
  叫驴和草驴,各有不同的特性和专长。叫驴个性骁勇(讹称鹞鹰),擅负重,喜啼鸣。喉咙一开,声惊四邻,虽不是绕梁三日,但也不刺耳难听。草驴性情温驯,擅拉磨,有耐力,稚龄儿童,也敢骑它,是家庭主妇的最爱。
  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胆量太小。就是一条宽不及三尺的小河,也不敢涉水,总是跳过去。所以骑在背上的人们,必须下驴,等它跳过,再跨上赶路。
  山东有种行业,名叫“赶脚”。就是利用农闲,将自己豢养的小叫驴,梳拢干净,装鞍戴辔,牵到交通要冲,为过路的男女客商代步。就像时下的计程车,按里计酬。
  当客商跨上驴背,小叫驴气宇轩昂,赶脚的小鞭一扬,驴儿“哇呱!哇呱”,一辔就是一二十里。
  如果要草驴扮演这个脚色,气派可就逊色多了。它不仅缺乏叫驴的冲劲,一旦遇到发情期,听到叫驴的呼叫,那可够瞧的了。它把后腿半分弯,脊梁一躬,脖子一伸,两耳贴颈,嘴巴一张一闭,发出“嘎呦,嘎呦”的求偶声,任你用小鞭子抽,它总是动也不动,总要“嘎呦”两三分钟过后,才能继续赶路。
  我记得,驴的颜色好像只有黑、白、银褐三种,不像马的颜色那么复杂。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背上有一条黑线,自脖鬃直到尾梢。黑驴更独具粉鼻粉眼(白鼻子白眼圈),深获农民的喜爱。
  驴肉在山东,胜过了山珍海味,所以有“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的美誉!的确也是,不论是大葱拌熟的,还是蒜薹煲生的,都是下酒的佳肴。不过,山东人性情淳朴,心地善良,辛苦一生的老驴,总怀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悲悯心肠。因此,惨不忍睹的“驴作坊”,镇店上并不多见。
  家乡人对驴的爱护,胜过骡马,因为它活无轻重,都能承担。且能吃粗耐饿,只要有秆草(谷茎)、麸子,就可过活。不像骡马那样的娇贵,一匹骡马,一天当中,总要消耗二十斤草料。你算,养一头驴,一年下来,省下了多少开销!?
  山东骂人,多拿牲畜作比喻,像是“狼心狗肺”、“其笨如牛”、“懒的像猪”,都对这些畜牲有所贬抑,唯独对驴大加推崇。把叫驴的阳具叫作“驴圣”(大概是驴势的讹称),含有神圣的意味!尤其鲁东即墨一带的老乡,更把看不顺眼的人,骂一声“驴脐子近的”,意思是驴的后代。如果驴儿有知,该是如何高兴!
  驴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拉磨的时候,必须蒙住眼睛才走,是生性还是习俗?不得而知。家乡人把这种东西,管叫“捂眼”,是用黑布做成的两个半球形。刚来台湾的时候,在委托行里看到女人的胸罩,有人把它误认成“捂眼”,实在是酷似极了。
  来台四十几年,莫说是吃不到驴肉,就是想瞻仰一下它的尊容,还得跑到动物园去。自从开放大陆探亲以后,坐在荧光幕前,收看“八千里路云和月”,经常出现驴的影子。如果回乡探亲,要想和驴子亲近一下,重温旧梦,花上千八百元人民币,买头驴子代步,也是“一指鼻子”(轻而易举)的事了!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惠民
责任者